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世界各地世代居住的农牧民,以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因地制宜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形成并保持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系统和景观.这些在本土知识和传统经验基础上所建立
【机 构】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Viale delle Terme di Caracalla,罗马00153,意大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各地世代居住的农牧民,以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因地制宜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形成并保持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系统和景观.这些在本土知识和传统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巧夺天工,充分反映了人类及其文化多样性和与自然环境之间深刻关系的演进历程.这些系统不仅维持并适应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本土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许多这样的农业生产系统正面临着包括全球化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威胁.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一个国际合作计划“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IAHS)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这一全球性倡议旨在建立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生物多样性、食物与生计安全、景观与文化的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实现动态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中国生态农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是有效地协调农业实践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其关键途径包括在景观层面的生态规划,在生态系统层面的循环体
我校是国家级STS示范学校,地处著名的冬小麦产区的胶东半岛,经过我校生物兴趣小组多年观察调查和实践发现,传统冬小麦栽培氮素肥料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会造成生育前期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中期田间郁蔽,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率低。为此,我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师生经过5年实验,探索出了冬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 1 实验目的 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探索小麦增产新技术,培养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探索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当今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面临生态系统
设p,q是互异的奇素数,p≡q≡1 (mod 6),利用递归序列、Pell方程的解的性质、Maple小程序等方法证明了不定方程组x-1=6pqu2,x2+x+1=3v2仅有平凡解(x,u,v)=(1,0,±1);而不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