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边界”到“多重边界”的区域公共事务治理——基于对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合作的观察

来源 :中国行政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4525466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固定思维模式,是区域公共事务走向协同治理的基础.文章从"一亩三分地"的概念出发,提出目前区域治理是基于"单一行政边界"下的地方竞争"锦标赛"激励机制,难以满足公共事务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跨界性的治理要求.根据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地方政府间公共事务的合作是交易成本和契约风险下的理性选择行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形态的网络.这些网络会受到地理相邻、政策一致性以及行政管辖关系的影响,实践中体现为地理边界、功能边界和行政边界等多重边界的共同或交叉影响.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跨域府际合作治理为观察对象,分析了不同边界机制嵌套关系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出对区域治理变革问题的思考,即区域治理如何从单一行政边界治理走向多重边界治理,其中边界的"形成、范围、强弱、弹性、演化、耦合"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中国当代文论在取得学科繁荣的同时也遭遇严峻的现实问题,它日益远离现实而成为一种纯粹的知识生产,深陷唯学科主义困境。克服这一困境的必要方式之一是文论的再思想化,以廓清思想偏见,推进文论的去历史化、去文本化、去专业化,实现观念转型。在具体策略和实践上,文论的再思想化需要面对21世纪涌现的诸多社会文化挑战,回应各类文学新问题,确立文学与理论批评的整体关系,推进学科文论的现实化转型,激活中国文论的思想传统。在精神内核层面,再思想化的中国文论一方面是要发挥个体的自由与自觉意识,进而推进文论思想共同体的出现,另一方面
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旨在引导我国MPA研究生关注公共管理实际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案例采编及对策分析等比赛过程,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提高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MPA教育培养紧扣国家治理与发展的现实需求,更好地培养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2020年8月16日,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决赛通过网络顺利举办。
沃尔海姆提出,艺术是生命的一种形式,艺术品以类型和象征作为其不同阶段的存在方式;艺术意义是艺术家的意图、欣赏者的经验和艺术品的特质三者的结合;艺术风格是审美价值和表现的前提,有心理学的现实作为其基础。西方学界对沃尔海姆美学思想的批评具有高度的建设性,值得中国学界借鉴。
当前我国面临着较为突出的养老不平等问题,诸如公共服务不均衡,养老的地区、职业、城乡等差异显著。面对这一问题,诸多平等主义相关理论都给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些理论及其实践后果在阿玛蒂亚·森看来均存在不足,其中原因之一缘于平等的自我挫败,使得强化某一方面的平等反而会加剧其他方面的不平等。阿玛蒂亚·森提出了以可行能力为核心的平等观,给予我们一个更为深刻的平等理念。森的理论可以为我国解决养老不平等问题提供理论启发,尤其是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个体养老能力提升等方面教益颇多。
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突出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作出全面部署.各级政府应全面准确理解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切实把《建议》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期刊
书法家-徐利明 徐利明,1954年生于出京,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城乡文化互惠一体化是城乡文化和谐共生的最高层次、最理想状态。城乡居民共同的价值认同是城乡文化实现和谐共生的内生基础。当代中国城乡文化和谐共生,呈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的一元多样的文化格局。城乡居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实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代城乡文化共同体源于城乡利益共同体,是城乡居民价值认同生成的基本依托。培育城乡居民主体价值观,传承历史文化认同与情感纽带,建立日常生活道德养成机制等,是城乡居民价值认同的主要实现渠道。
技术革新是考察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变量.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政府治理大致经过大生产式管理、电子化治理以及网络化治理三大范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标志的智能革命正重塑政府治理,并通过"渗透—传导—生成"的政府治理变革机制促使计算式治理范式的生成.具体而言,计算式治理的表征表现为治理主体协同化、治理手段界面化以及治理过程智慧化.计算式治理通过为政府赋能和社会赋权两种方式,提升国家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然而,计算式治理也有其限度,过于强调国家信息能力建设,可能使得个人隐私保护
1998年由国务院制定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是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的重要行政法规,为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发展提供了基本制度遵循.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十八大以来各项改革实践的深入推进和外部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亟待从立法方面予以回应.本文基于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实施效果评估的分析,深入分析了我国现行登记管理制度的现状及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规划时期完善立法的基本构想.
在当前环境治理的制度参与渠道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中国环保组织利用市场路径表达公共诉求的方式也愈加普遍.现有研究多从制度结构与资源依赖理论分析环保组织在制度路径内的生存和发展策略,甚少关注组织诉求表达的市场路径.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通过过程追踪的方式观察了环保组织从诉诸制度路径到市场路径的学习演进过程,并解释了组织采取市场路径的原因.结果表明,在大企业治污议题上,环保组织通过制度路径所形成的行动绩效与组织既定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经过信息获取和知识生产的学习过程后,依靠行业协会和供应链传递压力的市场路径成为环保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