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技术具身:意涵、隐忧与超越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tch_dea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与技术的关系是一个涉及广泛、需要层层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唐·伊德(Don Ihde)提出的“技术具身”概念,教师的技术具身至少应包含:教师对技术工具性之上手、教师对技术意向性之融合、教师对技术文化性之亲熟等三层意涵.但由于技术自身的两重性,导致了教师的技术具身也存在着种种隐忧,主要表现为身体的式微、意向的规制和心理的盲从等.为超越上述隐忧,则需:重塑身体地位,倡行具身实践;秉持意向自觉,进行多向度省思;践行文化理解,保持适度“心理—文化”距离.
其他文献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线上培训近些年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以往研究已经证实,同伴互评可以促进教师的在线学习效果,但在应用中仍存在同伴评价参与度低、评分者一致性和评语质量不高等问题.研究将评价支架引入到大规模教师培训类MOOC中,对同伴互评中的整体型评价支架和分析型评价支架进行设计和开发,并采用实证研究的范式,探讨不同评价支架类型对教师同伴互评中评价参与度和评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型评价支架能更好地提升教师学习者同伴互评的评价参与度,提升评价一致性和评语质量.因此,在设计与
学习分组是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首要阶段.随着学习场所的快速变化、多模态交互过程复杂性的增加,采用传统的随机分组、教师指派或学生自我选择等方法进行协作学习分组的效率十分低下.研究提出基于智能技术构建自适应的协作学习小组.首先,阐述了学习分组的价值,即构建合理的协作学习环境、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公平;其次,总结了影响智能学习分组的因素,包括个体属性、小组学术与物理构成以及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最后,描述了经典场景下智能学习分组的通用模型,并讨论了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学习分组的前景与挑战.针对大数据驱动
近年来,众多学者将学习分析应用于自我调节学习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但当前学习分析的应用多以数据为驱动,尚未涉及学习者内在要素的变化规律,无法得知学习分析是如何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为回答该问题,研究首先基于现有研究和理论归纳学习分析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内在联系.其次,以学习分析的普遍应用模式为背景,收集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后的反思和访谈数据,利用认知网络分析和语义分析挖掘自我调节学习受学习分析影响的要素变化规律和各阶段触发特征.最后,总结变化规律和触发特征得到学习分析对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学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