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作品的“味道”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的阅读,但一味地解读文本表象,显然不能学到语文的精髓。如何把握文本内涵,解读其真正的含义,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众人探讨的话题。本文以小学五年级上册“思念故乡”单元为例,我是这样展开《桂花雨》教学的。
  一、解读文本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在开课之前,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本单元的古诗三首中,我们读懂了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那份思乡情,今天老师还想给你介绍一位女作家——琦君……论世,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了解了作者一生漂泊身世之后,对她的“思乡情”有了初步感知,学习文本内涵时,才会在解读文本细节处给“思乡”留一方境地。
  二、在疑点处着色——情何以堪
  《桂花雨》中,面对杭州一座小山漫山遍野真正香飘十里的桂花,母亲却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层层剥茧,步步深入。从作者的身世入手,从她小时候的经历解读,渐渐地,一个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学生这样说道: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我”家乡的桂花也香了,“我”想起了——故乡的村民、小伙伴、妈妈、故乡的糕饼等。我启发道: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真是如出一辙呀。另一个学生说道:桂花,已充盈母亲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母亲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这里,还是“乡情”为重。
  三、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关键处停留
  1.考词析句,品读内涵。理解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个句子中那个“浸”字,就是花香整个少年的关键词语。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作者把个“浸”字采用了动词活用的手法,形象地融入到家乡人们的所有生活中。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同时,香透了作者关于故乡的整个记忆。如此准确的用词方法,就是学生借鉴、品析的范本。
  2. 情理结合 展开想象。赏读文本,必须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来。体察情境、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投入”、 “跳出”,一入一出,对文章的思考就更加深刻了。“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花的香、花的多、摇桂花时的乐趣,尽在这短短的两句之中。桂花的美也体现在这摇花的乐趣上了。“摇啊摇”读读这三个字,想象作者所处的情景。那咱们也和作者一起摇桂花树吧,孩子们,你摇出了什么感受?学生展开想象,积极发言。
  四、在情感的碰撞处着笔——情到深处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 “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 “人文性” , 其基点就在于有此情感。作者在杭州赏玩一山的桂花后,捧了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以为……一山的花,以为总会很香,可是……这里明说母亲恋故乡,暗说我对故乡情也深。到这里,我加入了课堂练笔: 这里的环境真好,可是母亲会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可是母亲会说……学生的感情被激情跃动,他们说出了作者的心声,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起来,在随堂练笔中,他们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是呀,谁不爱养育自己的故乡,谁不眷恋生养自己的故乡?我也即兴动笔写下这样的板书:桂花香飘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魂牵梦绕为你/仿佛回到故里。
  五、在结语中思索——回味绵长
  课文赏析结束,我这样说道:“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将来,你能到祖国的各地、世界各地,会参观鸟巢、会看到卢浮宫,它们的气势一定会震撼你。但是,对于你,西大附小的操场,我们生活的这小小一方教室,却承载着那些大体育场、大宫殿所没有的只属于你自己的一份童年记忆,因为这里有你不可复制的快乐。孩子们,二十年后,你们会回来吗?想象一下,那时你会想起什么,你会看到什么?”学生们激动起来……其实,这一环节就是为本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搜集素材呢。
  我想,这样多元化的“品词析句”教学,在抓住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几个点上下工夫,一定会训练学生最大限度地读出作品的“味道”。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附属小学
  编辑 聂蕾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倡导“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认为只有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才能不断的自我发展。在新课标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下,怎样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数学教学构筑先进的平台?怎样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知识新的空间?如何
期刊
从2014年10月21日开始至12月13日,我市按照省“送教下乡”活动总体部署安排, 历时一个多月时间培训全市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两学段14学科5000多名教师,作示范课227节,说课227节次、反思227节次,学科讲座59场,专家报告10场,开展与基层教师的点评、互动研讨200场次,取得了预期效果。  培训活动分为两种
期刊
经过近三年的实验与探索,笔者所主持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课题成果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局面。  一、从语文教学这个层面上看,课题组教师积极实践、不断研究,探索出诸多小学语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当前教学,已开始关注教学环境的创设。但是,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仍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大到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小到教室的
期刊
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上课前就布置了自主学习的任务,在课堂中,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展示画圆的方法,又让两个学生演示了画圆的过程,在学生演示画圆之后,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对画圆的方法和过程进行反思,对不能成功画圆的原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明确了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自主的探究、小组内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反思,掌握了画圆的方法。  遗憾的是教师没能在学生已有感知体会的基础
期刊
残缺学具表面上看来是“残缺”的,实质上还隐藏着美丽的思维。教师要学会换一种思考角度,“从沙子里淘出金子”,变“残缺的遗憾”为“美丽的风景”,让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契机。  一、巧用直尺,让思维变得敏捷起来  【案例1】《认识厘米》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把烧坏的直尺,用它还能量长度吗?(显示一把前、后两部分都被烧坏的直尺)  生:能。把“3”厘米看作起点来量。  师:为什么把它看作起点呢? 
期刊
2014年6月的一个周末,我跟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来到了位于秦巴山区的镇安县送教。镇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的教育比较落后,对于很多教学点的老师来说,他们外出学习的机会非常少,参与培训的次数屈指可数。跟随青基会,我到过很多贫困地区送教,以往采用的方式大都是示范教学加专题讲座,虽说效果也不错,但是这种热情能够持续多久?毕竟,示范课再精彩,老师们也只不过是一个看客而已,他们更多的是欣赏,是赞叹。  这次
期刊
感悟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感悟对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创造力的激发、实践活动的展开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感悟”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将以语文阅读的“支点”——感悟为主要分析对象,提出促进学生感悟能力提高的几种途径,以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获得感悟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将文本与生活经验、阅历联系起来的经验
期刊
余耀清,江苏省睢宁县凌北中学语文老师,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第12批特级教师,他因此成为睢宁县初中学段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特级教师。  余耀清老师相貌平平,是个典型的农民相,如果不是因为一副高度近视镜和头上那块聪明的“绝顶”,没有人会猜出他是老师,可他正是我身边的最美教师。  2012年教师节前,余耀清被光荣地评为特级教师,他一下子出了名!许多老师纷纷向他打听“秘诀”,“特级教师到底得怎么样才能评
期刊
将画画与写话进行有机整合,是基于“童心童画”指导思想下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在进行画画与写话的结合时,教师要钻研教材,从美术教学的视角对重点、难点和特点进行构思和优化,强调在两者之间的整体设计和无缝整合,促使学生活泼、生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心口手的协同中创造出更丰富更精彩的作品来。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谈一谈在画画与写话结合中的点滴体会。  一、 画——直观的启迪  生动的画面是
期刊
评价不仅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以“小学语文四(上)期末考试评价分析”为例,浅谈如何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从而有效达成“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这一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  一、成绩汇总:实践终结性评价的总要求  本次考试评价采用与外县联考联评的方式。为了更真实地总结我们的教学活动及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结果,其试卷的命题、参考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