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与被创造的《普罗米修斯》

来源 :数码设计TE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piao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由哪里来,到哪里去?每个时代,总有些思想或者精神走在前列的智者,会尝试用自己的见解,引导更多的人皈依。如今在这个神格与人格都反复无常的时代,传奇电影人雷德利·斯科特也来插上一脚。导演了《银翼杀手》之后,他渐渐在影迷的注视中远离了科幻题材。可壮美史诗《角斗士》和现代战争精品《黑鹰坠落》等,虽部部精彩,却恐难被定格为斯科特思想与艺术造诣的巅峰。他的世界,应该也必须存在于科学幻想之中,以整个浩瀚的宇宙为终极载体。于是在《异形》诞生33年后,雷德利·斯科特本人,为我们带来了——创造与被创造的,《普罗米修斯》。
  让影迷苦等这许多年,个中原因纷繁复杂。2002年,距离《异形4》五年的时候,拍摄第五部“正统”异形电影的计划被20世纪福斯公司提上日程,此前四部《异形》系列电影,分别由四位导演完成(雷德利·斯科特、詹姆斯·卡梅隆、大卫·芬奇和让-皮埃尔·热内)。这一次,雷德利·斯科特和詹姆斯·卡梅隆都表示出兴趣,正在筹备《阿凡达》的卡神,甚至愿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只是在2004年,一部后来被官方排挤出“正统异形家族”的《异形大战铁血战士》贸然登场。这一举动,被卡神称为“完全亵渎了异形的特殊性”,并因此在2006年公开表示将不再参与被搅乱了的异形团队的任何电影计划。忙于各种类型电影尝试的斯科特,彼时也无暇分身,于是第五部异形电影不了了之。
  直到2009年,经历了《异形大战铁血战士2》的失败后,耐不住的20世纪福斯重启“第五部”异形计划,这一次,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请第五位导演,观众真正需要的,显然是“镇山之宝”——雷德利·斯科特。
  只是出生于1937年的斯科特,虽然一直强调电影需要“新技巧”,但他多年来一直坚持传统技法,猛然面对为卡神量身定制的运用大量CG的全3D拍摄,必是要经过痛苦的挣扎。但是带着对异形的爱,他仅开出了“能少用电脑的地方就少用”的条件,就正式回归了这片他曾叱咤过的科幻疆土。当然,位于Pinewood片场5400多平米的搭建场景,以及将欧洲最大的007摄影棚扩建30%,以构筑洞穴地貌和整个飞船内部构造的壮举,还是体现出了斯科特对于真实感的苛求。
  待到2012年,当《普罗米修斯》震撼的视效穿透进观众的3D眼镜时,已年满75岁的雷德利·斯科特,再一次证明了在科幻领域,他仍旧走在时代前端。影片上映后,关于影片主旨内容的看法见仁见智,但对于超完美的视觉效果,各家看法却是统一的盛赞。在这背后,是十几家视效公司的努力,其中又以Fuel、MPC和维塔三大团队最为重要,他们包办了全片1300个特效镜头中的绝大部分。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我们在片中会看到怎样的视觉“巫术”与“神迹”,而它们又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继承与升级的经典
  1979年的《异形》里,“诺史莫号”在LV426星球上遭遇异形袭击,仅女船员蕾普利幸存,驾船返回地球。袭击众人的异形出现在一艘后被称为“主宰号”的玉玦型飞船之上,这艘飞船在“诺史莫号”飞船登陆之前早已在此坠毁。2012年的《普罗米修斯》里,“普罗米修斯号”到LV223号星球找寻人类起源与永生的秘密。船员遭遇了异形生物以及创造了人类的“工程师”袭击,仅女船员伊丽莎白·肖生还(人造人大卫没有所谓的生命),并驾驶其中一艘“主宰号”驶向未知领域。
  身为“前传”,传承意味必不可少。LV223的星球编号代表《圣经》利未记22:3,上面写到,“你要对他们说,你们世世代代的后裔,凡身上有污秽,亲近以色列人所分别为圣,归耶和华圣物的,那人必在我面前剪除。我是耶和华。”这段内容,无疑是在暗示,凡贸然接近异形世界,企图从那里得到什么不该得到的东西的人,皆要自食恶果,而这正是整个系列的主题思想。《普罗米修斯》带着解释异形和人类起源的目的产生,由有神论生发出的无神论,正是斯科特思想里的矛盾与闪光点所在,秉承着如此理念产生的结果,自然是与众不同的。
  要解读异形的来源,那么“异形之父”H·R·吉格的设计自然少不了,当年在他超前概念的引领下,明显带有男性生殖特征韵味的异形,成功占据了每个曾瞥见她全貌的观众的心。她暴戾、邪恶,尤其是通过从宿主体内爆裂而出进行繁殖的设置,更是将恐惧感深植进每个观影者的大脑。《普罗米修斯》作为《异形》系列的一部分,胸口爆裂这样的经典画面自然要得到保留。据说当年拍摄异形从约翰·赫特胸口爆裂而出的镜头时,并未提前知会几位主演,当异形携带大量血浆和绞碎的牛内脏从约翰·赫特的身体模型(约翰·赫特将头露出餐桌,与餐桌上的身体模型衔接,真正的身体则在餐桌下面)里钻出时,我们看到女船员兰伯特倒吸一口凉气靠到飞船的墙上。殊不知,如此精妙的演出,其实完全建立在扮演者维罗妮卡·卡特怀特真实的表现之上,在这个一条通过的镜头之后,维罗妮卡被搀扶到休息室休息了很久,而斯科特导演所需要的,正是这样切身的反应。当然,维罗妮卡还算是坚强的人,因为据说在1979年的影院里,很多观众在没有亲身体会到血浆迸溅到自己身上以及内脏碎屑恐怖的味道的情形下,都忍不住尖叫着跑到卫生间去呕吐。
  好在待到今天,模型和CG技术的结合,使得拍摄过程早已不需要大量真实的动物内脏作为原材料,经过多年恐怖洗礼的观众,也早已对这些“重口味”甘之如饴。《普罗米修斯》结尾,异形从“工程师”体内爆出,这段画面由模型组和“特型演员”的动作捕捉为主,后期经过电脑组渲染,便得到了真实而恐怖的异形诞生画面。
  除了“爆胸”之外,另一个明显继承了《异形》的特效场景,就是人造人断头。《异形》中,人造人埃希因为计划被打乱,决定牺牲船员带回异形卵,因此对发现真相的蕾普利大打出手,随后被船员打烂,除了整个身体碎裂,爆出许多白色液体外,整颗头则被放在桌子上,接上线路后继续与船员交流。断头讲话的场景,也被誉为“爆胸”之后,第二令人难忍却无法抗拒的画面。《普罗米修斯》里的人造人大卫被“工程师”撕裂,身首异处,最后也是仅靠一颗头颅跟伊丽莎白进行联系。在《异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埃希的头讲话时,他被正面放在桌子上,演员在桌子下藏身的手法很容易识破,当他的头被扳倒时,断头模型的虚假感顿时显现。到了《普罗米修斯》,虽然仍旧运用法斯宾德真实的头和假体脖颈相结合的拍摄手法,但Fuel公司的全息场景模拟技术,却使得法斯宾德的头能够在各个角度被拍摄,即使在精细的3D画面之下,也毫无破绽。   从两大“继承”场景来看,坚持传统的《普罗米修斯》追求的并非颠覆,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不过用过的元素总是显得陈旧,30多年过去后,斯科特创作出了哪些新概念,又有哪些东西是当年条件不允许如今终于得偿所愿的,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Fuel公司的全息粒子世界
  纵观全片,堪称最炫技同时也是最明显的特效镜头,非洞穴里史前场景再现的画面。大量由粒子组成的动态画面跟演员叠加在一起,由于时间久远产生的画质损失,以及幽灵般拂过演员的场景,让人过目难忘。而大卫独自进入操控室,触发了新的记录系统,众多工程师“议员”面对全息“太阳系仪”寻找地球坐标,以及大卫站在太阳系仪中间,被众多星球和星云围绕的画面,更可谓是美妙绝伦。而这一切,恰是由前文提到的,擅长全息摄影的Fuel公司制作完成。他们利用全息扫描设备Lidar,对在Pinewood片场搭建的巨大洞穴场景进行扫描建模。这种在方圆120米内能够准确构建出360度立体影像的设备,其实在片中也出现了升级版。在对洞穴进行立体图绘制时,一种悬浮在空中,通过发射出的光收集数据,从而绘制出内部结构图的小型机器人发挥了重要作用。片中由小型机器人绘制出的立体图,恰好也是由Fuel公司负责制作完成。当下的设备虽然还未达到片中的水平,但这项技术显然已经在应用中。目前的Lidar扫描仪的精准度,达到10米内仅0.3毫米细微误差。它此前也已经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和《美国队长》等特效巨制中得以应用,为像《普罗米修斯》这样使用3D摄影机直接拍摄的影片创造了巨大优势。只需将其搜集到的数据输入电脑中,便能轻易生成3D场景,在数字场景中嵌入特效全息影像时,就得心应手了。
  Fuel公司采用的粒子成像技术则借鉴了老式的彩色电视机,分别由红绿蓝三色的粒子图进行叠加,其中影像扭曲和散失,也是参考了电视机的“雪花”效果。至于从法斯宾德的身体上拂过去的镜头,则是首先设定好演员位置,然后进行场景扫描,将他身体所在的区域做成一个“粒子绝缘区”,再对其进行模拟照明,随后将由动作捕捉技术转化而成的粒子图像输入“可自由运动”的区域内,当接触到“绝缘区”时,粒子会自动避开,形成拂过的效果,再配合上法斯宾德出色的演技,便制作出了令人惊艳的画面。
  控制室中太阳系仪的构造早已由导演亲自设计完成,多种色彩和样式的模拟图被交到导演手中,最终以蓝绿等冷色调为主的方案被确定下来。半透明的粒子效果以及繁复的结构,在流体力学公式的控制之下,重现了斯科特脑中“宇宙大爆炸”的场景。设计团队用了六个多月的时间进行渲染。Fuel公司的团队总监保罗·巴特沃斯毫不避讳地说这段场景是“非常昂贵”的,因为光是多达82亿颗光点组成的动态画面,已经堪称目前技术的巅峰,而当它呈现在大银幕上时,就成了单纯的视觉享受。
  MPC的外星探秘实录
  当普罗米修斯号穿过闪电密布的LV223星球的大气层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有雪山和火山岩的新世界。而当哈洛威看到“直线”时,相信观众的心也随着抽紧,因为由一连串穹顶金字塔组成的人工地貌,证明了这里就是他们要找的能够解读人类起源的正确地点。普罗米修斯号将推进器翻转降落,船员驾驶探测车来到金字塔内部。探秘过程中,两位船员跟大家走散,被困于洞穴之中,最后遭到变异蠕虫袭击。在这一整段神秘而恐怖的情节中,包括LV223星球的地貌、普罗米修斯号飞船、穹顶金字塔建筑、沙尘暴和变异蠕虫,全部都由一家特效公司完成,它就是近年来因参与制作了《哈利·波特》系列等片而声名鹊起的视效公司Moving Picture Company(简称MPC)。
  在MPC为《普罗米修斯》派驻的视效总监查尔斯·亨利的带领下,他们的团队包办了420个特效镜头,占据全片特效镜头总数约三分之一。他们也是跟影片的制片设计师亚瑟·麦克斯(雷德利·斯科特的金牌搭档,斯科特导演的《角斗士》和《黑鹰坠落》等片均由他担任总设计师)合作最为紧密的团队。影片筹备之初,斯科特和亨利带领这个团队到NASA搜集资料,因为LV223必须首先有存在于宇宙中的可能。
  与地球相似的大气系统,使得特效制作重点成了云层和闪电风暴。地面上,山地多为冰岛上空的航拍镜头的改造,高低起伏的岩石结构以及“直线”,则根据斯科特的一幅实景素描画制作而成。他的素描画所展示的,正是位于约旦的旅游胜地“月谷”的景象。那里的沙漠以及山体结构拥有令人惊叹的鬼斧神工,并且是《普罗米修斯》里多次引用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故事的发生地及影片取景地。
  为了能够还原斯科特的想象,MPC的人亲自前往“月谷”考察,并运用GPS定位出岩石分布以及飞船着陆点等信息。他们选定四个取景点,在三天时间里分时段多次前往,采集到了多种光照条件下的360度高动态范围影像。查尔斯·亨利说:“我们最初就不认为电脑程序的光照系统能够应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地形,因此要实地取材。”背景中的雪山则是以九座位于冰岛的雪山为基础,通过电脑程序复制模拟出全套的山系。
  在取得了所有素材后,MPC运用谷歌地图和卫星高清地形图等资料,将全部图像,根据海拔和距离的差别进行整合,将全部数据导入Maya系统,进行冰山、月谷、岩石地貌和穹顶金字塔直线由远及近的四层叠加渲染,制作出了方圆超过30000米的完整星球地貌。在此基础上,导演能够如同实景拍摄般在3D场景中自由设定飞船行进路线以及拍摄角度等,并根据不同需要对细节和光线等进行微调。
  全CG制作的普罗米修斯号完整形态也是由MPC完成,四个巨大的推进器,能够在两条传动轴上进行翻转。在飞行时它们朝后进行推动,降落时,则向下向前进行缓冲和刹车,这种能够垂直起落的设计,参考了美军的鹞式战机。而根据精密的电脑数据,模型组将演员活动的部分做成1:1的实物模型,包括驾驶舱、餐厅、休息室和医务室等。而这其中每件设备上几乎都有界面不同的操作面板,这些画面,也都由MPC设计的程序完成,面板的色调和布局,甚至在飞船成型之前就已经设计完毕。几乎可以说,这些操作界面的形态,代表了人类智能系统的未来走向。更为神奇的是,大部分模型是真实可操作的,这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拍摄《异形》时,已经是不成文的规定。因为只有可操作,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才能真正投入。拍摄《普罗米修斯》期间,导演更曾提议所有主演住在搭建的场景中,以完成更好的互动配合。当然,几位大明星的敬业程度不包括住在模型起居室里,所以最后也就放弃了。   影片中的新生物也是多种特效手段结合的产物。负责制作变异蠕虫的团队成员告诉我们:“生物生命循环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意图。就拿宇宙生物学来说,我们的确引进了新的元素,但是他们都拥有相似的DNA结构。雷德利参考的许多东西都来自于自然,植物,蔬菜,海洋生物和一些别的动物。没有一样是自己发明出来的。”就像将胚胎强行植入宿主体内的繁殖方式,在自然界也可以找到依据。蛇形变异蠕虫虽然十分可怕,但制作过程却是简单直观,首先用有线操控模型模拟出蠕虫的攻击动作,然后通过动作捕捉的方式将其轨迹扫描进电脑,将轨迹利用CG技术模拟出具象,最后加以渲染。可以说,除了头部结构不同外,变异蠕虫的样子跟制作一条CG蛇几乎没有差别。至于将其斩断部分的特效,其实是在电脑虚拟的第二颗头的指引下进行的,也即假如给断开的部分补上一颗头,就能看出它其实也拥有完整的动态效果,所以也形成了一种诡异的断裂部分仍然在进行攻击的错觉。而从伤口处喷射出的强酸,也全部由电脑绘制完成,当船员的头盔因强酸腐蚀而变形时,本来拥有先进面板和通讯系统,反光效果特殊的面罩,像融化的塑料般紧贴于皮肤之上,强大的窒息感扑面而来。而这也是在MPC与特效化妆小组的精密配合之下完成的。
  维塔工作室的创世神学
  如果说之前提到的惊人视效,由于其不可实景拍摄的因素,在某些程度上还算是“有迹可循”的话,那么业内标杆维塔工作室的成果,则完全可以用“神乎其技”来形容。众所周知,维塔的动作捕捉技术首屈一指,甚至因为这一技术,将安迪·瑟金斯捧成了“动作捕捉第一巨星”的位置。但实际上,拥有彼得·杰克逊血统的维塔,也是CG与模型相结合的大拿,而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是所有拥有模型拍摄喜好的大导都乐于跟维塔合作的原因。前有詹姆斯·卡梅隆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人的成功,大量运用模型的雷德利·斯科特自然也不会错过维塔这颗大树。
  维塔的惊人之处就在于,即使告诉并演示给你他们所制作的特效,你仍旧难以相信这些并非是实景拍摄。比如片中最后一位“工程师”启动主宰号的镜头,整个控制室都是搭建的模型,化好妆的特型演员在镜头前进行表演,但他所掌控的大型瞄准台,以及他坐在椅子上,然后被“象人”盔甲包裹的那身盔甲,都是由维塔制作的CG效果。CG模型跟实景模型毫无破绽地结合在一起,维塔的光照调节和渲染技术,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不过你可能会说,这一段大量阴影效果的加入,使得后期制作中,可以省略掉很多暗部细节,并不足以完美展示维塔的高超技艺。那么影片开头部分那段人类起源的阐释,则不得不让每个人都赞叹维塔的伟大,因为斯科特全新的创世论,只有在完美的画面展示中才能得以呈现,这早已超过了技艺的范畴,而是一种宗教艺术了。
  影片一开场,一位“工程师”来到瀑布边,喝下一盒“黑水”,然后他的身体开始崩解,当他掉落河中后,在水流中完全崩解的DNA开始重组成人类的双螺旋结构,由此我们才知道,原来他就是人类的创造者,而这个瀑布所在地,正是地球。这段充满细节的镜头,除了远景之外,所有“工程师”的画面全部由维塔利用CG制作完成,你能够相信么?
  在斯科特最初的想象中,是有一群如同祭司般的工程师来到地球,献祭式的创造了人类的DNA,他在最初的制作过程中,也的确请来一批特型演员到冰岛Dettifoss瀑布外景地,扮成工程师的模样进行拍摄。但最后他又觉得,可能由一位工程师完成这项使命更具宿命感,因为创造新生命的过程,要以牺牲另一个生命为基础。
  可是要在工程师那近乎透明的白色皮肤上动什么手脚,甚至拍摄出演员身上那层硅胶皮肤崩解的过程几乎不可能,而且硅胶皮肤在近景中,会变得很像蜡像,毫无生命力可言。因此在维塔的建议下,能够看到皮肤细节的全部画面,都交由CG制作完成。不过半透明却近似人类的白色皮肤可不是《阿凡达》中娜美星人那种缺少细节且光滑的蓝色皮肤能够比拟的,这种半透明物质在光照下的特殊效果,对SSS的计算精密程度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SSS,Subsurface Scattering的简称,次表面散射。在真实世界中许多物体是有点半透明的,比如皮肤、玉、蜡、大理石、牛奶等。这些半透明的材质受到数个光源的透射,物体本身就会受到材质的厚度影响而显示出不同的透光性,光线在这些透射部分也可以互相混合、干涉。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光射进表面,在材质里散射,然后从与射入点不同的地方射出表面。SSS使照明的整体效果变得柔和,一个区域的光线会渗透到表面的周围区域,而小的表面细节变得看不清了。光线穿入物体越深,就衰减和散射得越严重。我们拿皮肤为例,在照亮区到阴影区的衔接处,散射也往往引起微弱的倾向红色的颜色偏移,这是由于光线照亮表皮并进入皮肤,接着被皮下血管和组织散射和吸收,然后从阴影部分离开。散射效果在皮肤薄的部位更加明显,比如鼻孔和耳朵的周围。)
  维塔对于SSS计算的高水平,早在《魔戒》系列中已经有所展示,精灵族那细腻精致的皮肤可以说漂亮得让人难以忘怀。在制作《阿凡达》的过程中,维塔更编制出了属于自己的嵌套了双向散射分布函数的“全方位照明工具包”。(双向散射分布函数,用于研究物体表面粗糙度的光学性质。由于物体表面上有凹凸不平的微小表面,一道入射光线射到表面而产生散射现象,用此函数来表示这种散射现象。主要应用在计算机仿真物体表面明亮度,与真实人眼所看物体的明亮度相符)不过这种工具在《阿凡达》的应用中,还是显露出某些局限性,于是工作人员在《阿凡达》之后不断对其进行升级改进,也将双向散射的计算方法,向多向散射发展,待到制作《普罗米修斯》的阶段,运用蒙特卡罗方法(即统计模拟方法,指利用概率为基础,只使用随机数或更常见的伪随机数解决计算问题的方法)升级的“全方位照明工具包”,已经对比《阿凡达》时期有了长足进步,足以完成更为复杂的数据计算。
  正是在强大技术支持下,维塔才敢抛弃实景拍摄改用全CG制作方式。在真人演员的帮助下,维塔的工作人员先记录下他的运动轨迹,然后据此完成“内部雏形”,即骨骼部分的构造。这使得特效渲染团队能够依据骨骼构造制作出肌肉和血管结构,从而得以从最深处开始调节光照分布和散射模式,使崩解过程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为了模拟被侵蚀的血液在皮肤下流动并腐蚀组织的画面,维塔取了很多块用于演员化妆的硅胶皮肤,在上面雕刻出血管结构,然后向其中注入提前配制好的特殊油墨,以此来收集血液在表皮下流动时的状态。不过在实际检验中他们发现,皮肤表层以下深度不同的血管表象有非常大的差别,即使运用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好在这一段是斯科特非常珍视的,因此他在一亿三千万美元的投资中拿出很大一部分进行这一段的创作。最终维塔将皮克斯的渲染系统RenderMan引入自己的散射算法当中,运用分层渲染,然后叠加出透视但又有些模糊的效果,让特写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变得真实可信,而渲染效率也得以提高。这样的情形在以往的经验中是难以想象的,而在过去未升级的算法中经常会丢失的画面细节,此番都变得精准无比。维塔的工作人员说:“当看到导演面对工程师特写镜头时满意的微笑时,我们就知道那几乎比实景拍摄还更为逼真的动画效果,完全成功了。”
  正是这种不计成本,或者说把大钱都花在刀刃上的态度,使得三大团队领衔,十几个团队合作完成的《普罗米修斯》拥有了出奇精彩的视觉效果。但也请不要忘记,全片有长达49分钟的画面是完全没有特效的镜头,雷德利·斯科特想要呈现给我们的,仍旧是一部纯粹的电影,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创世观。所以无论你是想要亲身领略这位老者犀利与睿智的思想,还是单纯体验一场视觉盛宴,都请踏进影院去支持《普罗米修斯》。(编辑:谢若琳)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这两种指标预测胎儿缺氧的价值.方法选取单胎足月高危妊娠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进行两项指标测定:1.常规行非应激试验,(NST)试验,2.脐血流S/D值测定.不良围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