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3岁女孩将伙伴投入井中”事件的反思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8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13岁女孩将伙伴投入井中”事件的反思 有四:一家庭教育的错位;二学校教育的无奈;三应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质;四学生(孩子)犯错误的心理基础矫正。
  关键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矫正
  
  2006年8月,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某村小学,13岁女孩小云与其一起长大的11岁伙伴小红,在下午放学路上发生争吵,当二人走到村中间的一口水井旁时,小云突然将小红携起投入四五米深的水井中,然后神情自若的走回家中,恰好當时有多人看见并及时救出,才未发生严重后果。事情发生后,小云的家长并未对其子女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反给予鼓励的暗示。学校也未不失时机地对小云及全体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做到防微杜渐。透过此事,我们的家长、教师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失误在何处?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质?孩子犯错误的心理基础到底是什么?
  反思一:家庭教育的错位日常生活中,人们总希望与邻里、朋友、他人谦和礼让,和睦相处。人们总是赞赏他人的善行与爱心,但是相当多的家长却不抑制甚至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的父亲经常对孩子讲“谁欺负你,你就打谁,打坏了爸爸担着”;有的母亲经常对孩子讲“零食自己吃,不要给别人,玩具不给别人玩”。逐渐将孩子的心变成了爱的荒漠。这些家长认为子女如软弱就会在外边挨欺负,善行与爱心未必得到好报;人们总是希望在社会交往中明礼诚信,总是厌恶别人孩子放纵不羁,而多数家长却对自家孩子娇惯有加,不进行诚信教育。认为老实厚道就会在社会上吃亏,容易上当受骗,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家长总希望自己孩子尽早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并在将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在日常生活中,子女的生活琐事及家务,家长全部包办,限制社交活动,不放手给孩子一个社会生活的自我空间。只要求孩子一心读书,考大学。认为只有考上大学,将来才会有好工作,才会成大器。凡此种种,家庭教育的错位在三点上,即爱心、诚信与情商(适应社会的能力)。家长更多地给予了少年儿童反社会性的教育与培养。因此类家长具有普遍性,故给学校教育乃至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反思二: 学校教育的无奈在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中(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有一不可争的事实是,有的学生不听从老师的教诲,不尊敬师长和团结同学,一点小事便大打出手,盛气凌人;有的学生,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随意迟到、早退、缺课、不完成作业,上课不但自己不学还故意恶作剧,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学生甚至违法犯罪,经过学校教师不厌其烦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但仍有不少数学生我行我素。虽然他们是少数,但带给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在依法施教的今天,对此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是尴尬和无奈。根据《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应当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利,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学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对此学校教师采取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只有说服教育和纪律处分,而在这些都不奏效的情况下,也就无能为力了。《教育法》第43条,对学生基本义务的规定包括:“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遵守尊师养德的义务”、“努力完成学业的义务”和“遵守管理制度的义务”。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学生,没有履行人们通常所说的法律义务,即法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义务。既然如此,就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即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年满12周岁不满16周岁“有严重不良行为”不宜在原学校学习但又不够劳动教养或刑事处罚的学生,包括自动退学,流浪社会的送工读学校学习。我们姑且不谈送工读学校的难度,就从学校教师的“说服教育”与纪律处分至“送工读学校”之间,便形成了教育方式与教育手段的断档。因为在“送工读学校”之下,法律只规定了学生的第一性义务,没有与之对应的第二性义务,都与前面所述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相悖。故此,现行法律与学校规章只能作为学生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判断行为是非的标准,达到指引学生行为的效果,而没有其他如预测、强制等法律法规的实质作用。依法治教的基本含义就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各方主体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依法享有教育方面的权利,同时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但就此点而言,学校教师只有与学生权利对应的义务,而没有与学生义务对应的权利,也就造成了学校教师对此类学生教育的无奈。河北青龙某初级中学教师黄某在课堂上被学生打昏,秦皇岛市某中学学生拿砖头在操场追打教师等事件均以不了了之而收场,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反思三: 应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质 首先,家长应该树立大教育观,培育孩子爱心和同情心。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明礼诚让。爱心相对应的是邪恶、自私、残忍无情。故此,家长要成为爱心的榜样,营造爱的环境。并让孩子懂得,除了“我”还有其他人。父母之爱是无私的,但并非是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迁就纵容孩子的缺点就会使孩子感情麻木,助长自私心理,从而走向爱的反面,使孩子变得残酷无情。专横跋扈,惟我独尊者,往往有一个溺爱娇惯或放任不教他的家庭背景。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诚实守信正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对孩子应从小开始进行诚实教育,抵制说谎意识,家长应采取诱导、鼓励方式,教育孩子说真话,厌弃谎言,如孩子因说谎而造成危害时,要给予适当惩罚。家长都希望子女在将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而成就大事业者多以无与伦比的人格为前提。“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这是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毕业时得到的评语,就是因为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中国,也征服了世界;而自幼聪慧,博采广学、才华超众的曹植却未能继位,曹操临终时言:“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而不立”。所以家长的日常社会行为给予孩子的“反诚信潜意识”,甚至受孩子以“奸猾之学”,终会使孩子吃大亏。第三,要培养孩子的情商,情商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融合能力,特别是当今社会,只要具备良好的情商素质,才会“出将入相”。家长应让孩子多与同伴相处,支持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在孩子社交中,一要灌输“人人平等”思想,摒弃恃强凌弱。二要培养感情交往,交朋友重友谊,摒弃功利思想。三要培养孩子忍耐力,让其学会克制自己情绪,不要采取极端行为。四要让孩子逐渐养成温文而雅、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和淑女风范。只有这样,子女才会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占得先机。第四,督促和教育孩子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而不去苛求孩子的成绩排名。家长应该强调孩子和谐地全面发展,使之“像农夫那样劳动,像哲人那样思考”。积极配合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孩子成为溶入社会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反思四: 学生(孩子)犯错误的心理基础及矫正从心理学角度看,小云将小红毫无顾忌地投入井中,而后又若无其事的走开,是其“自我意识”膨胀的结果,是“心理张扬”长期得不到抑制而造成。“自我意识”是随个体的生理成熟在个体与周围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若未得到正确的教育或其“自我意识”未得到适度抑制,就会衍生出“自我意识”的膨胀,而表现出心理张扬的外部行为。孩子所表现出的非社会性行为,如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听从教师的正确指导,打架斗殴等等都是“自我意识”膨胀所致。其二,孩子的犯错特别是恶性错误是一种模糊的理性思维。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违规违纪是在外界的诱因刺激下产生,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和盲目性,而非典型的反社会人格所致,但是犯错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过程。虽然孩子并不会准确计算出违法违纪带给他的收益和后果是什么,但他模糊的明白违法违纪的预期收益(达到什么目的)和预期成本(得到的惩罚,别人会把我怎么样)。他经过“理性”思维,只有当违纪的预期收益时,才会实施违纪行为。而违纪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的区间越大,孩子选择违纪和持续违纪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教育方式和手段的断档,有些学生理性地知道违纪甚至违法,学校并不会把他怎么样,便毫无顾忌的选择违规违纪。其三,学生违规违纪是一种挫折后的行为反应。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鄣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便产生挫折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如果学生对其消极情绪的自发调整、消解和释放能力差,就不能减轻消极情绪带来的压抑,恢复情绪上的平衡与稳定,由此产生的焦虑、紧张、愤怒、不安等情绪,就会衍变成诸如:攻击、冷漠、倒退、固执、逃避等一系列严重的外部行为后果——违规违纪甚至是违法犯罪。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制约违纪及违法犯罪,学校及家长要抑制孩子的“自我意识”膨胀,加大违规违纪成本和提高学生(孩子)的“自我防御机制”。扼制“自我意识”膨胀,是矫正孩子非社会性行为的重要措施。政府和学校应依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制定学生的第二性义务,拓展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在耐心细致、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仍无果的情况下,学校以抑制心理张扬为目的,依章采取适时、适度、适量的体罚有其实质合理性。这样也就在学生心理上增加了违纪预期成本,缩短了违纪预期成本与违纪预期收益的区间,从而减少学生的选择违纪和持续违纪行为。同时,制定和实施详细的学生第二性义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法制社会,人们面对的是健全的法律条文和照章办事人员。违反条文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也许有些条文并不合情),没有人过多的苦口婆心劝说,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学会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而不是要这个社会去适应某个人。从而调动学生内在因素,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去认识(并不是别人教给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教训中学会社会法则。在自称崇尚人权的美国,中小学校依章对学生实施体罚,就很值得我们的思考与借鉴。孩子“自我防御机制”的培养,包括孩子遇到挫折时心理上的解释与安慰和行为上的处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自幼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求,得到适当满足,即在温暖的环境里长大,他更容易形成乐观的情绪,而不会把挫折看得非常严重,故此家长和学校,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度温馨的环境。其次要进行挫折教育(学习、训练),让学生从经验中学到某种应付挫折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方式,从而提高学生遭受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使之不断磨练品质,逐渐走向成熟。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学者内尔提出的“关心教育”理论在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分析了德育工作现状以及心理成因,结合“关心教育”理论探讨了改善德育教育的几点重要思路。  关键词:民办高校;德育;心理特点;关心教育;方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提出了以“关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高校辅导员在内尔的“关心”理论上的探索实践进行初
期刊
摘 要:基础教育阶段的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作为培养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力量主要阵地的地方高师势必要其本身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课改要求。本文以衡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对新课改形势下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基础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作为培养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力量主要阵地的地
期刊
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高考语文自行命题,命题者在作文题的设计上别出心裁,从形式到题意都力求新意,体现了闽派语文“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的精神。例如2004年“选择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2005年“根据对两副图的联想和感悟,联系提示文字写一篇话题作文”;2006年“在三个话题中任意选择一个写一篇作文”;都给全国语文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到了2007年,在万众注目之中,福建省
期刊
摘 要:北宋词人晏几道,以其特有的身世经历和性格特征,熔铸了一部《小山词》,词中以“痴”为中心,用真情挚爱咏叹了那些美丽的女性,构筑了小晏痴情执著,独具艺术、审美魅力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晏几道;《小山词》;痴情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北宋宰相晏殊的第七子,人称小晏。他以词名擅,有《小山词》一卷传世。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说:“清壮顿挫……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和者高唐洛神之流
期刊
摘 要: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本文通过联系其生活时代背景,以其作品中抒情主人公形象,找到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  关键词:饱含甘苦;崇尚平等;爱意别情;有抱负;有理想    在众多的古典诗词名家之中,我所钟情之人,首推李清照,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文学家,是中国的一代词宗,她的一生饱含甘苦,前半生为喜,后半生为悲。她在九百多年前是什么样子?对今天
期刊
当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社会各个领域。面对那些个性鲜明的中学生,中学物理实验应尽快建立起以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随堂实验为主体,以课外活动实验和家庭实验为补充的多元化实验教学体系,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⒈课堂演示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是指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安排设计并亲自主持操作的表演性实验。它具有仪器配置正规、可视性强和现象明显的特点,加上老师的规范操作和有理有
期刊
摘 要:阅读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对作品内容的挖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认真揣摩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以致使学生的阅读水平逐渐提升。  关键词:学生主体;个性发展;价值取向    一、值得深思的个性阅读体验    一位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倡导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激发创造性,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评价文章的人物,要求有自己独到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方法日新月异。对于地理课,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显示出它巨大的优势,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着重探讨地理素材库的建立与实际应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功与否,软件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现在市场上也有不少现成的教学软件,但地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总觉得不大如意,于是有不少地理教师开始自制地理CAI课件。自制的教学软件可以充分体现教
期刊
摘 要:“课程资源”问题研究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本文从课程资源生成的前提、条件、途径三个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资源生成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资源生成;尊重;倾听;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资源生成问题也有些粗浅的认识。    一、尊重是资源生成的重
期刊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Krashen (1982)区分出两个语言学习概念:学习和习得。学习是指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只是指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Krashen强调掌握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