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黄独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案例分析

来源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cat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药物性肝损害相对其他的肝损害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志物。本文报道了1例口服中药黄独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治过程,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黄独;中草药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害。其诊断较其他肝损害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志物,排他性诊断、明确的用药史是该病诊断的重点。本文对1例口服中药黄独引起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病例摘要
  患者女,72岁,因“目黄尿黄伴乏力厌油6天”于2019年11月22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六天自觉乏力厌油不适,未予重视,家人发现其面黄目黄带至我院就诊,住院治疗,入院时询问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口服中药,保健品及特殊用药史,否认肝炎病史,否认长期大量饮酒史,自诉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病史。入院后11月23日完善肝功能检查,提示总胆红素189umol/l 直接胆红素140umol/l 谷丙转氨酶382u/l 谷草转氨酶740u/l 谷氨酰转肽酶176u/l ,肾功能无异常,柯萨奇病毒抗体/EB病毒抗体阴性,甲肝/丙肝/戊肝抗体均阴性,乙肝两对半阴性,血常规无异常,肿瘤指标提示CA199 188.4IU/ml CA50 126.4IU/ml,甲胎蛋白85.06IU/ml,腹部彩超无明显阳性表现,进一步完善上腹部增强MRI+MRCP提示胆总管轻度扩张,脂肪肝,未见结石,为排除十二指肠乳头占位可能,予电子胃镜及十二指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除此进一步完善自身免疫三项阴性,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阴性,基本排除了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胆系肿瘤及结石可能,再次追问病史,患者自诉发病前一月前有冲泡植物饮用史,带回冲泡物,发现为黄独,因患者有咳喘病史,患者女儿自己种植黄独,用新鲜黄独切片晒干后泡茶饮用,每日服用2-3片,未间断服用一月,入院前停药,根据患者病史及各种辅助检查结果,诊断药物性肝损害,建议患者完善肝穿刺检查,明确肝损伤的病理类型及性质,但患者及家属考虑此项检查为有创检查,表示拒绝。治疗上予以异甘草酸镁/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优思弗口服等对症治疗,12月2日复查肝功能提示总胆红素77umol/l 直接胆红素63umol/l 谷丙转氨酶57.1u/l 谷草转氨酶64u/l 谷氨酰转肽酶102.2u/l,消化道肿瘤指标提示CA199 51 IU/ml CA50 33 IU/ml,甲胎蛋白10.3 IU/ml,较前明显好转,12月4日患者出院,并继续口服优思弗、甘草酸二铵胶囊,12月25日再次门诊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2讨论
  药物性肝损害(DILI)是一种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包括肝脏的过敏反应或肝细胞损害,引起DILI的药物有很多,已知的全球具有潜在肝毒性的药物有一千余种,其中常见的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用药、激素类及抗感染药物等,目前膳食补充剂及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逐渐增多。基于受损靶细胞类型可将DILI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通常根据ALT、ALP的实测值判断不同分型,另外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急慢性、肝损伤类型的诊断更精确[1],然而在大多数DILI病例中,仅有个别存在肝穿刺活检资料。DILI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因此其诊断需全面的排除其他类型肝病引起的肝损害,除此全面细致的追溯可疑药物应用史对本病的诊断至关重要。
  本例患者入院病史采集时未能提供口服中药黄独病史,且否认长期大量饮酒史,故根据其肝功能的表现,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其中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其与总胆红素比值约74%,且患者为老年女性,入院时肿瘤指标明显高于正常,提示梗阻性黄疸,故入院后重点考虑肝胆系统肿瘤、结石,上腹部增强MRI+MRCP及十二指肠镜未见占位性病变及结石表现,进一步完善肝炎病毒学及自身免疫相关指标,两对半、丙肝抗体、甲肝抗体、戊肝抗体均阴性,抗线粒体抗体M2、自身免疫学指标均阴性,排除其他常见引起肝功能异常可能后,再次追问病史,患者提供了入院前口服植物泡茶病史,并将实物带至医院,最终确定其为黄独。黄独,别名黄药、黄药子[2]、零余子薯蓣,多年生草本野生藤蔓植物,块茎卵圆至长圆形,似山药豆,主治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咽喉腫痛、止血、咯血、百日咳,有清热消肿解毒、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等功效,可入药,但不直接食用。
  回顾该病例的诊疗过程可以发现,对于肝功能异常患者,询问是否有药物应用史对诊断药物性肝损害至关重要,特别是种类繁多的中草药。目前黄独引起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从该病例中总结,应加强病史采集,特别是中草药的询问,并在日常生活及临床工作中,加强中药及保健品合理、适量应用的健康教育及风险评估,消除大众的中药、保健品、植物药无毒无害的错误观念,对需要应用药物患者,建议选择正规中医门诊就诊,选择合理药物及正确用药方式、剂量,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脏生化学检测,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反应。
  参考文献:
  [1]曾玲玲,周桂琴.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及其临床应用[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1):17-20.
  [2]赵慧莎.黄药子的药理及毒副作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3):178-17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掌骨基底关节外骨折病患预后的预测因素,得出结论:术后感染、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BMP<7.415 pg/mL、SGF<85.705 ng/mL、PDGF<5.235 ng/mL均是导致掌骨基底关节外骨折术后骨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在疾病治疗与恢复过程中要加以预防。  关键词:掌骨基底关节外骨折;预后;预测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药物联用法于消化性溃疡应用疗效分析。方法:纳入笔者单位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依据住院序号单双数分组,60例设为试验A组,予以抑制胃酸、胃粘膜保护剂治疗,60例设为试验B组,于试验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结果:试验B组有效率高于试验A组,复发率低于试验A组(P<0.05)。結论:消化性溃疡采用抑制胃酸、胃粘膜保护剂、抗菌剂联合治疗,有助于溃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血压控制过程中,全科医生的重要作用和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 2021年7月在本院接受相关治疗的6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与患者沟通并取得其同意后,对照组(31例)患者由专科医生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1例)患者则在接受全科医生治疗;对两组样本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疗效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对比。结果 观察组样本在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大幅度
期刊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反复发作的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炎性细胞及相关因子参与。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喘病”范畴,临床发作时常见症状为喘促、气急、咳嗽咯痰,或伴胸闷,临床上哮喘的治疗以症状缓解为主,有多种中西医药物及非药物疗法可缓解哮喘患者发作期临床症状,对哮喘发作期以及稳定期的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哮喘;中西医;治疗概述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细针穿刺BRAF基因检测技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接受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所有患者的结节均<1cm。将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参照标准,探讨患者接受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测、BRAF单基因检测对于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结果 细针穿刺检测的诊断准确率为88.75%,BRAF单基因检测的诊断准确率为9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头枕部皮肤缺损的手术发放。方法 头枕部肿瘤切除后,依据术前定位标记,自斜方肌深面向近端分离肌皮瓣,经明道将岛状肌皮瓣转移至枕部,覆盖缺损及颅骨外露。术后采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头部尽量抬高,颈部向右后侧弯曲,使肌皮瓣蒂部保持松弛状态。结果 术后10天拆线,切口一期愈合,外形满意,无明显肩臂功能影响。随访4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 延长下斜方肌皮瓣以其蒂长及可修复面积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腰间盘突出症治疗中比较单纯减压手术、减压并植骨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于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间接诊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9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单双法划入两组,即融合组(n=46)与单纯组(n=46)。单纯组予以单纯减压手术医治,融合组采用减压并植骨融合手术医治。比较两组医治后的JOA评分与手术、住院时间。结果 较之于对照组,融合组医治后的手术、住院时间均明
期刊
摘要:Dieulafoy 病為一种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消化道少见而又致命的病因之一,90%以上的病变位于上消化道[1],其中只有2%位于盲肠[2],而我们发现了一例罕见的盲肠 Dieulafoy 病所致的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现将其诊治情况,结合文献进行报道。  关键词:盲肠;胃肠出血;Dieulafoy 病  【中图分类号】S9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医院14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以及sCD40L、sICAM-1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沙库巴曲缬沙坦;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中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苓桂术甘汤加味于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应用疗效比对。方法: 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笔者医院收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探查对象,共计80例,采用计算机1:1分组方式,常规组40(行常规治疗)例,试验组(行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40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具有同质性,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狀积分低于治疗前,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