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学预设与生成策略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85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看似对立又相互交融、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个高效又灵动的课堂既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又需要学生自然灵动的生成.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课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关注点不仅应有传统的学生对软件应用的操作、作品的达成等技能型教学目标,更应有如何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如何解决问题等更高创造性的认知.因此,预设“非预设性生成”,前期的素材准备和教学设计都需要教师更为精致的构思.下面,笔者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元旦假期,约几个小伙伴一起喝茶闲聊.rn一般情况下,同行聊天,不管起始话题是什么,最后大概率会转向自己的老本行.我们的这次谈话也不能免俗,开聊不到十分钟,话题便彻底转了向.rn大伙儿先是共同操心了一下学校的百年大计:rn2022年正好是学校建校一百周年,大家一致认为,从传承(上世纪30年代学校便开展了“整个教育”的研究)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整个世界培养整个儿童”作为核心理念挺合适.并做了一个基本诠释:所谓“整个”世界,是指敞开校门,以整个社会(世界)作课程,让儿童成为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新一代;所谓“整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选择性必修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承载了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践行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重任.本文将针对第一部分“人工智能基础”,从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安排及教学实施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课标》)要求,通过人工智能基础部分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及概念,能描述典型人工智能算法的实现过程”.所以,对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从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入手,了解人工智能典型的核心算法,并借用案例,让学生在体验中习得.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作者认为,基于UBD理论的评价为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评价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有要求、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策略,关注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与培养,值得探讨与研究.
● 案例背景rn《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人工智能教学列入必修1“数据与计算”中,并要求“通过人工智能典型案例的剖析,了解智能信息处理的巨大进步和应用潜力,认识人工智能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现场rn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已渐渐拉开帷幕,如何构建一份承载内容适宜的教学设计、如何能做到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能、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优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些都是一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关注的热点.主题式教学设计是近期的教研重点内容,本文据此展开相应的研究.
设计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兼具设计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设计思维,关键在于培养的教学策略.因而,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选取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形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助力小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
作者在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中,以信息核心素养为目标,在“体验学习圈”理论的基础上,以《智能台灯》为例,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人工智能学习圈”,实现了“体验—思考—实践—创新”的转变过程,同时提出了“人工智能体验学习圈”的框架,以期为更好地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提供参考.
编程语言是将抽象的计算思维可视化的重要工具,开源硬件课程是培养计算思维最直接有效的载体.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传统课堂中知识与技能的低阶思维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高阶计算思维的生成,因而探索契合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编程教学模式意义重大.“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也是推进课堂研究与改进教学实践的新视角.本文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了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编程教学模式,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具体可参考的教学实践路径.
自《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以来,越来越多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开展项目学习,尝试将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落地.但是,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过程远比任务驱动式学习有难度,只有基于学生实际、完成有意义的信息技术项目,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全面发展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