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敦厚与静穆的哀伤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neru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仇英的《竹林品古》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两幅传统名画作品比较谈起,强调中西方的审美受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的影响而有着显著的不同。通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西方传统绘画的不同,并揭示产生这种不同审美差异的原因,说明中西方绘画既有相同性,又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将随着各自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而产生变化。
  关键词: 温柔敦厚 静穆的哀伤 透视法
  图1 仇英《竹林品古》
  图2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引言
  似乎中西传统绘画的比较不仅局限于哲学方面,还涉及审美意识的一些区别,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从根本上具有不同的格局。但实际上人类都是相通的,哪怕是在绘画上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的民族,原则上说也是可以了解的。但是这种了解是建立在比较之上的,我们要了解西方人和西方的文化,那么艺术和审美这两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一
  中西绘画的审美理想,我们通常是凭感觉来看待。国画和油画,我们通常凭感觉觉得其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但是这样一种精神气质,究竟区别何在?我们却说不清楚,我们只会说这是国画,用毛笔画的;那是油画,是用油彩和画布等画成的。诸如此类,我们可以从外部的使用材料或者技法做些比较。但是这些东西其实反映了两种文化心理的内在区别,这个区别究竟何在?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西传统绘画审美理想的结构。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及其审美理想,如果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温柔敦厚。”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以偏概全。除了“温柔敦厚”以外中国传统绘画也有很多其他风格,比如“怒目金刚”式的。但是我这里指的主要是一种艺术理想。中国的一种最理想化的、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作品通常体现出“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那么西方古典绘画的理想可以用黑格尔的描述来概括它:“静穆的哀伤”。“静穆”是安静,但是很肃穆的意思。西方的艺术是静穆里透露出一层淡淡的哀伤,这是西方古典绘画艺术达到理想极致的一种风格。
  仇英(1502—1552),他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亦称“天门四杰”。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而业画。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画入微。他的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比如他的《竹林品古》(图1),其工笔人物,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作品。此画颜色温润,神情温静,它体现了“温柔敦厚”的品格。“温柔敦厚”有一种道德评价,是一种政教的态度。这是中国艺术精神自先秦以来一脉相承的态度,在中国艺术里面到处都可以看到其间贯穿着这样一种政教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乐通伦理”、“文以载道”。虽然这其中也有些哀怨、矛盾、冲突,但总的来说其风格都是非常敦厚和温柔的。所以对于自然万物,中国艺术精神总是不忘道德评价。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儒家的层面,一个是道家的层面。儒家的层面可以说是动态的层面,儒家是主张入世、健动的,主张有所为。而道家主张虚静,是属于静观的层次。动静互补,儒道互补。“温柔敦厚”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心理中把个人融于群体,或者说融于自然的这样一种倾向,即“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观看那些“温柔敦厚”的作品的时候感觉到的就是个体完全融于群体或者自然之中,温情脉脉,有一种融化感。
  西方早期绘画是为宗教服务的绘画,其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来自于基督教教义本身。基督教教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上帝创世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及人的躯体,都是上帝创造的。基督教神学家还多方论证上帝创世的真实可靠性。在这“信仰的时代”里,艺术家是“忠于上帝”的工具,必须全身心地为宗教服务,描绘人物形象时,要注意表现人体的比例、结构,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出来的,画家必须小心翼翼地表现人,不能歪曲人的形象。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前后,壁画盛行,一些壁画大多数画在教堂的墙壁上,天花板上,内容都是宗教的,是为宗教服务的。这些壁画一直保留到今天。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它就是为基督教服务的。
  西方艺术精神,黑格尔总结的是“静穆的哀伤”,其实也是古典绘画的艺术精神。“静穆的哀伤”里面也有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是尼采通过他的慧眼,通过他对于古希腊文明的追溯而发现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这两种精神形成了古希腊艺术的理想:静穆的哀伤。如何理解?我们可通过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图2)来进行分析。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此画是他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应:有的向老师表明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无不表现了一种“酒神精神”。“酒神精神”是动态的。酒神,很形象,喝过酒后狂歌乱舞,躁动不安;在酒神精神中人们承受了极大的痛苦,但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群体的狂欢,回归到大自然。而且通过这样一种个体解构的痛苦,他们更加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耶稣知道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形成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他和门徒们形成对比,代表“日神精神”,“日神精神”是静态的,是梦幻式的,是对酒神精神造成的那种痛苦的拯救。梦是指太阳神给人的一种美丽的梦幻的表象。它具有一种心理上的拯救作用。就是说对于痛苦,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摆脱,但在梦幻状态里可以寻得安慰,可以恢复自己对于个体的一种意识,甚至可以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神性。人的有限性带来的痛苦在一种梦幻中被扬弃,感觉到自己和神实际上是一体的。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之一。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做自己的任务。   如果说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音乐感的倾向,那么西方传统绘画艺术具有雕塑感的倾向。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把中西艺术精神归结为这样一种结构:中国艺术精神是一种空间意识的时间化,西方艺术的精神是时间意识的空间化。结合我们前面所讲的,空间意识我们可以理解为静态的方面。空间是静止的,时间是运动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中国审美意识的结构看做是静态意识的动态化。本来是静态的,但是“感于物而动”,可放在时间中来处理和看待。静止的态度,使人达到一种超然和旷达。欣赏中国的文人画,就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心旷神怡的心态和情调。就像这幅《竹林品古》,它的线条在音乐里边相当于丝竹(管弦)那样的音乐:连贯、婉转、悠扬,相应地在绘画中表现出流畅。西方是把动态凝聚在空间之中,本来是生动的、躁动的,但在空间中被定格、定位了。《最后的晚餐》就像雕塑,人们看到它时内心很震撼,有种神性的超越感。这个“神”,不仅仅是因为他比一般的凡人要高大和美丽,而且从他的表面神态来看你会感觉出这不是凡人的神态。这是神的神态,但是又体现在人体身上,体现出人体有种神性的超越。
  二
  观中国文人画的时候要以一种欣赏音乐的心情去看,你才能品评出其中的味道。最突出的一点是中国传统绘画没有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那种透视关系。有的人把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关系称为“散点透视法”,是没有焦点的。画家取景时的视线是流动的,这幅仇英的《竹林品古》,画面中的房屋和家具,是不符合“近大远小”的规律的。远近是一样大的,所以你如果要用通常的透视关系去看,你会觉得很不舒服。觉得房子好像散了架一样,方形的不像方形,会觉得出了什么问题。事实不是这样的,中国人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你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就如同身临到中国画里边,你从一点游到另外一点,没有统一的聚焦。特别是那些画山川、大河的长卷,例如《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那样的场面,均是散点透视。在每一处你可以根据那个地方的情况来看,就像你在旅游的时候,游到一个地方你不会把前面看到的地方综合起来看,而是每一点每一点地去观察。中国传统绘画则从魏晋开始,由“形似”逐步转向对“神似”的追求,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写意”。中国画家较早地认识到“形似”不一定能达到“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描绘可以更加灵活、更加夸张,强调绘画应把“神似”放在首位,而不必一味追求“形似”。可以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标准,也是中国传统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关注的是人内心的世界,传达心里情感,不追求描绘物象的真实。中国的绘画艺术观更能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中国的宇宙观中人与自然是相通的,主客体是统一的,相互融合的,追求精神与宇宙、心与物、人与自然统一的境界美。这种艺术的精神性来源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即“天人合一”。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在这种哲学精神的引导下,努力使自己的精神与自然相融,强调再现客观物象与表现主观精神的统一,强调“有我之境”,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在中国艺术几千年的发展中,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道、心、气、舞、悟、和。在天地之间立其心,是中国美学所表现的文化精神的核心意义,这也是传统中国美学对当代艺术的重要启迪所在。因为人生与天地一体,人生也就展现出混同天地的无限生机和玄远意蕴。中国美学精神永远是指向人生的,即使是在一片荒寒无着的意象中仍然运行着深烈的人生情怀。但是,这种指向人生的审美精神又是归于宇宙的,即归于冯友兰所说的最高人生境界——天地境界(《新原人》)。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艺术意境中,总是既感受到缠绵氤氲的人情意味,又感受到挥之不去的宇宙荒寒。
  相比而言,西方的透视关系是“焦点透视法”。西方传统绘画为了表现上帝创世的可信性,追求事物的真实性,在观察事物的方法上,相应发展了焦点透视法。它有特殊的关系且合乎一定的规律,如近大远小之类。《最后的晚餐》构图时,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一方面,西方绘画以人为主要的描绘对象,追求造型的准确、质感、光感;另一方面,几何形式的结构,不但是一种绝对永恒的美,而且是宇宙万物必须与之相符合的一种抽象的“理式”。这种“理式”,先于和高于自然界的万物,万物只有符合这种“理式”,才能有美。上帝就是最大的几何学家,上帝以几何的法则创造了美。在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早的大学派,他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事物的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美就是数的和谐。西方古代哲人们直接把对美的追求具体化为视觉的和谐形式创造。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他们发现构成长方形比例协调感的“黄金分割”比是[a∶b=(a b)∶a],换言之,矩形的长边为短边的1.618倍。黄金分割率和黄金矩形能够给画面带来美感,令人愉悦。人体美也同样取决于不同数之间的比例和谐。《最后的晚餐》同样也应用该比例布局。
  结语
  中西传统绘画的审美理想与各自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中国传统绘画温柔敦厚,内敛沉静,弥漫着诗意和乐感;西方传统绘画静穆典雅,有雕塑般的宏大气魄。二者都表现了人类心灵的东西,艺术给予我们的是心灵的意义,艺术的特定意义正是心灵的不断超越,因此,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
  参考文献:
  [1]丰子恺,丰子恺谈名画[M].海南:东方出版社,2005.
  [2]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3]朱伯雄编,世界美术史[M].第十卷(上).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
  [4]迟轲主编,西方美术理论文选[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试从“道德”词源入手,阐释道德在东西方的含义,并分析我国在乡土社会,也就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的道德,以“小悦悦事件”为视角,剖析现代社会变迁和经济快速发展所呈现的“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现状及产生原因,最后以“雷锋精神”中的道德维度贯穿其中,提倡需要这个精神所体现出的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道德关怀。  关键词: 道德 陌生人社会 熟人社会 雷锋精神  一.“道德”的词源分析  “道”、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迎新工作平台逐渐将重心转移至网络,通过论坛网站载体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给即将来到大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的新生。如何才能让“迎新频道”更好地为新生服务?本文以上海大学乐乎论坛为例作分析。  关键词: 高校论坛 “迎新频道” 迎春工作平台  对于即将迈进大学的“准大学生”来说,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既向往又忐忑。心仪的大学究竟是怎样的?如何上网寻找新生群或小组、提前探
摘 要: 歌舞片中的“第二舞台”即俗称的电影戏剧中的戏中戏或剧中剧。“戏中戏”原义为文学写作中的技巧,以内在故事突出外在故事的角色象征性以及人物的心理重要性。随着有声片的诞生,戏中戏成为了由戏剧衍生而来的歌舞片的惯用手法。本文主要阐述和分析了歌舞剧“第二舞台”在影片中的三种功能,即避免剧情空乏单一、音乐突兀跳脱,借助另一个物质平台,实现剧中角色内心情感的宣泄与外化;搭建另一个时空,以音乐为背景交替
摘 要: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小说之间形成一种互文。电影《大话西游》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却赋予了角色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话西游》中主要角色的爱情宿命和自我顿悟之路,剖析电影中角色所映射的当代都市人形象,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当代都市人的爱情命运和个体自我的迷失现象。本文旨在阐释电影《大话西游》的现代性及当下意义所在。  关键词: 《大
摘 要: 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哈代在写作生涯的巅峰时期发表了近50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既汲取了他长篇小说创作的能量,又洋溢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浓烈诗情。哈代短篇小说往往执著于爱情的咏唱,创作版图是熟稔的英国西南部乡村并以“威塞克斯”为统称,叙事中涵盖着强烈的戏剧冲突,而且融汇了作家对人类境遇尤其是女性命运的诚挚关怀与深入思考,显现出张弛有度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 哈代 短篇小说 威塞克斯 爱情结构  
摘 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奏作为一节课的序曲,其成果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导入着手,通过鲜活的教学实例,分析了“开门见山”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开门见山 导课  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而开
摘 要: 本文以厘清“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内涵为切入点,从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要求两方面探讨了创建学生工作品牌的现实意义,并结合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组织实施的“心·阳光”微公益活动,在介绍这项活动内容、成效的基础上,分析取得的经验,对高校创建学生工作品牌进行深入思考,以期为其他高校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关键词: 高校
摘 要: 历史课堂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历史概念学习是重要的途径。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自主思考、参与,敢于怀疑,逐步变“学会”为“会学”,从而实现概念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概念学习 思维品质培养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平均地权”是学生学习三民主义思想的一个难点。这一难点涉及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土地问题。(毛泽
摘 要: 1921年1月鲁迅以一年前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著名小说《故乡》,而祖农·哈迪尔的小说《精疲力尽的时候》发表于1948年,这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白色恐怖笼罩新疆的最黑暗的年代。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闰土和巴海性格变化及命运走向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病态社会环境下贫苦农民的不幸。  关键词: 闰土 巴海 转变 病态社会  一、人物性格从跃跃欲试到驯服不争  《故乡》中少年闰土
摘 要: 王安忆的小说《天香》以晚明时期上海申姓大家族从兴旺奢华,到繁华将尽的命运为背景,通过申家后宅女眷之手“天香园绣”的流变,钩沉出当时沪上“饮食男女”的生活,折射出上海的独特的城市性格,延展出一座城市的文明史。  关键词: 小说《天香》 文化性格 上海文明    上海是王安忆的成长地,也可谓其文学创作的精神家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她开始钻研这座城市的不同面貌,一部《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