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是摄影画面中最主要的被摄对象,主体在画面之中的视觉地位也是最高的,摄影作品首先要有表现的主体,风光摄影更是如此。
简单地说,主体就是让别人一眼看到的东西。很多时候,很多人喜欢拍摄所谓的“大风景”,画面大而全,什么都顾及到了,却忘记了你所要表现的主体,没有合理的取舍和提炼,也就让画面变得不知所云。因此建议您按动快门的时候,最后看一眼取景器,思考—下要表现的是什么,牢记“摄影是减法”。主体可以用作画面的前景,也可以放置在远处,具体位置根据表达意图来确定。
风光摄影中主体的选择往往也是摄影人审美倾向的一种流露,大多数人喜欢唯美的景致,习惯表现宏大的事物,然而对自然界细细观察,你也会发现很多不经意的微小景致同样能够触动心灵。将这些细小的事物认真地表现出来,会有一种平常人们体察不到的生命细节、情感、性格,更会让人从中感悟出什么。这是风光摄影中重要的美学表达方法。
一句话,“精彩地描写那些不起眼的事物”。
突出主体的8个常用技巧
1 利用构图手段
从视觉习惯的角度来看,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它的关注程度。把主体安排在黄金分割线上就更能引人注目。还可以借助画面中的线条或有规律的形状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比如以河流、小溪或连续的山石树木等作为引导线,引出主体。
2 利用视角变化
摄影的视角一般分为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大多数人都只习惯用平视角度拍摄,其实仰视或俯视却反而因为不是常见视角,往往能带来更新鲜独特和富有冲击力的效果。在杂乱环境中也更容易精简画面,比如仰拍主体将周围环境压低,或者俯拍时把主体之外的元素排除出画面。
3 利用对比衬托
主体与客体间的差别对比越大,视觉效果就越强烈;如果能充分利用不同大小、远近、色彩、明暗、动静、刚柔等方面之间的差异,主体与陪衬就会形成更大的反差,主体就不会淹没在环境中,对于突出主体也就越有利。反之,在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要特别防止近似现象。
4 利用虚实关系
主体通常要保证清晰,而客体可以适当虚化来突出主体。通过镜头长焦距和大光圈对景深的控制,掌握好画面虚实的关系,让画面中无关的元素尽量虚化淡出,特别是在背景杂乱的情况下。这种手法在人像摄影和特写描写时用的也比较多。
5 利用简化画面
画面一旦杂乱无章,即使再漂亮再独特的主体也会被湮没。如果画面足够简洁,即使原本不起眼的物体也会变得醒目。有句话说摄影是减法,不怕麻烦想方设法改变视角和构图,把不必要的元素从画面中剔除出去,留下主体一目了然,自然就突出并利于表达主题。
6 利用大小差异
比例大的物体总是更引人注意,所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画面,让主要表现对象占据较大的面积并夸张其造型也是常用的重要方法。特写类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就是因为特写照片上主体占据了主要甚至全部画面,几乎没有其他与主题无关的视觉元素。
7 贴近再贴近
主体在画面中占据越大的面积越能吸引观众的注意。所以,尽量靠近被摄对象,放大主体,是使其突出的常用手段,也便于得到更好的成像质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广角镜头强化近大远小透视关系的特点,适当夸张作为前景的主体,效果更明显。
8 精剪再精剪
受拍摄环境或器材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摄影者都很难做到构图严谨和简洁,所以后期的剪裁过程就成为必需。通过精心剪裁,去掉无关内容可使主体醒目更具冲击力。这时候,保证一定数据量的高像素相机能提供更大自由。
简单地说,主体就是让别人一眼看到的东西。很多时候,很多人喜欢拍摄所谓的“大风景”,画面大而全,什么都顾及到了,却忘记了你所要表现的主体,没有合理的取舍和提炼,也就让画面变得不知所云。因此建议您按动快门的时候,最后看一眼取景器,思考—下要表现的是什么,牢记“摄影是减法”。主体可以用作画面的前景,也可以放置在远处,具体位置根据表达意图来确定。
风光摄影中主体的选择往往也是摄影人审美倾向的一种流露,大多数人喜欢唯美的景致,习惯表现宏大的事物,然而对自然界细细观察,你也会发现很多不经意的微小景致同样能够触动心灵。将这些细小的事物认真地表现出来,会有一种平常人们体察不到的生命细节、情感、性格,更会让人从中感悟出什么。这是风光摄影中重要的美学表达方法。
一句话,“精彩地描写那些不起眼的事物”。
突出主体的8个常用技巧
1 利用构图手段
从视觉习惯的角度来看,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它的关注程度。把主体安排在黄金分割线上就更能引人注目。还可以借助画面中的线条或有规律的形状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比如以河流、小溪或连续的山石树木等作为引导线,引出主体。
2 利用视角变化
摄影的视角一般分为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大多数人都只习惯用平视角度拍摄,其实仰视或俯视却反而因为不是常见视角,往往能带来更新鲜独特和富有冲击力的效果。在杂乱环境中也更容易精简画面,比如仰拍主体将周围环境压低,或者俯拍时把主体之外的元素排除出画面。
3 利用对比衬托
主体与客体间的差别对比越大,视觉效果就越强烈;如果能充分利用不同大小、远近、色彩、明暗、动静、刚柔等方面之间的差异,主体与陪衬就会形成更大的反差,主体就不会淹没在环境中,对于突出主体也就越有利。反之,在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要特别防止近似现象。
4 利用虚实关系
主体通常要保证清晰,而客体可以适当虚化来突出主体。通过镜头长焦距和大光圈对景深的控制,掌握好画面虚实的关系,让画面中无关的元素尽量虚化淡出,特别是在背景杂乱的情况下。这种手法在人像摄影和特写描写时用的也比较多。
5 利用简化画面
画面一旦杂乱无章,即使再漂亮再独特的主体也会被湮没。如果画面足够简洁,即使原本不起眼的物体也会变得醒目。有句话说摄影是减法,不怕麻烦想方设法改变视角和构图,把不必要的元素从画面中剔除出去,留下主体一目了然,自然就突出并利于表达主题。
6 利用大小差异
比例大的物体总是更引人注意,所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画面,让主要表现对象占据较大的面积并夸张其造型也是常用的重要方法。特写类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就是因为特写照片上主体占据了主要甚至全部画面,几乎没有其他与主题无关的视觉元素。
7 贴近再贴近
主体在画面中占据越大的面积越能吸引观众的注意。所以,尽量靠近被摄对象,放大主体,是使其突出的常用手段,也便于得到更好的成像质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广角镜头强化近大远小透视关系的特点,适当夸张作为前景的主体,效果更明显。
8 精剪再精剪
受拍摄环境或器材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摄影者都很难做到构图严谨和简洁,所以后期的剪裁过程就成为必需。通过精心剪裁,去掉无关内容可使主体醒目更具冲击力。这时候,保证一定数据量的高像素相机能提供更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