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时代,同宿舍的八个人来自天南海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彼此都对对方缺乏足够的了解。有人见我来自广西,问我,你们那里是不是每个人都戴着头帕?一个云南的同学被类似的问题问烦了,有时会赌气说,我们那里给每家人发一头大象,人们都是骑着大象上街……不过,一个来自新疆的同学更受大家的关注。他是一个援疆干部的后代,自小就跟着父亲四处下乡,到维吾尔族老乡家里做客,所以他的经历故事特别丰富。我们最喜欢听他讲述作为观礼者参加维吾尔节日的见闻,从中既了解到了少数民族节日的起源及意义,也从不同的信仰及生活方式里,发现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奇妙事物。
伊斯兰的几大节日都是因遵奉先知穆罕默德而制定的,而且,穆斯林坚持沿用自己的希吉拉历,是以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为元年元日。新疆的几个主要宗教节日,如古尔邦节、肉孜节、诺茹孜节,也都是严格遵照希吉拉历举行,然而一转换为公历,就有了日期上的差异。故在外人看来,这些民族节日似乎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是在秋季,有时则又换到了冬季,时间不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些未获外人正确理解的信息,也成为了隔阂不同文化之间的藩篱。
古尔邦节
穆斯林的新年狂欢
古尔邦节在新疆是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之一,被称之为“大尔德”(大节日),于希吉拉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这一天,也是朝觐者在麦加朝圣的最后一天。“古尔邦”为阿拉伯文Id al-Azht的意译,有“牺牲”或“献身”之意,由其中蕴藏的深远意义,可以看到飞驰的时光,在这个特殊日子里曾有过的停顿。若是有心进行一次久远的探查,不仅能感知到不同的文化信仰,奇妙的思想旅行,也像是折回到了历史的深处。
信徒们在这一天会沐浴洁身,不论男女老少,都穿上最漂亮的民族服装。节日当天清晨的礼拜,也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礼拜仪式。清真寺及周边宽阔的空地上,大家聚集在一起诵读《古兰经》,纪念先知的忠诚,赞美宗教史上的圣贤人物。大家用特有的宗教仪式,唤起久违的心灵激情,所有人之间的热切互动,共同构成了一幅感人的图景。
会礼结束后,人们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做客。宽敞的院子中央摆着长条形的矮桌,上面覆盖着洁白的桌布。好客的主妇,在拥挤的人群里不断穿梭,用托盘把刚烤出来的馕、油炸的馓子、葡萄干、新鲜瓜果端出来,以自己的精巧手艺,对节日进行忠诚赞美。人们喝着茶,品尝着甜美的瓜果,一边高谈阔论,讲述身边发生的各种趣事。院子的一角,有人弹起了冬不拉,姑娘们伴随着手鼓的节奏,跳起了舞,她们飞扬的头饰和裙裾,也成为了人们日后回忆颂赞的视觉文本。所有人都在展示着自己的快乐,并试图让别人感受到这份快乐。所有的眼睛和耳朵,都在聚精会神地转动和倾听,生怕遗漏或错过了任何关于快乐的讯息,人们从这一特殊的日子,握住了正从指缝间流走的历史。
接下来的宰牲仪式,是节日的重点,也是必要的行为点题。宰牲有固定的仪式,骆驼须以站姿宰杀,牛羊则是卧倒宰杀。执刀者一边高念着Takbir(真主至大),一边把手中的利刃刺入牲口的身体。只有经此祭礼,宰牲才算是合格有效的。站在一旁观看的人,脸上都带着微笑,从这一不变的仪式,他们既看到了当下生活的容貌,也看到了千年以前的生活影子。宰牲获得的肉,不能全部留于自己食用,须拿出一部分馈赠亲友,另拿一部分作为行善的礼物,分给那些因为贫困而无力宰杀牲口的人。施散祭品的时候,不论施者还是受着,都流露出友好而欣悦的表情。民族的容貌,闪现于这些表情丰富的面庞上,产生了永久性的魅力。
若是在古尔邦节期间,有外人前来游览观礼,也会获得隆重的接待。宴席的桌上,会摆有一条羊尾巴,正对着的方向,就是来自最远地方、身份最为尊贵的客人。主人会把这条羊尾巴作为尊享的礼物,献给尊贵的客人。那一刻,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与油脂丰厚的羊尾巴,结成了神圣同盟,洋溢着一种和谐喜庆的气息。
肉孜节
斋戒之后的盛大庆典
斋戒是内向而刚性的,它一生回响于穆斯林的精神生涯当中,就像是真主发布的试卷,不断地考验着信徒的忠诚指数。然而,只有真正到了新疆,才会对“开斋节”有着切身的感受。在新疆,开斋节也被称为“肉孜节”。“肉孜”是沿用波斯语的发音,时间是在希吉拉历的十月一日,为穆斯林三大节日之一。根据伊斯兰的教义,男性穆斯林满了12岁,女性穆斯林满了9岁,每年进入教历的九月份,就有斋戒的义务。在一个月的封斋时间里,穆斯林只能在日出之前一小时,以及日落一小时后进食,其余时间概不准进食。
所谓的开斋,就是斋戒期满后,解除戒律,庆祝回到正常生活状态的活动。通常是在封斋后的第二十九天黄昏,进行观察,如果能够看到天上的新月,第二天就是开斋的日子。如果没有看到新月,则须顺延一天。开斋节的当天早上,早早就洁身更衣的教徒,已经集合在了清真寺门前的广场上。密如潮水却又静默无声的人群,令沐浴在金色朝阳中的清真寺,看起来庄严而肃穆,像是被堆砌在一起的金色组件,散发着令人无法仰视的神圣气息。
寺庙的圆顶下面,是阿訇讲道的讲坛,随着会礼的开始,围绕清真寺的空地也成为了信徒们的朝拜席。信徒们在地上张铺上毯子,或者特制的朝拜毡,面朝圣地麦加的方向,进行叩拜。虔诚祈祷的人群中,既有须发皆白的老者,也有面态娇憨的小儿,还有一脸肃穆、潜心礼拜的成年穆斯林。
礼拜完毕,穆斯林会向主持的阿訇道安,然后交纳开斋捐,以示赎买曾有过的罪愆。人群从清真寺四周散去,又各自根据亲疏远近,前往亲友家里拜节。开斋节的正片,也由此正式上演。
在公共场合,到处都是盛装出来游玩的人,大家见面会互为道贺祝福。在喀什,还会举行叼羊活动。比赛组织者会事先宰杀好一头羊,并将羊头和内脏除去,为了增加抢夺的难度,羊背上的皮也被剥除,另将羊身放到盐水里浸泡一夜,使其重量加大,同时更具柔韧性,如此方能在激烈的争抢撕扯中,不至于被撕成碎片。 叼羊须在一块空旷平整的泥地上进行,双方的骑手,都骑着高头大马,马身上缀饰着各种彩色布片,马鬃和马尾还扎成一个个辫子,用野鸡毛作为装饰。双方的阵营前,各用白色粉末画了一个大圆圈,相当于己方的“龙门”。另一方骑手只要抢夺到了羊,投掷到另一方的白圈里,就得了一分。最后积分高的一方,将获得胜利。
诺鲁孜节
春雨时节的叙写史诗
新疆旅游,若是恰逢其时,诺鲁孜节也是不容错过的一个节日。“诺鲁孜”为古波斯语,意为“春雨日”,于希吉拉历的三月二十二日举行。
古代穆斯林因居于半干燥地区,传统生活方式是以牧养牲畜为主,其后随着农业耕种文化的引入,穆斯林也需要一个特定的“节气”,来指导履行农事。诺鲁孜节也被称为“迎春节”,相当于汉人的春分。人们知道从这一天开始,大地已经复苏,可以适当进行早播了。因此,诺鲁孜节是农业文明的初始表述,意味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于生活方式上的变更。这个特定的节日符号,实际上就是先民叙写的一首史诗。
节日当天凌晨,天空刚刚发白,每个家庭中的户主就已起身,点燃一把事先准备的松枝,以烟雾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头顶盘旋一圈,以示在春天到来的新一年里,所有家庭成员健康快乐。接下来,松枝还会被拿到牲畜圈前祈福,祈祷家畜肉膘肥满,尽快繁殖成群。
接下来,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进行歌舞、表演活动,这是必不可少的庆祝节目。在城乡的巴扎上,在家庭亲友的聚会中,都可看到人们在弹奏乐器,跳着舞,狂欢气息在四处蔓延。
节日的点题核心内容是煮“诺鲁孜饭”。这是一种食材十分宽泛的食物,须用九种谷物、九种蔬食搭配,共同煮成稠粥,也被称为“克缺”或“冲克缺”(丰盛粥)”。谷食和蔬食的组合,并无固定的形式,可以随意搭配。很多人家会根据各自的口味喜好,添加野菜或野生调料。之所以要用九种,是以此显示丰盛。即使是再为普通的食材,经过这一浪漫手法的烹调,也会上升到一种诗学的高度。
诺鲁孜饭须是在室外做,人们早上起来,就在院子里搭起简陋的砖灶,架起铁锅,然后按各自的口味煮粥。有了这种丰盛粥,无须宰杀牲畜,也足够丰盛了。至于这种千人千味的稠粥,其文化意义更大于味道本身,因为它是真正的节日仪典,既为本年的丰稔颂赞,也为来年的盛产祈福,已经超越了食物叙事的最远边界。因而,诺鲁孜节作为一个文化标本,很好地展现了人类社会在演进过程中的辽阔意义——人们过完了节,即为新一轮农业生产的开始。
伊斯兰的几大节日都是因遵奉先知穆罕默德而制定的,而且,穆斯林坚持沿用自己的希吉拉历,是以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为元年元日。新疆的几个主要宗教节日,如古尔邦节、肉孜节、诺茹孜节,也都是严格遵照希吉拉历举行,然而一转换为公历,就有了日期上的差异。故在外人看来,这些民族节日似乎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是在秋季,有时则又换到了冬季,时间不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些未获外人正确理解的信息,也成为了隔阂不同文化之间的藩篱。
古尔邦节
穆斯林的新年狂欢
古尔邦节在新疆是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之一,被称之为“大尔德”(大节日),于希吉拉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这一天,也是朝觐者在麦加朝圣的最后一天。“古尔邦”为阿拉伯文Id al-Azht的意译,有“牺牲”或“献身”之意,由其中蕴藏的深远意义,可以看到飞驰的时光,在这个特殊日子里曾有过的停顿。若是有心进行一次久远的探查,不仅能感知到不同的文化信仰,奇妙的思想旅行,也像是折回到了历史的深处。
信徒们在这一天会沐浴洁身,不论男女老少,都穿上最漂亮的民族服装。节日当天清晨的礼拜,也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礼拜仪式。清真寺及周边宽阔的空地上,大家聚集在一起诵读《古兰经》,纪念先知的忠诚,赞美宗教史上的圣贤人物。大家用特有的宗教仪式,唤起久违的心灵激情,所有人之间的热切互动,共同构成了一幅感人的图景。
会礼结束后,人们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做客。宽敞的院子中央摆着长条形的矮桌,上面覆盖着洁白的桌布。好客的主妇,在拥挤的人群里不断穿梭,用托盘把刚烤出来的馕、油炸的馓子、葡萄干、新鲜瓜果端出来,以自己的精巧手艺,对节日进行忠诚赞美。人们喝着茶,品尝着甜美的瓜果,一边高谈阔论,讲述身边发生的各种趣事。院子的一角,有人弹起了冬不拉,姑娘们伴随着手鼓的节奏,跳起了舞,她们飞扬的头饰和裙裾,也成为了人们日后回忆颂赞的视觉文本。所有人都在展示着自己的快乐,并试图让别人感受到这份快乐。所有的眼睛和耳朵,都在聚精会神地转动和倾听,生怕遗漏或错过了任何关于快乐的讯息,人们从这一特殊的日子,握住了正从指缝间流走的历史。
接下来的宰牲仪式,是节日的重点,也是必要的行为点题。宰牲有固定的仪式,骆驼须以站姿宰杀,牛羊则是卧倒宰杀。执刀者一边高念着Takbir(真主至大),一边把手中的利刃刺入牲口的身体。只有经此祭礼,宰牲才算是合格有效的。站在一旁观看的人,脸上都带着微笑,从这一不变的仪式,他们既看到了当下生活的容貌,也看到了千年以前的生活影子。宰牲获得的肉,不能全部留于自己食用,须拿出一部分馈赠亲友,另拿一部分作为行善的礼物,分给那些因为贫困而无力宰杀牲口的人。施散祭品的时候,不论施者还是受着,都流露出友好而欣悦的表情。民族的容貌,闪现于这些表情丰富的面庞上,产生了永久性的魅力。
若是在古尔邦节期间,有外人前来游览观礼,也会获得隆重的接待。宴席的桌上,会摆有一条羊尾巴,正对着的方向,就是来自最远地方、身份最为尊贵的客人。主人会把这条羊尾巴作为尊享的礼物,献给尊贵的客人。那一刻,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与油脂丰厚的羊尾巴,结成了神圣同盟,洋溢着一种和谐喜庆的气息。
肉孜节
斋戒之后的盛大庆典
斋戒是内向而刚性的,它一生回响于穆斯林的精神生涯当中,就像是真主发布的试卷,不断地考验着信徒的忠诚指数。然而,只有真正到了新疆,才会对“开斋节”有着切身的感受。在新疆,开斋节也被称为“肉孜节”。“肉孜”是沿用波斯语的发音,时间是在希吉拉历的十月一日,为穆斯林三大节日之一。根据伊斯兰的教义,男性穆斯林满了12岁,女性穆斯林满了9岁,每年进入教历的九月份,就有斋戒的义务。在一个月的封斋时间里,穆斯林只能在日出之前一小时,以及日落一小时后进食,其余时间概不准进食。
所谓的开斋,就是斋戒期满后,解除戒律,庆祝回到正常生活状态的活动。通常是在封斋后的第二十九天黄昏,进行观察,如果能够看到天上的新月,第二天就是开斋的日子。如果没有看到新月,则须顺延一天。开斋节的当天早上,早早就洁身更衣的教徒,已经集合在了清真寺门前的广场上。密如潮水却又静默无声的人群,令沐浴在金色朝阳中的清真寺,看起来庄严而肃穆,像是被堆砌在一起的金色组件,散发着令人无法仰视的神圣气息。
寺庙的圆顶下面,是阿訇讲道的讲坛,随着会礼的开始,围绕清真寺的空地也成为了信徒们的朝拜席。信徒们在地上张铺上毯子,或者特制的朝拜毡,面朝圣地麦加的方向,进行叩拜。虔诚祈祷的人群中,既有须发皆白的老者,也有面态娇憨的小儿,还有一脸肃穆、潜心礼拜的成年穆斯林。
礼拜完毕,穆斯林会向主持的阿訇道安,然后交纳开斋捐,以示赎买曾有过的罪愆。人群从清真寺四周散去,又各自根据亲疏远近,前往亲友家里拜节。开斋节的正片,也由此正式上演。
在公共场合,到处都是盛装出来游玩的人,大家见面会互为道贺祝福。在喀什,还会举行叼羊活动。比赛组织者会事先宰杀好一头羊,并将羊头和内脏除去,为了增加抢夺的难度,羊背上的皮也被剥除,另将羊身放到盐水里浸泡一夜,使其重量加大,同时更具柔韧性,如此方能在激烈的争抢撕扯中,不至于被撕成碎片。 叼羊须在一块空旷平整的泥地上进行,双方的骑手,都骑着高头大马,马身上缀饰着各种彩色布片,马鬃和马尾还扎成一个个辫子,用野鸡毛作为装饰。双方的阵营前,各用白色粉末画了一个大圆圈,相当于己方的“龙门”。另一方骑手只要抢夺到了羊,投掷到另一方的白圈里,就得了一分。最后积分高的一方,将获得胜利。
诺鲁孜节
春雨时节的叙写史诗
新疆旅游,若是恰逢其时,诺鲁孜节也是不容错过的一个节日。“诺鲁孜”为古波斯语,意为“春雨日”,于希吉拉历的三月二十二日举行。
古代穆斯林因居于半干燥地区,传统生活方式是以牧养牲畜为主,其后随着农业耕种文化的引入,穆斯林也需要一个特定的“节气”,来指导履行农事。诺鲁孜节也被称为“迎春节”,相当于汉人的春分。人们知道从这一天开始,大地已经复苏,可以适当进行早播了。因此,诺鲁孜节是农业文明的初始表述,意味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于生活方式上的变更。这个特定的节日符号,实际上就是先民叙写的一首史诗。
节日当天凌晨,天空刚刚发白,每个家庭中的户主就已起身,点燃一把事先准备的松枝,以烟雾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头顶盘旋一圈,以示在春天到来的新一年里,所有家庭成员健康快乐。接下来,松枝还会被拿到牲畜圈前祈福,祈祷家畜肉膘肥满,尽快繁殖成群。
接下来,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进行歌舞、表演活动,这是必不可少的庆祝节目。在城乡的巴扎上,在家庭亲友的聚会中,都可看到人们在弹奏乐器,跳着舞,狂欢气息在四处蔓延。
节日的点题核心内容是煮“诺鲁孜饭”。这是一种食材十分宽泛的食物,须用九种谷物、九种蔬食搭配,共同煮成稠粥,也被称为“克缺”或“冲克缺”(丰盛粥)”。谷食和蔬食的组合,并无固定的形式,可以随意搭配。很多人家会根据各自的口味喜好,添加野菜或野生调料。之所以要用九种,是以此显示丰盛。即使是再为普通的食材,经过这一浪漫手法的烹调,也会上升到一种诗学的高度。
诺鲁孜饭须是在室外做,人们早上起来,就在院子里搭起简陋的砖灶,架起铁锅,然后按各自的口味煮粥。有了这种丰盛粥,无须宰杀牲畜,也足够丰盛了。至于这种千人千味的稠粥,其文化意义更大于味道本身,因为它是真正的节日仪典,既为本年的丰稔颂赞,也为来年的盛产祈福,已经超越了食物叙事的最远边界。因而,诺鲁孜节作为一个文化标本,很好地展现了人类社会在演进过程中的辽阔意义——人们过完了节,即为新一轮农业生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