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112-02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g,简称KM)起源于2o世纪9o年代,最早由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的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并成为组织智能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能资本,从而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市场的变迁。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知识共享和交流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组织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高校图书馆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它的最终目的不是利润的最大化。.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显性与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与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与知识价值,走知识服务路。尽管知识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在图书馆界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这是由于图书馆注重搜集、整理及典藏的信息或知识是显性知识,是通过图书馆及信息技术系统地储备并提供给读者的;而隐性知识却不能这样,它是存在于成员头脑中的难以明确的被他人观察、了解,是难以进行有效的表达、存储、沟通与交流,因为隐性知识有两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包括非正式的个人技巧;二是认知层面,包括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信仰、理念、潜意识等。正是隐性知识存在于人们的思想、经验、技能中的内存知识,其重要性和学习的难度都超过了显性知识,不过图书馆无论是哪种类型,只有动员个人层次所创造的内隐知识,通过建立起一种机制将其扩大、累积成为组织的知识,并能使两类知识相互转换,即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理、传播和导航作用,以及图书馆内外的协作和相互作用,能在最需要的时间将与实际工作有密切相关的一切重要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才是图书馆真正创造利益的关键所在。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际应用
1、加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显性知识是指馆藏实物及其所包含的知识。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有效文献的购置与科学的管理,提高文献的利用率,降低拒借率,提升读者的满意度.这是最基本的显性知识管理.现代意义上的显性知识主要包括“馆藏资源数字化” 和“网络虚拟资源馆藏化”两个方面。前者就是将本馆收藏的非电子化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全文数字化。后者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将大量无序的信息使之有序化,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最终形成知识库。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为读者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 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知识管理的策略对这两方面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的建设,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同时加强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建立起具有馆藏特色的数字图书馆。这是对显性知识的深层次管理.它们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馆藏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广大读者.
2、注重隐性知识的管理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挖掘图书馆员的潜在知识。图书馆员是图书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离开图书馆馆员的图书馆只是一座图书的仓库,毫无活力可言。人力资源是图书馆知识资源中最具创造力的资源,是提高服务效率的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员除承担知识信息的组织、整理、归纳的任务外,还将成为网络的导航员、管理员。这就要求馆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及网络技术,更应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和素质。因此, 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图书馆应营造一个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倡导图书馆员的学习、进取、创新的精神。加强图书馆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保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扩充,防止其老化或停滞不前。对于那些通过情报分析、参考咨询等方式创造新知识的馆员和那些通过写作、出版、讲座和辅导等方式与他人共享自己隐性知识和经验的馆员给予激励和表扬,从而达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3、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充分挖掘可资利用的网络资源
在高度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知识管理的各种功能及服务最终都得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如搜索引擎服务需要搜索引擎技术,信息检索离不开各种知识库或专题数据库。因此,必须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地搜集获取信息,使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使用高速化、高效化。可以说,没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做支撑,图书馆就难以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强大推动力。
当今的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但其内容庞杂无序,良莠不齐。读者虽然可以主便地享用网络资源,但由于信息技术的缺乏,信息筛选的费时费力,给广大读者的网络利用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图书馆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本馆馆藏建设的需要,挖掘一切可资利用的网络资源,将分散的文献信息资源集中起来,加以分类鉴别和整理,使其从无序变为有序。在此基础上,建立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数据库,采用本馆采购、馆际互借、网上检索等途径,使印刷型、电子型、网络型知识并存,真正实现知识资源共享。馆藏在内容上应尽可能突出本馆的特点,数据库建设也要充分体现本馆的特色。
4、健全高校图书馆的组织机构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理想模式就是希望在资源共享和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信息源,并不断创新信息成果,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功能不断拓展,并形成了一些新的业务链。而业务链中新增的环节无法得到原有组织和机构的支持,造成图书馆的运转不畅和功能失调。这就促使图书馆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进行机构重组。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应该扁平化,变纵向结构为网络式结构,改变传统的流水线式的工作流程。同时应调整一些部门的职能,并增加一些新的部门,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技术的要求,保证图书馆的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朱小宁.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创新[J].农业图书馆学刊,2005(I):2O-22.
[2]王真.关于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5(2):62-63.
[3]李玉芬.浅议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12):83-84.
[4]吴盛雄.高校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模式初探[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62--64.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g,简称KM)起源于2o世纪9o年代,最早由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的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并成为组织智能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能资本,从而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市场的变迁。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知识共享和交流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组织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高校图书馆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它的最终目的不是利润的最大化。.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显性与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与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与知识价值,走知识服务路。尽管知识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在图书馆界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这是由于图书馆注重搜集、整理及典藏的信息或知识是显性知识,是通过图书馆及信息技术系统地储备并提供给读者的;而隐性知识却不能这样,它是存在于成员头脑中的难以明确的被他人观察、了解,是难以进行有效的表达、存储、沟通与交流,因为隐性知识有两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包括非正式的个人技巧;二是认知层面,包括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信仰、理念、潜意识等。正是隐性知识存在于人们的思想、经验、技能中的内存知识,其重要性和学习的难度都超过了显性知识,不过图书馆无论是哪种类型,只有动员个人层次所创造的内隐知识,通过建立起一种机制将其扩大、累积成为组织的知识,并能使两类知识相互转换,即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理、传播和导航作用,以及图书馆内外的协作和相互作用,能在最需要的时间将与实际工作有密切相关的一切重要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才是图书馆真正创造利益的关键所在。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际应用
1、加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显性知识是指馆藏实物及其所包含的知识。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有效文献的购置与科学的管理,提高文献的利用率,降低拒借率,提升读者的满意度.这是最基本的显性知识管理.现代意义上的显性知识主要包括“馆藏资源数字化” 和“网络虚拟资源馆藏化”两个方面。前者就是将本馆收藏的非电子化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全文数字化。后者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将大量无序的信息使之有序化,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最终形成知识库。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为读者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 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知识管理的策略对这两方面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的建设,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同时加强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建立起具有馆藏特色的数字图书馆。这是对显性知识的深层次管理.它们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馆藏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广大读者.
2、注重隐性知识的管理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挖掘图书馆员的潜在知识。图书馆员是图书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离开图书馆馆员的图书馆只是一座图书的仓库,毫无活力可言。人力资源是图书馆知识资源中最具创造力的资源,是提高服务效率的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员除承担知识信息的组织、整理、归纳的任务外,还将成为网络的导航员、管理员。这就要求馆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及网络技术,更应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和素质。因此, 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图书馆应营造一个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倡导图书馆员的学习、进取、创新的精神。加强图书馆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保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扩充,防止其老化或停滞不前。对于那些通过情报分析、参考咨询等方式创造新知识的馆员和那些通过写作、出版、讲座和辅导等方式与他人共享自己隐性知识和经验的馆员给予激励和表扬,从而达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3、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充分挖掘可资利用的网络资源
在高度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知识管理的各种功能及服务最终都得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如搜索引擎服务需要搜索引擎技术,信息检索离不开各种知识库或专题数据库。因此,必须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地搜集获取信息,使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使用高速化、高效化。可以说,没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做支撑,图书馆就难以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强大推动力。
当今的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但其内容庞杂无序,良莠不齐。读者虽然可以主便地享用网络资源,但由于信息技术的缺乏,信息筛选的费时费力,给广大读者的网络利用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图书馆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本馆馆藏建设的需要,挖掘一切可资利用的网络资源,将分散的文献信息资源集中起来,加以分类鉴别和整理,使其从无序变为有序。在此基础上,建立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数据库,采用本馆采购、馆际互借、网上检索等途径,使印刷型、电子型、网络型知识并存,真正实现知识资源共享。馆藏在内容上应尽可能突出本馆的特点,数据库建设也要充分体现本馆的特色。
4、健全高校图书馆的组织机构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理想模式就是希望在资源共享和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信息源,并不断创新信息成果,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功能不断拓展,并形成了一些新的业务链。而业务链中新增的环节无法得到原有组织和机构的支持,造成图书馆的运转不畅和功能失调。这就促使图书馆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进行机构重组。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应该扁平化,变纵向结构为网络式结构,改变传统的流水线式的工作流程。同时应调整一些部门的职能,并增加一些新的部门,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技术的要求,保证图书馆的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朱小宁.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创新[J].农业图书馆学刊,2005(I):2O-22.
[2]王真.关于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5(2):62-63.
[3]李玉芬.浅议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12):83-84.
[4]吴盛雄.高校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模式初探[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