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从头再来

来源 :创业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0月24日,百度宣布有该公司“第一员工”之称的CTO刘建国离职,很多人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毕竟“这个公司不错,职位也很高了。”如今,刘建国则很朴素的向记者解释当初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对于我来说,还是希望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事情。”
  离职之后,刘建国短暂出任了他曾参与创办的搜索引擎——天网公司董事,直到2007年末以爱帮网CEO的身份正式复出。他现在的目标就是把爱帮网打造成为生活搜索领域最大的网络公司,这一次的独立创业之旅才刚刚开始。
  
  为百度的精彩而激动
  
  2000年时,决定辞去北大教职的刘建国遇到了李彦宏。他的这位从美国硅谷回来创业的北大校友,正在寻找能在搜索引擎领域一起创业的伙伴,交流之后发现,两个人的想法很一致,一拍即合。
  刘建国当时已经是副教授了,工作上有较大的自由度,但是进入公司就完全不一样了,凡事都有完成的最后期限,而且要讲求效益。“从自由懒散的状态变成打仗的局面”,刘建国并没有不适应,相反还为之激动和兴奋。现在回忆起来,他觉得那段时间很快乐,虽然压力和挑战很大,但他们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推出了构想中的网站。
  作为外界眼中的百度“第一员工”,刘建国亲历了这家公司的成长过程,这段将近七年的时光成为他人生当中“非常宝贵的时期”,“有无数的感动和体会”。刘建国非常怀念创业之初的情景,晚上十点钟还在开会,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都是常事,“虽然非常辛苦,但大家觉得很充实,很快乐,比较享受这个过程。”
  2005年8月5日,刘建国永远也忘不了那天,那是百度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的首日。身在北京的刘建国与同事们在公司观看了实况,“开市之后,很长时间没有人做交易,不知道价值多少,我们非常期待。”最终,百度的开盘价66美元就比发行价高出了很多,盘中还一度超过了150美元,收盘时涨幅超过350%。刘建国坦承,“大家都很激动,彻夜未眠,觉得六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身在美国的李彦宏第一个电话就打给刘建国,只说了一句“We Did It(我们成功了)”就因激动而无法继续。
  但是,这样的激动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上市一年后,身价数亿的刘建国选择了离开。“对我来讲,挑战性已经不是很大了。人还是要有一点抱负,要想办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刘建国还表示,不管是技术还是管理,李彦宏都很有见地,对自己的影响也较多。
  
  从山区到北京
  
  老家在陕南山区的刘建国出生于文革时期,幸运的是,小学毕业时文革已经结束了,教育制度重新规范起来。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刘建国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异。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他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只知道当时计算机和管理相关专业很热门,参考了老师的意见,刘建国“模模糊糊”的报考了西安交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软件专业。
  事实上,刘建国特别希望能到北京上大学,他最向往清华园,“阴差阳错”的填报了志愿让他久久不能释怀。但入学之后,他发现自己的高考分数在班里并不算高,大家都很优秀。刘建国很快喜欢上自己的专业,感觉计算机很神奇,可以做很多事情。
  1988年,刘建国从西安交大毕业。这时的互联网基本还停留在学术层面,但局域网和广域网已经很火了,学校有一位老师对广域网颇有研究,刘建国对这一领域也很感兴趣。最终,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的刘建国还是如愿到了北京,成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的研究生。
  在北大的三年时光,刘建国改变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在研究室的锻炼让他夯实了专业基础,开拓了眼界,做很多事情时,能接触到国际上最先进的进展。此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也让他在做学问和做事情的风格上获益匪浅。
  
  观念的颠覆
  
  从北大毕业后,刘建国选择了留校任教,在那片自由的天地里,他开始尽情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在那段学术生涯中,刘建国创造了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两个第一:一是在实验室开发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消息的中间件产品“银燕”,这个系统被广东省建设银行和贵州省建设银行大面积使用,刘建国带领了一批人开始做产品而不仅仅局限于研究:第二个就是著名的北大天网项目,开始对搜索引擎进行深入研究,“经费很少,但很有意思”,后来在教育科研网上提供服务,他的知名度也因此大大提升。
  1997~1998年,刘建国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I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计算机科学系进行实时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方向的研究。这次美国之行给他留下了深深的思想烙印。
  刘建国发现美国是一个更适合做研究的地方,研究获得的支持比较多,很多教授和学生都比较专注。他认为,“美国的社会分工很好,如果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便会心无旁骛的去做,要做就要做到顶尖,做到世界领先。这和国内不太一样。在国内你往往需要考虑怎么去拉钱,协调和各方面的关系等,容易分心。”这种思考也最终影响到了刘建国以后的选择:走出象牙塔,投身产业界。
  从美国回来后,刘建国向国家863高科技基金申请了一个名为“大规模的中文搜索引擎研究”的项目,申请第一轮获得通过,但最终还是因为资历较浅等因素在第二轮被刷了下来。他有点沮丧,“多少受了点打击”。
  在北大波澜不惊地呆了近九年,可能几年后也会没什么悬念地评为教授。刘建国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做研究的话,就是发表些论文,影响的人很有限。而在产业界可以做出更领先的东西,自己研究的东西也能被更多人所用。”内心稍经挣扎后,刘建国还是选择了人生中的巨大跨越。
  
  重新找回创业的感觉
  
  就像当初离开北大是为了做一番激动人心的事业一样,刘建国六年以后离开百度,也是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新挑战。
  离职后的刘建国在家里休息了一段时间,陪陪家人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未来。他说,当时感觉搜索引擎仍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但互联网对于生活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比如在找工作、娱乐方面帮助很大,但涉及到具体生活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琐事,还有很大的空白。经过认真思考后,刘建国决定做一个生活搜索类网站,“可以真正的帮助到别人”。
  刘建国又重新回到了八年前那种创业的状态,但心境已有明显的不同,毕竟如今他坐拥亿万财富。他向记者坦白的表示:“那时经济上不自由,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现在则比较纯粹,很多事情不会太计较了,更希望做成一番事情,这是最大的动力。”而有些彷徨感则是两者的相似之处,“商业模式是什么,怎么去赚钱,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拥有财富的刘建国并没有在创业中动用自己的财富,爱帮网启动之初就很顺利的获得了第一笔风险投资500万美元,他认为如果一开始就有风险投 资介入,公司的运作会更规范,可以避免犯错误。
  刘建国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对别人的要求很高。“我觉得要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极致,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标准降下来。另外,我觉得做事情要有激情,要真的喜欢那件事,全力投入,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工作,应该把它当作事业,是自己的追求。”公司成立第一天,刘建国就清晰描绘出了企业文化,“充满激情,追求卓越,平等信任,职业敬业,团队合作,求真务实,结果导向”,就是一幅充满朝气的创业公司图景。
  创业还不到一年的爱帮网现在有70多名全职及兼职员工,其中从事产品研发的技术人员占了1/3多。根据刘建国的规划,公司前三年主要做技术和产品研发,对商业模式进行探索,此后才注重在营业收入等方面上规模,并真正确立起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工作狂”的信念
  
  刘建国特别欣赏“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他认为乔布斯“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又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很多东西,人生几起几落,却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把苹果公司带到目前这样的市场地位,很了不起”。
  乔布斯曾说过:“你得找出你的最爱,对工作如此,对爱人亦是如此。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惟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
  以前的他喜欢打羽毛球,旅行,跑步,现在根本没有时间。他坦言,创业公司很不容易,很辛苦,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公司的事情。
  他认为自己不断重新选择的原因就是“不甘于现状”,这是一脉相承的。“当时在北大,其实也不错,很多人挤都挤不进来,我却加入了百度,一个当时很多人都看不清楚的公司。在百度好不容易成功了,我又选择归零,开始做新的东西。”
  Google的两位创始人也是刘建国比较欣赏的对象,“他们很专注,做技术时长期不变的专注用户的体验,长期坚持不懈做一件事情,而且很有信念”事实上,几度改变人生轨迹的刘建国也足够专注,“技术改变生活”始终是一条主线。
  刘建国相信时势造英雄,也相信个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机遇和机会很多,无处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就看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力,能否抓住它。如果你抓住了机遇,能够做更多的事情,就会对这个社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整体的环境会变得更好,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
  如今,归零的刘建国在互联网生活搜索领域继续着对技术的专注和梦想,期待新的成功。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要具备很多方面的能力。“第一,要有足够的积累,没有明显的短板,技术、管理、商业等各方面都要积累;第二,心态上做好准备,创业的难度很大,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幻想速战速决,要有更长远的目光,耐得住寂寞;第三,要坚持,如果你认为这个是对的,有市场价值,你就要坚持,不断的探索,不要浅尝辄止。”
  回首过去,眺望未来,刘建国觉得幸福就是一种状态。“你感觉到快乐,感觉到人生的圆满,你梦想的东西都能实现,你梦想的一切都能拥有,有尊严,有价值,这样的状态就是幸福。”
其他文献
带着特殊客户进行一场难忘的旅行,能引领公司走上成功之道。    雷莎·弗朗西斯(Leighsa Francis)和丈夫兰德尔(Randall)想从房地产界脱颖而出,他们的办法是带着其客户一起去度假。他们经营着俄勒冈州本德市(Bend)的本德房地产公司(Bend Real Estate Team Inc.),曾邀请了一位建筑商朋友及其妻子、女儿到夏威夷一起享受了一周的阳光假期;当他们把一套房子卖给了
期刊
佩吉(Peggy)曾经努力开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时尚饰品,这种饰品既可以当作项链,也可以做腰带或手链。为了改善自己的设计,她专门邀请了一批商业友人,向他们展示了自己的产品、设计好的说明书和外包装。几乎所有人都在夸奖她的成果,只有一位当地的珠宝店主不愿说出自己的意见。  佩吉走到这位店主身边,真诚地询问他对产品的意见,还解释说他的意见对自己的成功非常重要。这位店主终于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原来他觉得产
期刊
企业经营失败的两大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营销计划和相应的投入不足。    你的公司有积极而策略丰富的营销计划吗?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你明明很清楚公司需要什么,但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你却在用一些“小小的善意谎言”麻醉自己忘记营销这件事。常见的有这些:“根本没时间啊”或“营销成本太高了”等等。事实上,企业经营失败的两大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营销计划和相应的投入不足,你用来麻醉自己的那些“小小的善意谎言”最终有可
期刊
忘掉电话推销吧,现在只要简单两步就能抓住潜在客户。    每家企业都需要潜在客户;这是企业营销机器的活力之源。秘诀在于设立一套能为你带来稳定潜在客户的营销系统,同时又不用再去经受电话推销的痛苦折磨。  按照下面这套包含两个步骤的潜在客户营销程序,你就不需要再进行电话推销,仍能找到那些符合条件的潜在客户。  “两步法”的基本理念是打造一项免费的信息产品,让你的目标市场觉得有阅读或倾听的价值,比如研讨
期刊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找人的工作永远不会停止,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呢?    2003年底,身在美国的秦新华有了创业的想法,并开始做着各种准备。秦新华订阅了美国《Entrepreneur》杂志,从中了解关于创业的各种实战技巧,“从里面看了很多新的东西,教你怎么做事情,有很大的帮助”。秦新华还在硅谷地区参与了丘吉尔俱乐部,中国软件工程师协会,AAMA等非官方社团的活动,也参加了很多有投资人出席的研讨会
期刊
要想成功融资,创业者要先认真审视自己,并学会与VC的沟通方式。    “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融资?”    很多创业者并不太清楚需要钱时该找谁融资?当然,他们都知道银行这条路可能性很小。我曾经被很多创业者问到同一个问题:“马云当初被软银投资时什么也没有,我现在比他当时的情况好多了,为什么不能找VC融资?”我没法回答,我只能说,马云当时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一个单独案例的成功,不能掩盖成千上万初创企业融资
期刊
8月8日,全球40亿人观赏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直播,最富悬念的圣火点火方式也终于揭晓:从体操王子变身的商业巨子李宁以中国古代神话“夸父追日”的方式完成。在《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的目的是想捕捉住太阳,给人类采取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尽管夸父曾被不少人视为“荒诞可笑”,但人类始终未放弃追日的梦想。与夸父不一样的是,当代的企业家们正以更精深的科技向太阳索取能量,将“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在李宁以艺
期刊
从世界一流的销售精英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棒球史上最伟大的击球手之一泰德·威廉姆斯(Ted Williams)曾说过,“只要你能列出10个优秀的击球手,我就能列出10种不同的击球风格。”我要说的则是,只要你能列出10个一流的销售人员,我就能列出10种不同的销售风格。  不管你是打棒球还是做销售,真正会令你鹤立鸡群的秘诀是要忠于你独特的个性风格。但如果追本溯源,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令精英们从普通
期刊
你愿意和员工分享公司财务困难的信息吗?    2005年,兰迪·哈兰(Randy Haran)欣然与他的员工共同分享了公司的财务细节。德州航空零部件公司(Texas Air Composites Inc.)是一家为航空公司提供维修服务的公司,该公司经历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销售额翻番,利润高涨。小时工的利润分成占了他们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然而在2006年,他们的航空公司客户紧缩开支,竞争对手纷纷削
期刊
要学会如何充分地利用闲暇时段,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一家以项目为基础运作的企业,创新战略公司(Creative Strategy Inc.)的雇员在最后期限的压力下,都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忙得几乎喘不过气来。而在平时,这种压力就消失了,变得很安静。对于这家销售额达150万美元的品牌塑造和营销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莎莉·罗夫曼(Sally Roffman)来说,简直太安静了。“那些天,当我走进办公室时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