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析其原因
1、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束缚着现代教育,很多家长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只要文化课学好就行。这种思想导致许多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家长剥夺了,同时,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思进取,默认了家长的意见,完不成学习任务时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参加体育训练了。
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由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对这方面不感兴趣,也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3、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可能有业务水平不高,训练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自身的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导致体育训练没有吸引力。
二、如何讓学生自愿参加体育训练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没有兴趣,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一句话,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
那何谓兴趣?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呢?心理学定义兴趣为,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为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就是兴趣的对象。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兴趣的基础是需要,需要的表现是动机。我们可以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培养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在体育项目训练中,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和训练的动机直接影响训练效果;反过来讲,由锻炼产生的成功体验,又能激起学生训练的兴趣。学生自然愿意参加体育训练。
三、实际训练中如何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1、明确训练的意义和作用,端正训练的态度。
在训练开始时就要讲清体育训练的价值,把体育训练同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体育训练能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景,“启发式”训练。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比如说,针对学生跑步时大腿抬不起来和后折叠不充分的动作,我就利用小学生对动物感兴趣的特点,通过看电视,启发学生注意观察鸵鸟奔跑的动作,首先培养学生在意识上的动作表象,然后在训练过程中给予强化练习。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训练也更有成效了。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激起学生的动机
强化理论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比如,在学习中受到强化的学生得到了好分数,受到家长的认可,将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在训练时,对学生做的好的地方要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从而激起学生的动机。例如,我校田径队学生陈某,本来对体育十分喜爱,由于参加了一次中学生长跑比赛获得了较好名次,所以在以后训练中十分刻苦,加之长期抓心理训练,在第三届十三师中学生运动会上,他一人获100米第一名,400米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附陈某在训练前后部分生理指标对照表:
4、利用竞赛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结合年龄的特点,现阶段的学生普遍存有不服输的心理特征,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比如说,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5、体育评价作用,激起学生兴趣。
制订体育评价表,把学生一个阶段的训练情况和训练成绩都详细记录下来,让学生明白这一段时间自己的训练情况,知道自己在这一段时间里进步了多少,用实际成绩激起学生的兴趣。
总之,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可采用的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体育教学的原则,有的放矢,学生就一定对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体育训练中来。
1、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束缚着现代教育,很多家长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只要文化课学好就行。这种思想导致许多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家长剥夺了,同时,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思进取,默认了家长的意见,完不成学习任务时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参加体育训练了。
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由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对这方面不感兴趣,也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3、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可能有业务水平不高,训练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自身的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导致体育训练没有吸引力。
二、如何讓学生自愿参加体育训练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没有兴趣,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一句话,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
那何谓兴趣?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呢?心理学定义兴趣为,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为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就是兴趣的对象。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兴趣的基础是需要,需要的表现是动机。我们可以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培养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在体育项目训练中,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和训练的动机直接影响训练效果;反过来讲,由锻炼产生的成功体验,又能激起学生训练的兴趣。学生自然愿意参加体育训练。
三、实际训练中如何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1、明确训练的意义和作用,端正训练的态度。
在训练开始时就要讲清体育训练的价值,把体育训练同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体育训练能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景,“启发式”训练。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比如说,针对学生跑步时大腿抬不起来和后折叠不充分的动作,我就利用小学生对动物感兴趣的特点,通过看电视,启发学生注意观察鸵鸟奔跑的动作,首先培养学生在意识上的动作表象,然后在训练过程中给予强化练习。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训练也更有成效了。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激起学生的动机
强化理论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比如,在学习中受到强化的学生得到了好分数,受到家长的认可,将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在训练时,对学生做的好的地方要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从而激起学生的动机。例如,我校田径队学生陈某,本来对体育十分喜爱,由于参加了一次中学生长跑比赛获得了较好名次,所以在以后训练中十分刻苦,加之长期抓心理训练,在第三届十三师中学生运动会上,他一人获100米第一名,400米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附陈某在训练前后部分生理指标对照表:
4、利用竞赛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结合年龄的特点,现阶段的学生普遍存有不服输的心理特征,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比如说,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5、体育评价作用,激起学生兴趣。
制订体育评价表,把学生一个阶段的训练情况和训练成绩都详细记录下来,让学生明白这一段时间自己的训练情况,知道自己在这一段时间里进步了多少,用实际成绩激起学生的兴趣。
总之,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可采用的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体育教学的原则,有的放矢,学生就一定对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体育训练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