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环境的地理实践活动探索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7889620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场地、交通、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不能充分设计并完成实践活动。文章以笔者所在教研组三年的课题成果为基础,以“认识校园植被,美化校园环境”为例,探讨基于校园进行地理实践课程开发的途径和可行措施,并对目前的实施方案进行反思,为地理实践力在中学校园“落地”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环境;地理实践力课程;地理核心素养
  一、立足校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部分。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
  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地理实践力培养面临很多困难,例如,地理实践力培养方式主要是地理观察测量、野外考察等,大多需要走出课堂,教学中不易操作;其次,地理实践力强调借助地图、数据和其他工具进行观察、测量和定位等,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更加注重升学选拔,不太重视实践活动,校园是学生活动、生活的基本场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也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校园既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也是小尺度的自然、社会环境,校园及其附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地理事物就是典型的地理“实践性”课程资源[2],调动学生观察、调查、探究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个小石子也可能成为研究的对象,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也正是探究地理实践课程的本质所在。
  二、基于校园环境的地理实践力活动开发方案
  笔者所在教研组团队结合地理实践力的基本内涵,基于校园现有的资源和环境,依据学生特点,在不同年级开发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学生社团等新课程,其中基于校园环境设计了许多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环节,以探索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图1)。结果表明,校园中有很多可以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观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绘制校园平面图、观察校园植被与土壤以及参观校史馆等。这些活动一方面避开了场地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本文以人教版地理教材高一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植被”的实践活动“认识校园植被,美化校园环境”为例加以说明。
  1.实践活动主要内容
  本实践活动以校园为认识和研究的对象,以“认识校园植被,美化校园环境”为主题,以“如何运用植被让校园更加美丽”这一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地调查、观察、记录校园的植被与环境状况,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美化建言献策,通过观察、探究、应用,将课标落到实处。
  2.实践活动设计目的
  由于初中选科,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尤其是野外考察能力较欠缺,综合思维能力较弱。希望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水平。
  具体教学目标:①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识别校园主要植被,观察、测量、认识其生长环境,形成对植被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②运用图文资料,观察、比较、分析校园内两处石榴生长状况的差异以及本校竹子与南方竹子的生长差异,說明不同空间区域尺度的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并渗透美育教育;③运用因地制宜的观点,对校园的美化提出合理化建议,渗透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3.实践活动过程
  前期:观察植被及其生长环境特征;准备手机(照相、录像采访、网络查询);课前下发调查表,按观察校园区域划分小组,每组6~7人,根据要求进行调查。
  中期:学生汇报调查报告,制作所调查校园区域的一种主要植物标签说明书,教师将调查资料汇总。
  后期:成果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图(图2),因地制宜对校园的美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学生的调查资料作为导入、展开、提升的基本素材,学生既感觉亲切,也觉得熟悉,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增强。主要过程如下。
  导入:展示校园景观照片(学生和教师拍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对校园环境有一个整体认识。
  环节一:展示调查实践成果
  学生:小组汇报,描述本组调查区域植被的特征并介绍该区域的主要乔木及其生长状况。
  教师:介绍植被概念,引导学生归纳“描述校园植被具有的特征”的基本方法。
  学生:归纳各调查区域的乔木有何共同特征。
  展示本校及南方校园同季节主要植被景观照片,观察比较南北方植被的差异。展示我校竹子与南方竹子的景观照片,观察比较其生长状况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环节二:探究校园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校园里不同区域两处石榴的生长状况有何差异?寻找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分别展示两处石榴的景观照片以及学生调查采访视频,分析两处石榴生长状况的差异及原因。
  提问:中国人将石榴看作吉祥物,从石榴本身及其寓意来说,校园里种植石榴的理由是什么(用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家国情怀)?
  环节三:因地制宜,为美化校园提出合理化建议
  展示不同视角校园美化情况景观照片。学生观察图像,说出学校运用植被美化环境的措施及效果。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为提高校园美化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渗透人地协调观念,提升主人翁意识和爱校情怀)。
  三、基于校园环境地理实践活动实施效果及反思
  基于校园环境构建地理实践活动方案的最终目的是达成课标要求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经过初中两年或高中两年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度、广度、深度被带动和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中、高考成绩的提升虽然不能说明地理实践活动的绝对积极作用,但一定程度证明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对学生适应新课改形式是有积极效果。此外,笔者所在教研组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发挥校园资源的文化内涵,注意结合学校特色与学生年龄特点展开地理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爱校情怀,提升了教学效果。
  地理实践力主要是通过地理观察和测量、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地理实验和演示活动等方式培养。评价培养效果比较难把握尺度,通常用传统的纸笔测试,但面对新课改要求和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应完善评价体系,使其既有可视性,又有过程性,还能量化,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思考和完善的课题。
  在基于校园环境构建地理实践活动的探索中,笔者在初二年级和高一、高二年级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既可以落实国家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又可以结合学校特色,将校园资源充分利用,情景真实、问题可操作,教学效果明显。但就目前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广度、深度而言,仍有很大探索空间,需要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学校是学生接触的重要社会单元,它既有自然属性,是一个小的生态园,有空气、水、植物、动物;更有丰富的人文属性,有人员的互动、有文化的传承等。基于校园环境的地理实践活动探索只是有关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尝试,可以利用校园环境展开各种实践活动,也可以参考其他社会单元进行课程设计,如博物馆、社区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张铁牛,朱锦伟,黄嘉永,等.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园活动课教学与评价[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11(03):13-17.
其他文献
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特征,传达着民族的精神。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根。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对提高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增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和底蕴是大有裨益的。但当代学生大多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想,首先还是应该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学习的价值。其次,是给学生架起文言文学习
广西区内多城乡结合型的学校,学生多为壮族人,他们的普通话发音受壮语的影响很大。本文就如何消除普通话发音中壮语的影响作一些探讨。    一、语音不成系统,缺少某些普通话中具备的音节成分    1 没有送气音声母p、t、k、q、ch、c。北壮没有送气音母,南壮有几个。因此,受壮话影响的同学把:“排”(pai)发成“白”(bai),“推测”(ce)发成“推仄”(tui ze),“口才”(kou cai)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鉴赏古典诗词.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艺术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采用对比教学法,即在教授某一诗同时,引入具有可比性的另一篇或几篇诗词进行对比鉴赏,古诗词由于篇幅短小,很适合“一加一”或“一加X”的对比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如运用得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习诗词的理解,更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增加诗词鉴赏课的容量。    一、主旨
中考是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的综合测试。扎实的知识和综合能力是中考成功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生中考成功的必要保证。考生的心理状态与中考成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考和升学的压力会使学生的身心处于不适状态。这就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其进行心理调整。笔者试就如何克服九年级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自信心不足、产生焦虑急躁情绪这两种心理问题,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点体会。    一、增
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 要:地理实验教学是落实“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文章构建了融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生成性“五位一体”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以此规范和引导地理实验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并落实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五位一体”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高中地理教材设置了4个“综合实践活动”栏目,这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良好素材,本校拥有上海市金山区唯一的天象馆和多种规格的天文望远镜,根据校情,结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星空观测和月相观测”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地理教师从室内模拟和室外观测两个场所对学生进行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一、室内星空模拟——提升空间思维,掌握星空运动规律  茫茫宇宙,
近年来跨境电商新兴业态快速发展,进出境邮递物品迅猛发展,一个包裹如何被“验明正身”并寄往国外?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深圳海关用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智能海关”。  深圳邮政国际运营中心,在宽阔的场站内有套出境邮件双环分拣线,两条出境邮件单环分拣线,出境邮件在传输带上经过智能扫描可同时自动分拣至192个国家或地区。工作人员将邮件标识码朝上放到传输带上,经过仪器扫描后,包裹在传送带上井然有序地滑入分拣袋中,然
【摘要】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针对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状态下 的“不合作”的现象,进行了问题反思和策略探讨。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分组 反思 评价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又名“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通过学生的分
江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以,要使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我想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其特征是“思路不为习惯所同,而是能够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