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戏剧文化的融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3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简析了布莱希特的戏剧观——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是吸收中国戏曲的表现方法形成的新的戏剧体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中西戏剧文化 布莱希特 陌生化效果
  一
  戏剧艺术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开始出现集大成的体系化的代表流派,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兰芳、布莱希特这三位戏剧大师就代表了三个具有世界影响的现实主义流派。其中,布莱希特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的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这一流派是中西文化的融汇。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戏剧家。自1918年至1956年短短三十八年的戏剧创作与舞台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戏剧流派——陌生化效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布莱希特的戏剧观被黄佐临等介绍到中国,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初,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布莱希特热”。他的剧作《伽利略传》、《胆大妈妈和他的儿子们》被搬上中国话剧舞台,其中《四川好人》还被改编成川剧上演。一时间无论话剧、戏曲甚至歌剧,都运用这一流派的手法进行创作、演出,至今盛行不衰。
  陌生化效果(也有译“间离方法”的)是布莱希特叙事剧的独创术语,作为叙事剧独特的表演方法,其特征是推倒舞台“第四堵墙”,“破除生活幻觉”,即表明我们在演戏,保持演员的客观性。布莱希特认为,戏剧艺术的目的不是复制生活,让观众进入故事当中,而是启发观众,使他们受到教育。要启发观众就要让观众意识到他是在看戏,要做到这一点,演员自己就必须意识到他是在演戏,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这就是布莱希特要推倒舞台第四堵墙的理由,也是陌生化效果的出发点,下面摘录两部戏以窥其貌。
  《常规与例外》(创作于1930年):一个欧洲商人到蒙古推销货品,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水喝。仆人见商人口渴,好意将自己的水袋给他。商人却以为仆人有意加害自己,掏出手枪击毙仆人。
  法庭裁决:商人正确,因为仆人是一定要攻击他的主人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规。因此认为这一个仆人也不能例外。
  对此以怨报德的事件,舞台合唱队唱给观众:“不要把那些最常见的事物视为理所当然,任何事物都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四川好人》(1938年—1941年):三个神仙下凡考察人间行善者,终于在中国四川找到一个好人——沈黛。神仙赐给她金钱,她开了一间烟纸店,指望从此好好度日。不料,自从有了钱,沈黛便受到亲戚、房东、买卖人等的包围,以致债台高筑。迫不得已,她只好戴上一副假面具称是表弟水大。水大出现后,不但债务清了,而且开了另一个香烟店,靠残酷剥削工人发财致富。
  沈黛与杨森恋爱,杨森在水大烟厂任职。一天,杨森听见沈黛在水大房里哭泣,心生疑窦,告至法庭。法官却又是那三位神仙。水大(沈黛)取下面具,坦白一切,自悔作恶多端,神仙宽慰了她。
  这个戏说明,在一个自私自利、你抢我夺、充满仇恨的世界上,做一个传统的所谓温柔、相爱、利他主义者是完全不可能的,善良的沈黛也必须作恶。
  二
  戏剧是人类社会较早的艺术形式。在人类文化史上,有许多重大的新的递嬗,都是以戏剧为中心展开的。一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都非常关注戏剧艺术,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及恩格斯、毛泽东等。所以,戏剧理论两千多年来延绵不断。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盛行所谓史诗剧、悲剧,如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福索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等。当时亚里士多德论述悲剧时提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既然“模仿”就要逼真,要逼真就要“体验”,“模仿”、“体验”成了欧洲话剧的定论。
  十八世纪英国文艺批评家约翰逊(1707-1784)进一步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说:“戏剧若能感动人,人们就把它当做是真实事件的一幅正确的图画加以相信,设想他们自己在同样的情况下所感受到的。”
  “模仿”、“体验”的戏剧,强调表演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情感重于理智。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演员萨尔维尼主张演员在表演时“应当生活于真实的角色的生活之中,每次演出都要感受角色的感情”,被认为是体验派的重要代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6年)是欧洲“体验派”表演艺术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非常推崇萨尔维尼的表演,强调表演艺术必须有体验过程,认为这是演员创作的重要步骤。他指出:“舞台正确的自我感觉,行动和感情,将导致你在舞台上有机地生活于剧中人物的形象。通过这个途径,你们就更加接近我们称为的化身。但是当然是这种条件下,假若你们正确地了解剧本,剧本的思想情节纠葛,并且在自己身上培养起中人的性格。”他甚至形象地说:“我们的创作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新人(作为人的角色)的孕育和诞生。这是一种自然创作活动,就像生孩子那样自然。”
  戏剧创作是受戏剧表演制约的。欧洲古典主义戏剧为了达到“复制生活”的表演目的对戏剧文学创作提出了严格的“三一律”的规则。规定戏剧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个戏限定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之內完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多次论述了悲剧戏剧情节的“整一性”和演出时间对戏剧创作的限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进一步提出“一个事件、一个整天、一个地点”的主张。十七世纪法国法兰西学院极力推行这一原则,古典主义作家大多严格遵守。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亦译作《娜拉》)便是“三一律”的典范。后来浪漫主义戏剧严重地冲击了“三一律”,但古典主义戏剧体系依然如故。
  布莱希特把戏剧结构形式分为戏剧体戏剧和叙事体戏剧两大类。传统的欧洲话剧被认为是戏剧体戏剧。在戏剧结构上他反对戏剧体戏剧,突破“三一律”,运用叙事体戏剧结构形式。他认为“三一律”的创作法则局限性太大,人为的技巧性多,为了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装进一个框框里,必须“削足适履”,舍弃许多生动而广阔的生活画面。二十世纪的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彼时彼地联系密切而宽广复杂,必须以一种新的形式去反映。他认为叙事戏剧的优点在于它的质朴明快的风格,舒展开阔的结构形式,打破凝固僵化的舞台格调,能更自由更充分地反映新的生活。他强调:“戏剧艺术必须按照生活本身的面貌反映生活。”因为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彼此联系,充满矛盾斗争,体现出辩证的法则。叙事性戏剧的基本特点就是叙事,也就是利用戏剧形式客观地向人们讲述一个发生的故事,是非曲直由观众自己判断,剧作家和演员不要强迫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   叙事性戏剧不受舞台时空的限制、时空的变幻,甚至舞台上可以用“标语牌”,如舞台上出现“布拉格”的“标语牌”,表示人物已到“布拉格”或故事发生在“布拉格”。总之,它可以向观众直接提示,正在演着的某一场戏,用布莱希特的话来说就是“所描绘的事件”。标语牌甚至可以用来升华主题,如《母亲》中的弗拉索妮上第一堂经济课这场戏时,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三
  布莱希特并不认为叙事体戏剧就是他的发明创造,他说:“从风格的角度来看,叙事性戏剧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东西。就其表演的性质和对技巧的强调来说,它和古老的亚洲戏剧相类似。”所谓亚洲戏剧便是中国戏曲。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演出(据查梅兰芳当年在莫斯科共主演了《宇宙锋》、《汾河湾》、《刺虎》、《打渔杀家》、《虹霓关》、《贵妃醉酒》等六出戏及《西施》的“羽舞”、《木兰从军》的“走边”、《思凡》的“拂尘舞”、《麻姑献寿》的“袖舞”、《霸王别姬》的“剑舞”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翌年,他写了《中国表演艺术中的简离方法》,谈了他对中国戏曲的观感。后来又写了《论中国人的戏剧》,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他对中国戏曲的看法。
  布莱希特对中国文化不是一般的热爱和了解,而是比较全面地全方位地了解。在他家的房间里挂有孔夫子、毛泽东的像,并翻译过毛泽东的诗。1954年德国出版部门发出“你最喜爱的两本书”的调查卷,他填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他称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辩证法理论家。他对中国的古典诗词有一定的研究,并曾模仿中国古诗的特点写诗,还写了一些以中国背景为题材的诗,如长诗《老子出关写道德经》和歌颂毛泽东智慧的诗《另一面》等。他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也比较熟悉,《四川好人》的故事便发生在中国的四川。他还将中国的元杂剧《灰澜记》改编成《高加索灰澜记》,这说明他对中国古典戏曲十分了解。
  布莱希特戏剧的叙事性与中国戏曲的叙事性从编剧的角度来讲,同属一类。中国戏曲是在长期发展中融汇综合各种艺术而成的。我国近代戏曲史家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戏曲与我们民族其他艺术一样,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重“道”轻“器”,重“意”轻“言”是中国哲学的一贯立场。
  西方哲学所使用的语言是经验科学的语言,它首先是人们认识事物之理的工具,它的功能是描述性的。所以言能尽意而力求名实相应,力求体现反映的真实性,模仿的精确性,再现的可验证性;与之相反,中国哲学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人们追溯万物本源的工具,它的功能是启示性、象征性的。也就是中国艺术和美学的所谓“不求形似”的理论。
  所谓“形”即形质、形象、器用,也就是各个具体的事物之所以存在,或者说之所以被我们感知、认识和利用的方式。在中国哲学看来形质、形象、器用都不重要,只有这些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些事物的道理才重要。道理是无形的,所以在“形而上”;器质是有形的,所以在“形而下”。因此,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戏剧艺术大师欧阳予倩更直截了当地说:“观众来看戏,有看得到的,听得到的;也有看不到的听不到的,只能在想象中体会到的东西,交织起来,艺术的境界就更加广阔,更能得到美的欣赏。”“唱词道白是精练的艺术语言,不贵在长篇大套,而贵在能传达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便是中国戏曲的美学观。
  “不求形似”的中国戏曲的表演方法,正是布莱希特所寻求的或所需要的戏剧理论依据。他在《中国戏剧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一文中指出:“中国古典戏剧表演艺术也懂得采用离间方法,它以非常的方式运用这种手法。人们知道,中国舞台上大量采用象征的手法。”这种离间方法“最终在德国被采用,正是试图建立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的时候。这种尝试就是在表演的时候,防止观众跟剧中人物在感情上完全融合为一”。
  布莱希特只是在他的戏剧观形成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中国戏曲艺术为他所用的一面,并不等于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就是中国的戏曲。因为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是在继承西方传统戏剧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成的另外一种戏剧体系。通过对照,我们清楚地看到,西方传统的话剧相信舞台的“第四堵墙”。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是推倒“第四堵墙”。而对于中国戏曲来说,这堵墙根本就不存在,无所谓推倒不推倒。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也好,中国戏曲的“不求形似”也好,都是现实主义,都不反对戏剧要表现生活,塑造艺术形象。布莱希特曾说:“如果舞台上真实而辩证地再现了生活,塑造了引起人们的兴味,令人信服的艺术形象,观众自然就获得了美的享受和得到思想教育,从而激起他们思考生活的欲望。”我国著名戏剧艺术大师欧阳予倩说:“在中国戏曲里,像欧洲近代戏剧里某些戏那样专为挖掘一个人物复杂的心理状况的戏,可以说没有。但不等于中国戏曲不注重心理描写,它的长处就在于能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并使他的内心活动自然流露。”有句戏谚说得好:“不哭不是戏,真哭不是艺。”这就是中国戏曲。
  流派的实质都是反映生活,只是表现手法不同,作用于观众的点不同。正因为有这样的共同点,才使得中西戏剧文化融汇,形成新的戏剧体系——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布莱希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0.
  [2]郑雪来.略谈布莱希特的演示论与斯坦尼体系的异同.文艺研究,1984(4).
  [3]艺术特征论.百花艺术出版社,1984.6.
  [4]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演课.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1.
  [5]欧阳予倩.一得除抄.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6]戏剧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摘 要: 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澳大利亚对外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幼儿教育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幼儿教育特色。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幼儿教育特色 幼儿园教育 家庭教育  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骑在羊背上的国家”,除此称号外,还有另一个称号“老人与小孩的天堂”,可见澳大利亚是多么重视和关怀老人和小孩。然而,我们对
期刊
摘 要: 导语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导语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迅速地投入教学情境中。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应该结合课文内容,突出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  关键词: 语文导语 导语类型 设计方法  成功上好一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妙用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
期刊
摘 要: 文章对摄影艺术和音乐艺术,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摄影艺术 音乐艺术 二者联系  一、何为摄影艺术  1.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属于造型艺术的一种,那么,何为造型艺术呢?造型艺术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拍摄者使用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爱情公寓》这部国产情景喜剧为例,通过研究幽默的根源及其分类和功能,探讨了幽默性语言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 幽默性语言 根源 分类 功能 影响  一、引言  幽默的本质就是有趣、可笑和意味深长。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幽默是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标志。在当今这个文明和开放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人际交往中以自己幽默的谈吐来表现自己的知识修
期刊
摘 要: 谢国桢先生在为《见闻杂记》所作的跋语中提到其作者李乐为“嘉靖戊辰进士”,但这一表述与史实有出入。首先,嘉靖年间的各科考试中,并没有“戊辰科”;其次,嘉靖朝虽然也有一名叫李乐的进士,但他并不是《见闻杂记》的作者;最后,《见闻杂记》的作者李乐应为隆庆二年戊辰科的进士。谢老的无心误植产生了两大问题:一是“张冠李戴”,容易将嘉靖年间和隆庆年间的两个李乐混为一谈;二是如果不详加考辨,就容易把《见闻
期刊
摘 要: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概念,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崭新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文章针对如何开展高中语文结合性学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材 生活实际 社会  作为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确实感受到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项重大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
期刊
摘 要: 在高中教学阶段文学类文本阅读从高考的角度来说主要有散文和小说两大板块,对于小说的阅读教学来说,做题时要注重小说的写作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因为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在散文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散文主旨必须先把握时代的大背景。  关键词: 散文 主旨 情感 时代背景  我们比较熟悉的散文名篇如杨朔的《荔枝蜜》和茅盾的《白杨礼赞》都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2012年南京盐城三模《在澄
期刊
摘 要: 语文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文章探究了新课程下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质疑,创设一定的情境促使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质疑能力 培养方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
期刊
摘 要: 当前技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很多,如学生的语文基础差、语文学科不受重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等等。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讲什么,怎么讲,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努力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不拘一格地组织教学,强化实用性,力争在改革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中寻求突破,使语文教学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关键词: 技校语文教学 困惑 解决方案  技校语文教师长年
期刊
摘 要: 接受美学理论指出,阅读教学活动是教材、教师、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交流,最终达到三者的“视野融合”。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本文着重论述教师在文学阅读教学活动中所应承担的角色。  关键词: 接受美学视野 文学阅读 教师角色 批判者 反思者  接受美学强调教师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接受美学理论指出,阅读教学活动不应是教师的独白,而应该是教材、教师、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交流,最终达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