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拍遍全世界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y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塞巴斯蒂安·萨瓦加多(Sebastiao Salgado),了解的人会自然地联想到几个关键词:世界级摄影师、艺术家、人文情怀。有生之年,71岁的萨瓦加多为世界贡献出数以万计的史诗级纪实照片。在摄影家的光环背后,他的爱情故事却鲜为人知。
  人们不知道,妻子莉莉娅40多年的“放养”政策才成就了今天的萨瓦加多,她支持了丈夫所有疯狂的决定,又在他一蹶不振时带领他重生。二人传奇般的故事完美演绎了一句爱情哲言:相爱,不是相互限制,而是相互成就。
  因为她,他找到毕生所爱
  二人相识相恋的故事乏善可陈。1944年,萨瓦加多出生在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小城市,身为农场主少爷的他对未来并没有多大规划,他的大学听从了父亲安排,选择了经济学。这期间,他认识了17岁的美丽姑娘莉莉娅,她在小学里做音乐老师养活自己,并且在一个音乐学院学习钢琴。
  1967年萨瓦加多大学毕业,两人举行了结婚典礼,从那时起传奇的故事逐渐拉开序幕。
  婚后,夫妻俩搬到法国巴黎,萨瓦加多继续攻读经济学。之后的几年,他顺利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开始为国际咖啡组织和世界银行工作。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萨瓦加多“前程似锦”,可他确定,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虽然家里衣食无忧,莉莉娅也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她结束了12年的音乐学习,转读巴黎高师艺术学院的建筑学,为了方便建筑学研究,她还买了一台相机。
  就是这台相机,成了二人人生的巨大转折。
  因为妻子,萨瓦加多接触了摄影。时常因为公务去非洲出差的他,每次都带着妻子的相机拍摄大量的照片回来。他开始意识到,相比于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他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做一个自由摄影师。
  与他的疯狂同行
  对于普通人来说,放弃眼前大好的职业前景去追寻一个未知的梦是太有风险的事情,何况是摄影师这种看起来很浪漫,却很可能食不果腹的职业。
  可莉莉娅不是普通人,尽管家庭费用是一笔大开支,可她没有用失业之后的经济窘境强迫丈夫放弃遥不可及的摄影师之路。她温柔地对丈夫说:“亲爱的,既然你喜欢,我便支持你。”这让以为在妻子面前会碰钉子的萨瓦加多十分感激。
  有了妻子的肯定,他立马辞去世界银行收入丰厚的工作,然后用所有的积蓄买了各种摄影器材,准备开始全新的生活——摄影。但是,他压根不知道自己该成为一个怎样的摄影师。他一边学习摄影知识,一边尝试体育摄影、婚纱摄影、人像摄影,甚至是人体摄影。这段日子过得盲目且拮据。
  但,钱,不是他们生活的目的。
  为了获取灵感,莉莉娅陪萨瓦加多去了他熟悉的非洲卢旺达。卢旺达正在遭受严重的干旱,颗粒无收的龟裂土地、灾民们瘦骨嶙峋的身体、疟疾爆发导致的尸横遍野……这对夫妻被深深地震撼了。
  在这儿,莉莉娅有了身孕。“莉莉娅的怀孕让我更加渴望对生命的感知。”萨瓦加多每日亲睹着生命的死亡与灾难的发生,他渐渐地有了方向:做人文纪实摄影。“报道这些人正在经历的灾难,或许是我作为一个摄影师能帮助改变现状的唯一方式。”
  第二年,莉莉娅生下了孩子。在一边工作,一边抚养孩子的同时,她不遗余力地向各种杂志社、报社和图片代理公司推荐丈夫的摄影作品。终于,有一家著名刊物发表了丈夫的作品,让萨瓦加多的人文摄影事业步入了正轨。从此,丈夫深入各个国家,拍摄照片,她则帮他整理作品、撰写文章,一起出版摄影集。
  他的作品逐渐被世人知晓,摄影集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但夫妻俩并没有止步,她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协助他的工作,四处呼吁人们关注难民问题,两人一起准备一个又一个新的摄影项目。
  从摄影家到抑郁症患者
  然而,在事业的巅峰时期,萨瓦加多却出了问题,以致他的婚姻差点破裂。
  年过不惑之年,萨瓦加多成了世界级的人文摄影大师,他的作品集成为全世界摄影爱好者的教科书,接受着世人的顶礼膜拜。盛名背后,萨瓦加多却迷茫了,目睹并且拍摄了太多惨绝人寰的饥饿、疾病、死亡,他逐渐意识到起初那个想要解救人类的伟大理想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既然不能改变,那他的摄影有什么用!
  他从最初的雄心壮志变成如今的自我怀疑。他患上抑郁症,无法再从事摄影。摄影从精神支柱变成精神折磨,精神状况每况愈下。以前,他热情开朗,如今却不愿与周围的人接触,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不起,有一次甚至举起了自残的水果刀,幸而被莉莉娅撞见拦下。
  眼看着丈夫陷入困顿,莉莉娅内心无比沉重。而雪上加霜的是,他们的孩子在此时被确诊为唐氏综合症——这和她怀孕时所处的恶劣环境不无关系。她没想到,全身心支持丈夫的结局,却是丈夫因为这份事业跌落谷底,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孩子又遭受不幸。
  黑云压顶的家难下,莉莉娅几近崩溃,甚至想过逃离。但痛哭过后,她发现,只有自己能拯救丈夫,拯救这个家。
  于是,她的前半生,无怨无悔地跟随着丈夫披荆斩棘,拯救世界,那时,她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而遭遇巨大挫折后,她又从男人背后走出,与丈夫并肩而立,将他拖出泥潭,得以重生。
  苦难中的携手重生
  莉莉娅想,带丈夫远离那些苦难或许能帮他康复。于是,她又一次陪伴他远行,这一次的目的地,是萨瓦加多的家乡。
  走到他儿时的农场,幼年时的富庶之地,如今已变成了寸草不生的贫瘠之地,而这都是他的父母当初为了养育他和兄弟姐妹毁林造田所致。她说:“我们一起种树吧,说不定能让这片荒地重生。”其实,她同时也希望,丈夫的信心会随树木一起重生。


  十几公顷的农场荒地,日复一日,十多年过去后,经过夫妻俩的努力,荒野成为森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那些残酷的往事,伴随着这些生命的生长慢慢释怀,萨瓦加多内心渐渐明朗:以前,为了抚养自己,父母砍伐了这片森林,今天,他们带着孩子,重新让这片土地恢复生机。这是对自然的报答,也证明被破坏的环境仍可以再生。
  于是,他重新拿起了相机。这一次,他不光关注灾难,也放眼自然风光、野生动物、原始部落。从那时起,他成为了真正的摄影大师,因为他能温和地感受一切生命。
  这个家庭从苦难走出,再次迎接光明。他摆脱了抑郁症,收获了生命的意义,而莉莉娅,是他的治愈师。她像水一样,无论在丈夫放弃优厚工作时,迷失在摄影之梦时,还是家庭因摄影陷入苦难时,都永远包容,永远理解。
  也许有人说萨瓦加多和莉莉娅的生活太放肆、太任性,可谁能说,他们没有精彩地活过?
其他文献
在我的印象中,外公外婆老是打架。外公属龙,外婆属虎。外公高且瘦,听说很年轻就当上了本地某著名工厂的高层领导。外婆矮且胖,农村姑娘,从小在家里喂猪。后来,外公由于某些原因被陷害下台,就被曾外公强迫娶了外婆。外公老是嫌外婆没有文化,于是老吵架,甚至打架。他们住在河边,一打起来什么都往河里扔。外公扔过外婆的麻将和锅,外婆也不甘示弱地扔过外公的烟和酒。  外公生性好烟酒,特别是酒。以前,他老拿着1.5L的
期刊
舟舟的身上,贴着南辕北辙的两个标签:先天愚型儿、天才指挥家。  19岁,舟舟穿着高级燕尾服赴美演出,聚光灯下,意气风发,他恣意指挥着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数百名顶尖乐手。台下座无虚席,一群媒体记者等待演出完毕便一拥而上。  如今的舟舟,37岁,中年发福。属于他的舞台,是街道小学昏暗的旧剧院,歌剧《卡门》的音乐声从后台音箱里传出。没有乐团,在一团空气中,他挥舞着指挥棒。  稀稀拉拉的观众中坐着舟舟的父亲胡
期刊
一个朋友的老公需要外派公干两年,为了前途,非去不可。所有人都在提醒她:喂,你这样放一个男人出去,实在太危险,女人没准可以熬,男人可是熬不住的。  朋友不置可否,最终坚定地加入虚拟性爱大军。到底怎么搞呢?大家都很好奇,难道真的像激情视频一样,脱给男人看吗?再说这类视频之所以受欢迎,靠的还是视频后女主角的神秘性。  朋友说很简单,她有心情的话,拍几张裸照发过去,平日洗澡时打开视频跟他对话。她是东方人,
期刊
被摆弄的活道具  地上溢满黑色淤泥,屋子旁堆放着木棍和酒罐。汽油味、烟味,弥漫在空气里。一个小孩静静地躺在单轮小推车上,眼角发青、嘴唇苍白。他耷拉着脑袋,双手摊开在身体两侧,像是死去的样子。小车被穿白大褂的日本士兵推着,摇摇晃晃地往前走,孩子像随时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  这是抗日剧《我叫赵红花》剧组在横店拍摄外景的一幕。扮演被日军做活体实验致死尸体之一的,是一个名叫杨嘉旺的9岁孩子。从3岁起,他和
期刊
登上《我是大明星》的舞台前,颜雨林重重地拍了拍徒儿亚楠的肩膀,一字一顿地说:“你一定可以!”  他为亚楠编排的舞蹈是《红高粱》,年轻的女孩舞动着大红的绸缎,身体像一团升腾的火焰缭绕在舞台中心的钢管上,在无数次的蜷缩、伸展和爆裂中牢牢攫住所有人的眼睛。  音乐停,红绸落地,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颜雨林长舒一口气。  作为钢管舞国家队前队长、现教练,他已经走出了“男人跳舞是不务正业,男人跳钢管舞是不男
期刊
她几乎不了解我  火车进站已近凌晨,从行李架上拖箱子时,不期然晃了一个趔趄,幸亏同座男子帮忙,好歹总算挤下车。  站台上打开箱子一看,瞬间疯掉,里面居然是大大小小二十几个碗碟。突然想起离家前夜,客厅里那些叮叮当当的动静,想必是妈妈正往我箱子里装碗碟。第二天从家里出来直到上火车,行李箱一直拖在她手中,设若早点发现,免不了当时就与她大吵一架。  我又急又气地将碗碟丢出来,动作过大,一个碟子碎掉,尖利的
期刊
好感  时间已接近晚上十点,林然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继续在电脑上修改文案。  今天因为一份不合格的文案,她被小好几岁的上司训了一顿。三十大几的人了,还是公司的老员工,真是难堪。其实林然一直是个认真的人,但这几天儿子病了,她公司家里两头忙,文案就做得粗糙了些。  上司勒令林然加班改文案,偌大的办公室只剩下她一人。直到董树生把一份打包好的面放在她面前:“饿了吧,吃点东西。”见林然面带吃惊地看着他,董树生
期刊
妻子成为了精神病人  第一次看到妻子在乔治敦大学校园漫步时,我像个小丑似地大喊:“美丽公主!”  她叫朱莉娅,是意大利人,光彩照人,我高攀不上,但我无所畏惧。我对她一见钟情,马上学了些意大利语来取悦她,不到一个月我们就成了一对。  毕业两年后,我们结婚了,去了旧金山生活,那时我们都才24岁。  朱莉娅有具体的生活计划:在时尚公司当上市场主管,35岁时要有3个孩子。我的志向则比较含糊:我想在旧金山海
期刊
同一类父亲  我自认跟父亲不同,但其实我们何其相似。  对儿子小柯,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周末带他去吃大餐,或者偶尔高兴时,无比敞亮地把他叫到跟前:“儿子,想要啥,爸爸给你买!”其余时间,则把他扔给妻子,不管不问。  尽管如此,我自认已是一个好父亲——相比我的父亲。  记得父亲年轻时,经常这样训斥我:“就你这副样子,老子才不指望你为我养老送终!”他从来不跟我亲密,哪怕是假装一下。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亦
期刊
有些人理解的“过度早教”,是类似于“揠苗助长”型的,学太多,学得太超前。但在幼儿教育中如何评估是否过度呢?  著名幼教研究者丽莲·凯茨认为,幼儿教育教给孩子四方面:知识、技能、意向和情感。 知识和技能好理解,前者包括事实、概念、故事等,后者如学会用剪刀、绘画、弹琴和各种运动技能等。意向如好奇心、愿意寻求挑战、毅力等;情感如孩子感到被接受、自信或焦虑不安等。  如果孩子在早期教育中这四方面都得到增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