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浪头 党旗飘红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ro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7月1日,重庆市綦江区再一次迎来强降雨天气,面临暴雨和洪水的双重考验。
  雨情就是号角,汛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战场。
  汛情灾情面前,綦江区各级党员干部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强大战斗力,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防洪堤”。
  “洪水不等人,这个时候拼了命也得坚持住”
  7月1日凌晨1点,古南街道尖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罗昭顺难以入眠。
  天空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大雨倾盆而下,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
  想到村里有一个山洪灾害点和两个滑坡灾害点,罗昭顺担忧不已。他索性从床上起身走到窗边,拿起手机,在村“两委”班子微信群里发了条消息:今晚的雨有点大,大家一定要监测好水位情况。
  凌晨5点左右,天微微亮。
  不放心的罗昭顺决定去山洪灾害点的蛤蟆沟看看情况。刚到蛤蟆沟,眼前的情况就让他心里一紧——山沟里水位高涨、水流湍急,雨水正和着山上流下的泥水不断涌入蛤蟆沟。
  情况十分危急!
  罗昭顺立即将情况上报至古南街道机关干部群,随后自己开着车,穿行在山间小路上,逐家逐户通知沿沟居民:“大件家具先用板凳垫高点,大家快带上贵重物品撤离!”
  1个小时后,大部分村民安全转移。
  这时,罗昭顺才猛然想起,前几天自家屋后的大石块有些松动,这次很可能会掉下来。他赶紧拨打父亲的电话,让家人及时避险。
  待雨势稍小后,罗昭顺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到街道上清淤。
  “罗书记,不好了!蛤蟆沟的桥洞被堵了一个,杂物越积越多,水位越来越高。”有人惊呼。
  罗昭顺立即丢下手里的活儿,奔向蛤蟆沟。
  蛤蟆沟地段的洪水原本已经慢慢消退,但上游冲下来的树干、垃圾等杂物堵塞了桥洞,导致水位越来越高,即将漫上桥面。
  罗昭顺见状,立即和尖山村3组组长曾刚系上安全带,手持电锯下到桥洞内。
  “我们对树干和垃圾进行切割,再用绳索一块一块送上桥面,由乡亲们在桥上接力搬运。”曾刚回忆道。
  有细心的村民看到,罗昭顺在用电锯切割树干和垃圾时,会时不时地用手撑着胃部。他们知道,罗书记的急性胃炎又发作了。
  村民们端来一杯热水,想请罗昭顺休息一会,但他却说:“洪水不等人,这个时候拼了命也得坚持住。”
  两个多小时后,桥洞终于疏通,洪水“哗啦啦”向前奔流。
  紧接着,大家手持扫帚、铁铲、水管等工具,清淤泥、运垃圾,地面沉积的泥泞很快被清除干净。
  “我是党员,会游泳,我先上”
  今年26岁的赶水派出所民警谭傅文是一名社区民警。
  7月1日上午9点,赶水派出所值班室接到群众求助电话:“派出所吗?铁桥下面有人被洪水困住了,请快来救援!”
  谭傅文和同事们紧急出动,赶到水深浪急的现场。
  一位从洪水中游出来的居民向他们喊道:“我90多岁的老母亲还被困在家里!”
  情况紧急,必须有救生船才能将老人从洪水中解救出来。
  众人赶紧联系救生船。在等待的间隙,大家商议出了一个救援方案:为保证安全,需要一个会游泳的人下水,带着救生船到达被困群众所在的楼房。
  此时,谭傅文主动请缨:“我是党员,会游泳,我先上!”说罢,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的雨衣和警服脱掉,套上救生衣,和一名巡防队员跃入水中。岸上的同事则紧紧抓住捆着救生船的绳索。
  为了赶时间,两人选择不上船,冒着被漂浮物划伤的危险,在浑浊的洪水中探索前行,成功将救生船拉到受困群众身边。
  受困群众较多,一次转移不完怎么办?
  “先将老人和孩子转移到救生船上。”谭傅文和巡防队员决定。
  两人浸泡在洪水中,用力保持着船身平衡,由同事将船慢慢拉回。如此往返3趟,才把被困群众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当他们最后一次返回时,肆虐的洪水已淹没平房屋顶,楼房的一楼被完全淹没。
  此次救援行动,共转移群众7人,受困人员零伤亡。
  “小谭真的很勇敢,为他点赞!”赶水镇3居社区书记刘正邦赞叹说。
  “党员就要带头干,更何况是在人命关天的时候”
  7月1日,文龙街道菜坝社区虹桥路沿綦江一侧。
  现场拉起警戒线,社区干部的喊话声此起彼伏,市政巡逻车在人群中来回穿梭。
  菜坝社区地势低洼,紧挨着綦江,每次发生洪灾,都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6月22日,菜坝社区才经历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的洪水,并在与之较量中取得完胜。
  “洪水面前,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他们的带动引领下,居民志愿者积极参与,成为取胜的关键。”社区党委书记林平颇有感觸。
  上午10点,洪水越过路面,涌向菜坝社区的居民楼。
  当党员陆志才赶到虹桥路23栋1楼时,洪水已经淹没了他的膝盖。
  但在此时,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奶奶却还守在屋内,迟迟不肯转移。
  “逃生要紧,这些东西后面再来搬!”陆志才吼道。
  可老奶奶却充耳不闻,只顾守着自家的房子。
  洪水越涨越猛。眼见劝说无效,陆志才直接将老人背了起来,蹚着洪水将她转移到了安全位置。
  1个小时后,老奶奶的房子被全部淹没。
  “党员就要带头干,更何况是在人命关天的时候。”今年73岁的陆志才,有着54年党龄,平日里就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热心服务居民。
  “23栋是陆志才所负责的楼栋,住户们的情况他一清二楚。”林平说。
  在菜坝社区还有无数个“陆志才”,正是因为他们熟悉情况,及时转移群众,才避免了洪峰过境带来的可怕后果。
  7月1日当天,除了各街镇、社区干部和党员志愿者,还有区级部门机关共200多名党员奔赴受灾现场,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抗洪抢险一线。
其他文献
编者按:由厉华、郑劲松、郑小林编著,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红岩家书》,是重庆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该书收录了车耀先、蓝蒂裕等20位红岩英烈的家书,并以家书为切入点,讲述红岩英烈的革命事迹。通过家书对红岩英烈的精神人格进行解读,充分展现了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彰显了他们的崇高理想、高尚人格与家国情怀。本刊从本期起推出“红岩家书”专题第一辑,以飨
这几年,黔江区金溪镇的好多贫困户都遇上了一件稀奇事。  重庆主城各个医院的医生们一拨接一拨来到他们家门口,专程接他们去300多公里外的城里治病。  起初,他们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一  那天,龚万秋只身一人从黔江区到重庆主城看病。一路上,他实在有太多的“不敢相信”。  出发前,他不相信医生告诉他去火车站接他的承诺是真的。  到站后,直到走下站台,他仍不相信真的会有医生来火车站接自己。  那天,
薄薄的白雾笼罩着阿蓬江,两侧是刀劈斧砍般的岩壁;在这之上,一条公路在河谷与山麓间穿行,高低起伏,平添一分惊险。  行走其间,时而被迎面飘来的薄雾笼罩,茫茫不知去处;时而云雾散去,天朗气清,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这就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浪坪乡给人的印象。  过去,这里耕地稀少,土地贫瘠,本地人只能自嘲“好山好水好贫穷”;如今,这里建起了坚实的砖瓦房,撂荒的山地上搭起了生态环保的养殖场,曾经只能靠天
万州素有“万川毕汇、万商云集”的美誉。滚滚长江远道而来,流经此处,好像放缓东去的脚步,形成了“高峡出平湖”的奇观。依稀间,仿佛能听到远处清脆响亮的峡江号子在山水间经久回响。  在这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城特色人居环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美景自然少不了美食相伴。在万州,有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美食小吃叫作“万州格格”,它还有一个地道而亲切的名字,唤作“笼笼儿”。  很多食客以为带“格
夏日的一个清晨,重庆市璧山区下着小雨。  漫步在秀湖水街非遗小镇里,仿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房前的沟渠中,“滴答”清响。  在小镇的主街上,是找不到“大国非遗工匠”潘啟慧的工作室的,因为他觉得街上人来人往,适合做生意,藏在背街清净处的小屋,才适合专注搞创作。  于是,绕到主街背后,再顺着一条蜿蜒蹊径向深处走去,潘啟慧的“精微艺术馆”便映入眼帘。  小中见大,微中见艺  迈入“
主城都市区是重庆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推动主城扩大规模、优化布局、提升能级、彰显品质,打造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殷殷嘱托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重庆发展的战略行动。  渝中区将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全力投入主城都市区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部署,进一步发挥“重庆母城”优势
20188年度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解剖“点”,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面”  人才,攸关国运。  全面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对人才的渴求更显急迫。  “我们比歷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聚天下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  老话讲,“人穷志短”。对于脱贫攻坚来说,志短,人必穷。  有志者,事竟成。纵观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凡有“志”而又愿为之努力奋斗者,“事”多少都可以“成”。  反之,若是心中斗志不振、理想凋零、目标模糊,则人生往往陷于困顿而不可自拔。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态度定理”——你有怎样的态度,就将获得怎
战国末年,楚襄王与臣下宋玉到巫山打猎游玩。  楚襄王极目远眺,只见神女峰云气缭绕,那云层形如群山,层层盘旋直上九天。可还没来得及细看,云雾又变了样子,各种奇景层出不穷。如此变幻迷离的景象,让楚襄王惊叹不已。此情此景,被宋玉记录于《高唐賦序》: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大约800年后,唐朝诗人元稹同样感慨于巫山云峡之瑰丽,遂咏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那时的乌江船,停靠在重庆朝天门六码头,与江面上那些万吨巨轮相比,犹如在一排豪华的长途大巴车中,挤着一辆陈旧的手扶式拖拉机,显得矮小而又寒碜。  乌江船,板板船,底舱装货,僅楼上楼下两层,楼上为三等舱,有20余个铺位;楼下叫四等舱,船舷两边吊块大帆布用来遮风挡寒,可坐数十人。四等舱座椅无软垫、无靠背、无扶手,也不固定,全是长条形木板凳,一凳可坐五六人,还可以临时加塞。乘客挨挨挤挤,硬板凳坐上两天,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