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为什么能捡那么多粪?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daxi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国家的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举国上下,百废待兴。当时,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4亿5千万人民吃饭穿衣的问题。因此,农业的粮食生产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在扩大耕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粮食亩产成为工作重点。为此,国家采取了开垦荒地和加快建设化肥厂等措施。
  当时,我国的化肥工业很落后。1949年,全国只有一家工厂能够生产化肥。到1957年全国的化肥产量才73.5万吨(标准肥),不仅化肥品种单一且严重短缺。而同期全国的可耕种面积中,仅低产田就有2亿6千万亩,对化肥的需求量有多庞大可想而知。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发出号召开展群众性的大积肥活动。当时流行的口号是:散粪成堆,城粪下乡。
  那么,到哪里去积肥呢?当时,市郊和城镇98%的居民住在低矮破旧的平房中,甚至有的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平房里。几十户甚至上百户才有一间室外的仅几个蹲位的公共旱厕。人多厕所少的现状,导致住宅区的犄角旮旯处成了人们、尤其是孩子们“方便”的地方。此外,公共旱厕也必须定期掏粪,冬季还要及时清理冰粪。
  雷锋辅导的学生李长宁曾经回忆道:“1961年元旦这天,学校放假,我和同学陆长占、赵忠全一早起来就往机修厂俱乐部方向跑。一边玩、一边想看看俱乐部有没有新上映的电影。走到小树林,见林子里有人走来走去。走近一看,发现是给我们作报告的雷锋叔叔。他用扁担挑着一前一后两个土篮儿,正用一把铁锹在捡粪。看到雷锋叔叔干得那么专注而起劲,我们也学着雷锋叔叔的样子,在树林里找起粪堆来。“这儿有一堆儿”“那里有一堆儿”“那边还有一堆”……我们3个小家伙在树林里跑来跑去,一会儿功夫就帮着雷锋叔叔把两个土篮儿装满了。”
  由此可见,雷锋捡粪是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而捡粪是这一时期很普通、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况且,当时雷锋所在的连队不是现在的汽車连,而是运输连,其中还有一个拥有骡马车的大车排,大小便用的也是露天的旱厕。
  参考资料:
  ①《中国化肥工业发展概况》摘自(百度百科)
  ②《20世纪60年代中国各方面状况》摘自(百度百科)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学界对日本近代化研究的深入,江户时代洋学史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洋学做了诸多探讨,且逐渐深入,其中不乏颇有见地之论。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瞄准前沿选课题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洪伟奉行“顶天立地”的理念。所谓“顶天”是基础的探索自然现象及机理的工作;所谓“立地”是将科技运用到人们实际生活中去。  众所周知,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轻便化是用户所望及发展趋向,而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却离不开集成技术。集成技术可分为芯片级、电路级、系统级逐级递升的三层次。基片集成技术可以实现二三级整合,提高集成度和可靠性,相对于传统平面传输线而言,基片集成类导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