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购物奇遇记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ergh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不算是一个适合购物的地方,很多印度人收入太低,自然对购物这件事也就没什么兴趣。很多在公司里上班的印度人月收入低的不过1000元人民币,医生这种高收入职业的月收入也不过几万元人民币而已,但这已经足够他们生存下来,毕竟他们往往不需要在住房这件事上有太大的支出。房子很破,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一大家子就那么住在一起,有点儿我们早些年的大杂院的感觉。
  印度当地的朋友建议我去买鞋和纱丽,不过一再叮嘱我要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砍价,我问:“这个‘必死’的决心大约是几折呢?”
  他说:“提几折还是心太软,不妨就提出给个零头吧。比如对方要960卢比,你就大胆说60卢比看看。”
  我在想,如果我按照这个建议来砍价,我还能不能顺利活着离开印度呢?印度的市场是分类的,比如卖鞋子的地方就全部卖鞋子,卖咖喱的地方就全卖咖喱。我跟印度的朋友穿梭在斋普尔的街道上,终于看到一家看起来很正经的店。说它正经是因为它很大,有上下两层,满墙的鞋子陈列在架子上。一个男人引领我们到二楼,在一张毯子上坐下,感觉那张毯子随时要起飞的样子,他就坐在上面问我们可有什么看上的样式。
  我指了指一双看着中意的。他叽里咕噜地对一个伙计说了句话,那个伙计竟然返身扛了一个大大的袋子过来。打开后,里面全是鞋子,他一会儿说very good(很好),一会说great(很棒),仿佛接受了乔布斯的演讲培训一般,自卖自夸得很在状态。
  我只要有任何疑问,他就把鞋子又折又叠又摔又拍,以证明他的鞋子质量是多么棒。我怕他误会,忙说:“我们就买一双,并不是来批发的,不用这么兴师动众。”
  他說:“没关系,我把全店最好的一双给你。”
  然后他就随便拿起了一双。
  我问:“这双要多少钱?”
  他用计算器打出了1200这个数字。我记起了朋友的忠告,就在他的计算器上摁了200。他把手在脖子上一划,意思是你还是杀了我吧。不过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还是同意可以“杀”了他,成交了。随后他拿出POS机,摁完数字让我输密码,我一看,怎么是美元?
  他说,这是我们店最好的一双鞋,而且你也同意了。我说在印度买东西自然是用卢比了,他又用手在脖子上一划。这么短的时间,他已经死了两次了。
  他说卢比也可以,但是价格必须是——他在计算器上摁下了400。我心想,这个老板这么能讨价还价,而且人还这么奸猾,不要闹出什么人命来。我又忽然想起了临行前朋友的告诫,千万注意安全。我赶紧说好好好,拎着包装好的鞋子就冲出了店门。
  这双他们店最好的鞋,我最终还是没能穿着回国,因为我穿上第二天,它的底儿就掉了。
  但当时我并不能预知它可怜的寿命,从鞋店出来我们就奔赴了纱丽店。纱丽店老板长得非常印度,黑黑的脸庞,有几根白色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头发,五短身材,但穿着一件白衬衫。
  我问他这里的纱丽是以卢比计价还是以美元计价。他说卢比,从1000卢比到10000卢比的都有。虽然在我看来,纱丽不过就是一大块丝绸而已,但在店老板的各种缠绕方式下,它很快就变成了飘逸的长裙。虽然穿在这位矮胖老板身上的卖家秀不怎么样,但是在一种“来都来了”的心理驱使下,我花了3000卢比买了一件。
  这件纱丽被我成功带回了国内,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太太已经洗了3次了,水还是污浊的。最后我太太彻底放弃了洗干净它的打算,把它上面的一朵花裁剪下来,放在一个玻璃相框里,作为我曾经去过印度的纪念。
  在印度购物颇有一种有钱也买不到什么好东西的感受,我的最后一次购物是在斋普尔王宫的门口,一个穿了一件貌似已经没有扣子的白衬衫的家伙躺在树下,怀里抱着一些小框框。他见我走过去,就慢慢地靠近我说:“我自己画的,你看看。”
  我一看是斋普尔各种景点和动物主题的画作,上面用贝壳羽毛等装饰了一番,然后用一个封了玻璃的木框封起来,还算精致。我看了看他,又看了看他的作品问:“你自己制作的?”
  他点点头,然后说不贵,1200卢比一个。
  我翻了翻,有3幅我觉得还挺满意的,就跟他说:“1200卢比3幅。”他摊摊手,意思是,那就算了。在我走了几步后,他又凑上来说你再加点。我说没法再多了。这个过程进行了大约5次,我想他也是够无聊的了。我态度很坚决,如果1200卢比不给我3幅,我是坚决不会买的。
  然后他就没再跟着我,等两个小时后我从王宫走出来,他走到我面前说:“可以。”
  这个缓冲时间可是够长的啊。我说:“你要不要再考虑下,确定可以?”
  他说:“反正我还可以画,我们成交吧。”
  你们肯定觉得我遇到了未来的凡·高或者毕加索吧。
  我也很想这么表述这个故事,但是我回家后在相框的角落里发现了“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标记。我千里迢迢帮祖国带回了本来属于我们的艺术品,但是我安慰自己,它毕竟经过了印度洋的熏陶和佛陀的加持。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人间行走:向着通透与自由》    作者:郭城)
其他文献
摘要: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是21世纪学习的重要能力。我国目前已有各式比赛和项目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提供动力,日常学业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提供思想和技能基础;相较于丰富的比赛和项目建设,国内大学的日常课程建设中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相对薄弱。如何设计具有可复制性的大学生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目前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热议的话题。STEM教育注重过程和实践,强调创新思维与能力,是培养学生跨学科实
期刊
联邦德国从20世界60年代后半期开始,经济复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与此同时,恐怖集团也在形成,暴力活动日见猖獗。当时,有人建议效仿英、美国家设立反恐怖特种部队,以打击国内国际的恐怖活动。但因联邦德国多数人的反对,联邦德国政府为避复活纳粹之嫌,迟迟未正式组建特种作战部队。  1972年发生在慕尼黑菲尔斯滕菲尔德布鲁克机场上的血腥屠杀,为孕育已久的特种部队注入了一剂催产素。  1972年9月,在慕尼
期刊
“九一八”事变后,杭州市各界群众举行抗日救国大会  1954年7月17日,安格拉·卡斯纳尔出生于联邦德国北部的大都市汉堡。冷战已经全面爆发,二战的战败国德国一分为二,成为冷战的前沿。当时距离柏林墙的修建还有7年,这意味着,生活在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的公民还拥有迁徙到另一个德国的自由。由于二战前德国的工业基地基本位于联邦德国,使西德的经济起点高于东德;又由于很多人在体制比较中更倾心于美
期刊
可能作家对待书的态度总是比较矛盾,一个人动笔写作的初衷之一,是因为现存的所有书籍都多少有些不如人意。可是如果要构想出另一种更好的文明象征物,显然又很困难。  我从来不会自称爱书之人,就像我不会自称热爱人类一样:我爱不爱,完全取决于书或人的内在品质。我也不是藏书家:曾经有位大学教師问我有多少本书,当时我实在答不上来。不过这也没关系,他只是想告诉我:他有2.5万本或5万本书,或是某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
期刊
当时的日本人没有把中日战争视为一场战争,这种看法好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而且人们在今天似乎仍然继续着这种错误的认识。  ——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加藤阳子  计划好的作战和“偶发”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年9月18日,按照关东军参谋的计划发动的事件;中日全面战争则是以1937年7月7日的小规模武力冲突为导火索而爆发的。请注意,“九一八”事变是“人为”发动的,而中日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偶然”
期刊
许纪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启蒙阵营中的代表人物,长期致力于知识分子研究, “得到”音频课程《中国文化30讲》主讲人。代表作《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启蒙的自我瓦解》《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读书人站起来》等。  在知识传播领域,谁是今天影响最大的人?可能是他们。他们的身影遍布“得到”“喜马拉雅”等付费音频平台,也穿梭在像《奇葩说》这样的综艺节目。但他们很少有人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
期刊
海明威,文学史上堪称最硬核的大文豪,扛过枪负过伤,做过记者上过战场,一生没少『折腾』。而他最不为人知的身份,是他曾成为FBI、军情六处、帝国保安部、军事谍报局重点关注的间谍!根据1980年FBI解禁档案记载,在海明威的『第二故乡』古巴,他曾在二战期间亲手建立间谍网『骗子工厂』、追踪德国潜艇,被FBI监视二十余年。  1942年4月底,在斯普卢伊尔·布拉登大使位于美国驻古巴大使馆中舒适的办公室里,我
期刊
1943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广西桂林龙坪寨。入夜,桂系特务纵火焚烧民房,妄图嫁祸于红军,挑拨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口述人:吴成平,广西桂林龙胜县平等乡龙坪村委会主任  我是龙胜县平等乡龙坪村村委会主任吴成平,红军来龙坪侗寨的事,我是听大伯父吴云珠讲的,又找许多老人核实了解过,他们都已经不在了,很多细节,只有我知道,历史书上肯定看不到了。  那场大火,足足烧了一夜,烧红了半边天,烧毁
期刊
18世纪初期,英法两国几乎同时发生了著名的泡沫经济事件。英国发生了南海泡沫事件(这也是“泡沫经济”一词的来源),法国发生了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两个事件的开端和崩溃的过程都非常相似,最终的结局却很不相同。  英法两国的泡沫事件都由处理战争借款而起。  1711年,英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获胜后,为了在拉丁美洲进行贸易,成立英国南海公司,主要从事奴隶贸易。其实,真正目的是偿还债务——由于西班牙王位继承
期刊
中西文明交往的历史,像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文化艺术是河水激荡中跳跃的浪花。敦煌壁画中美丽灵动的飞天形象,就是丝绸之路上印度佛教文明与中国道教文化,乃至希腊文化元素,交互碰撞所激起的一朵绚丽的浪花。  金庸著名小说《天龙八部》,这是一个佛教化的书名。八部“天龙”之中,就有“飞天”。只是她原本的名字叫“天人”。佛陀诞生,前来祝贺的“来宾”中就有“天人”。她的真名叫作“乾闼婆”和“紧那罗”,是音乐之神,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