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EDAS联合颞浅筋膜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精准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ongmi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改良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联合颞浅筋膜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诊疗中心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4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EDAS联合颞浅筋膜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时门诊复查患者头颅CT灌注成像(CTP),了解颅内脑血流灌注情况;术后6个月时复查患者头颅DSA,观察侧支循环建立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时患者预后良好率,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

结果

24例患者术前脑血流量(CBF)、局部血流达峰时间(rTTP)及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分别为(26.91±8.77) mL/(100 g·min)、17.57(15.30,19.55)s、7.89(6.39,11.45)s,术后3个月时CBF、rTTP及rMTT分别为(33.74±11.23) mL/(100 g·min)、16.22(13.84,18.44) s、6.16(5.20,10.38)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复查头颅DSA可见所有患者颅内外侧支循环建立。术后6个月时患者预后良好率为87.5%。

结论

改良EDAS联合颞浅筋膜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可明显增加术区侧支循环建立,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住院期间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下强化管理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案,将自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及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84例、潍坊市临朐县中医院外三科的12例、潍坊市临朐县人民医院脑外一科的10例共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术后住院期间,对照组
目的分析影响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LHI)患者发生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有早期预测价值的可视化列线图模型。方法选择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确诊为LHI的患者274例进入研究,根据病情进展分为MMI组(n=97)和非MMI组(n=177)。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
前床突是颅底的重要解剖结构,一些颅内病变的手术治疗常需切除前床突,以达到病变部位并充分暴露周围结构、获得足够的操作空间。本文现围绕前床突的解剖及变异、前床突切除的方式以及前床突切除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得益于电外科技术、数字影像技术、激光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近20年来,微创手术在外科领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推广,而泌尿外科是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文将就微创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和其展望作一简要介绍。
目的评价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肥大细胞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8只,9~12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组(Sham+C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肠缺血再灌注+色甘酸钠组(I/R+CS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4 h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h
代谢组学通过评估各种生物液体或组织中的小分子物质,分析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垂体腺瘤早期的诊断、鉴别及评估比较困难,缺乏特殊的生物学标记物。近年来为了寻找特异性生物学标记物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很多学者应用多种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对垂体腺瘤病理组织及患者血清、尿液等生物液体内的代谢物质展开研究。本文现围绕垂体腺瘤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胃癌是一种高异质性肿瘤,传统测序方式通常将胃癌组织或细胞当做整体进行分析,易忽视其中各个细胞亚群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单细胞测序可在单个细胞水平对基因组、转录组等多组学进行分析,可识别胃癌组织中的罕见细胞亚群,有助于解析胃癌的发生发展轨迹。本文就单细胞测序的优势、流程以及在胃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类相对罕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减少漏诊率、误诊率及提高疗效,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关于CVST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并且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药物来治疗该疾病。笔者现将相关内容简要综述如下,以期帮助临床同道进一步提高认识。
近年来研究发现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神经干细胞(NSCs)可在侧脑室外侧壁的脑室下区中应激增殖并迁移归巢至损伤区分化为神经细胞,参与神经损伤的修复。但由于归巢数量有限,难以弥补神经元大量坏死所致的空缺,故探讨NSCs归巢的分子机制成为了治疗脑缺血神经损伤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现围绕调控NSCs归巢的相关细胞因子及通路综述如下,以期阐释NSCs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细胞损伤中的应用前景。
脑卒中后失眠在临床上很常见,大部分临床医师在遇见脑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仅作为普通失眠人群,未考虑到脑卒中人群的特殊性。临床上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种类繁多,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副作用不同。脑卒中后失眠药物的疗效和选择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本文围绕脑卒中后失眠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