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影子

来源 :疯狂英语·阅读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兰 译
  
  小时侯,母女很合拍,“我”是妈妈的影子;青春叛逆期,“我”不理解妈妈,关系紧张;后来,“我”失去了妈妈;再后来,“我”自己做了妈妈,终于明白了妈妈的苦心,明白了母爱……几个蒙太奇式的镜头把母女之间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再三回味。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从女儿到母亲,女儿终会明白,自己就是妈妈的影子!伟大、无私的母爱就这样代代传承!
  ——Maisie
  
  在我脑海中,生命里的最早记忆是在我三岁的时候。年轻漂亮的妈妈站在一旁,有节奏地搅拌着蛋糕粉,蛋糕粉溅洒到她身上。她一边干活,一边出神地哼着电影《擒凶记》里的插曲,然后瞥了我一眼,向我投来一个充满爱意的微笑。我跪在椅子上,还差两英尺(约61厘米)才够得着饭桌。我拿着碗和汤匙,也学着她搅蛋糕粉,但其实碗里什么也没有。我和妈妈穿着花色一样的衣服,我的衣服是用她衣服剩下的碎布做的,天蓝色—那是妈妈最喜欢的颜色。我是妈妈的影子。
  14岁的时候,我忍受不了妈妈了。我要穿黑色的衣服,她不同意;我要染发,她说“不行”;我想晚上晚一点回来,她反对;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反对。我不能理解她说“不”其实是在关心我。我不知道她其实是在竭力阻止我重蹈她当年青春期的覆辙。我只知道她对我太严厉了,她想成功地控制,或者是影响我的生活,管它呢,我不在乎。
  十年后,在医院里,我痛哭着祈祷。求求你,老天爷,别带走她!她是我母亲,我妈妈,是把我带到这个世界的女人。这么多年来,无论经历多少生活的风雨,她始终都在我身旁。哪怕是在我出生很久之后,仍然有一条看不见的脐带一直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这脐带、这联系、这爱,都无法阻止残酷的癌细胞扩散。
  几年后,轮到我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这回我要迎接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我在痛苦的叫声中体验着属于女人独有的经历,在我之前,已经有千千万万个女人经历过了。当她被放到我怀中的那一刻,我笑着流泪了。我向上天祈求:请让我把她抚养成一个出色的女子。她的双眸很像她的外婆,我看到那双眼睛在说:“你母亲会感到骄傲自豪的!”
  此刻,我站在厨房里,任由思绪在脑海里翻涌。我把溅到脸上的蛋糕粉擦掉,瞟了小女儿一眼,尽管穿了蓝色小围裙,但她还是把衣服弄脏了。这时我意识到自己正哼着当年母亲哼过的曲子,脸上不禁浮现出一丝微笑。此情此景是如此熟悉,一股暖流涌遍我全身。
  我是妈妈的影子。
其他文献
大概是一年前,一对夫妇带着三个小孩搬到了我隔壁的公寓里。  我从未听到过孩子们的吵闹声,却时常听到这对父母冲着孩子们叫嚷,并且那叫嚷声不是一种循循善诱的语气,而是一种严厉的斥责。当我在浴室时,这种叫嚷声显得特别大。  当外出或归来时,我们经常会在走廊上遇上。我时常开口说些什么,然而得到的唯一回应却是一个四岁小女孩的问候。  我经常出去吃早餐。一天,当我吃完早餐回来,这家人正从公寓里走出来,那个小女
期刊
杰拉德 译    以前哲学课上讲“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当时有点一知半解。读完下面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自人类诞生以来,工具和人就密不可分。人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工具来维持生存,求得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工具——人从事劳动的辅助物和载体也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形的工具承载着无形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而,透过工具,特别是社会中流砥柱——实干家的工具,不难
期刊
朱俊 译    这是一位即将退役的海军写给新婚妻子的书信。读罢,不禁想起了林觉民的《与妻书》,“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两封“与妻书”,一中一外,一古一今,同中有异。新婚燕尔,分隔两地,借信笺传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浓情蜜意,这是两者的共同点。但由于所处时代以及环境等种种不同,两者又各有特色:海军的“与妻书”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句细说深情和思念,将
期刊
一叶 译    当我准备去上学的时候,电话响了。爸爸对我喊了一声,说快迟到了,然后就跑去拿车。同时,我冲去接电话。  “你好?”  “你好啊,拉妮吗?我是奶奶啊。你还认得我的声音吧?”  “我的天啊,是奶奶啊!我去叫爸爸来,奶奶。”  “不,不用了!我只是打电话来告诉你们,我很快就会去探望你们了。星期二早上我就会到你们那儿。把这事儿告诉你爸妈吧,好吗?没什么了。注意身体啊,拜拜!”  奶奶要来我们
期刊
When the welfare officers came to take three-year-old Archie Roach from his tin-lined house in 1)Framlingham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they told his mother they were 2)escorting him to a picnic. His
期刊
假如你很喜欢看电影,碰巧你又钟爱喜剧片,那么你肯定不会没听过贾德-阿帕图的大名!这个满脸络腮胡子,貌似温和忠厚的中年犹太男人异军突起,目前已经成为好莱坞喜剧狂潮的“幕后推手”。他不仅曾在Entertainment Weekly评选的“好莱坞最聪明50人”中排名第一,还被The Times列入“2008年度最有影响力的100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庐山真面目吧!
期刊
黄西(Joe Wong),一位来自中国东北的化学博士,在美国用英语给美国人说美式“单口相声(stand-up comedy)”,且颇受广大观众喜欢,后获邀在美国CBS电视台著名的脱口秀节目——《大卫·莱特曼深夜秀》上进行表演。这段不足六分钟的美式“单口相声”表演令黄西迅速走红全美,其表演视频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点击率超过了36万次。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这位用带着中国口音的英语讲精彩笑话的华裔移
期刊
2010年1月27日,美国作家Jerome David Salinger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他于1951年发表的The Catcher in the Rye一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该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至今仍十分畅销。可以说,它极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全书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口吻讲述了
期刊
The Art of Travel(《旅行的艺术》)是小编最近阅读到的绝佳的英文文学作品,其作者是去年11月号CR选摘的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幸福的建筑》)一书的作者——“英伦才子”Alain de Botton(阿兰·德波顿)。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全因我也是个心怀“游遍世界”梦想的旅行爱好者,也经历着下文提到的“对旅行的期待幻灭”等种种烦心的问
期刊
soso 译    《论烤猪》是查尔斯·兰姆的一篇经典散文,本文节选此文的前半部分,虽然里面有许多Old English,但还是能品味出英国著名散文家兰姆那独特的幽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