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chenggo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要求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重视阅读积累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情感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要“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抓关键词语的揣摩,渗透情感教育
  文章的情感色彩是蕴含在其思想内容中的,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的表达常常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学时,抓住内蕴丰富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化、细化,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可透过表面文字理解深刻内容。如《丰碑》一课中,当有人告诉将军冻死的那位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里的“愣住”一词表面意思容易理解,但其中内含的思想情感较难把握。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愣住”一词说几句话,把将军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如有的说,军需处长就是发棉衣的,他把衣物全给了战友们,而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活活冻死,将军“愣住”了;有的说,军需处长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环境十分险恶的情况下,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他人着想,将军“愣住”了;有的说,军需处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以致默默地牺牲了,将军反而误解了他,将军怎么会不“愣住”呢?……这样,抓住关键词语重锤敲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心体味,可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使认识得到升华。
  二.抓重点句段的剖析,渗透情感教育
  文章的中心句、重点段,对表现文章主题、表达思想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抓住这样的句段进行剖析,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深切体会思想感情。如《丰碑》一课中“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是全文的中心句。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联系: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有关英雄人物的课文,按“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是因为……”的句式补充说明原因。学生们纷纷说:是因为有顽强战士,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黄继光;是因为有严守纪律,在烈火中英勇献身的邱少云;是因为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而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是因为有为掩护群众转移,与敌人血战到底而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是因为革命队伍中,有无数个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这样,抓住重点句段回忆、类比、迁移,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其中的深层内容,而且深化了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三.抓人物形象的描绘,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不是靠空洞的、抽象的说教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感染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和形象是紧密联系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能引发情感,情感的激发使形象更鲜明。如《丰碑》一文中作者用浓墨重彩刻画了在冰天雪地里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单薄破旧的衣服,镇定安祥的神态,一动不动的坐姿……教学时,可先出示这感人的画面,让学生边观察边想象,感知人物形象;接着图文对照,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感受人物形象;然后启发学生看图说话,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学生描绘时入境入情,如泣如诉,在他们眼前仿佛展现出军需处长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悲壮的一幕,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对军需处长的无比崇敬之情。学生发自肺腑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达到了“入境始于亲”的境界。
  四.抓表情朗读的指导,渗透情感教育
  表情朗读是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抒情性强的课文,运用表情朗读,再配上与课文情感一致的音乐进行渲染,可使师生情、作者情、人物情在朗读表达中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丰碑》一文字里行间充溢着浓烈的情感。指导朗读时,可用《过雪山草地》作为背景音乐。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对军需处长冻僵的描写,可让学生带着悲痛、难过的心情,用低沉、缓慢的语气读,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与怀念这情;对“将军发怒”一段,可让学生带着沉重、内疚的心情,用急切、激动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读出将军因误解而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最后一自然段三句话,可让学生带着战士们坚定、必胜的信念,采用逐渐加人的方法重读,即第一句一人读,第二句一组学生读,第三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全班齐读,将感情推向高潮。表情朗读,以声传情,以情动情,使情理达到和谐相融,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五.抓体验情景的创设,渗透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儿童的情感带有很强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景的支配。因此,教学中可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角色置换,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以诱发情感,使其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如《丰碑》一课中,将军见到冻僵的军需处长后,语言、动作、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将自己浓烈而复杂的感情化作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教学时,在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向军需处长敬礼的画面时,问学生:假如你是这位将军,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如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后,有的说,我为误解军需处长而发怒心里非常后悔;有的说,我为这位冻死的军需处长而感到无限悲痛;有的说,我为这样的英雄战士而感到无比自豪;有的说,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我受到巨大的鼓舞,充满胜利的信心……这时,随着国歌声,我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军需处长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现在,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军需处长,向这位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的丰碑,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通过角色换位,移情体验,以情激情,以情动人,再次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力量和情感效能,能引发人的内驱力,激发人的主动性,激励人去自觉行动。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情感因素,恰当把握情感基调,有机渗透情感教育,可融情、理于一体,熔知、能于一炉,收到“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除了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进行思维训练,进行语文审美素质教育,而语文审美素质教育,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凭借内容感知美  1.文学美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的好材料。从教材内容和形式来说,丰富多采,体裁多样,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从语言来说,词语的丰富精细,生动传神,句式的规范整齐,灵活多变,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等等,这些都
期刊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
期刊
世间万物各不相同,学生也莫不相异,身为一班之首的班主任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我认为要想做一位好班主任,掌握必要的与学生谈话的技巧与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行之有效的谈话形式,讲究谈话技巧,可以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我认为班主任与学生谈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切入点
期刊
问题在数学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问题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是侧重于看他学会了哪些知识,而是例重于看他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是否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由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并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一.设计阶梯型问题,培养学生的渐进思维能力  学生认识事物,理解和掌握知
期刊
指导小学生作文,即使已做了好多方面的准备,似乎可以水到渠成,然而,一进入动笔阶段,仍有学生咬破笔头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症结何在?在于没有解决好作文的入手问题。  学生动笔作文的入手有两条途径:一是整体入手,一开始就着眼于整个写作内容及其编排好的顺序,一口气把各个方面内容完整地写出,才考虑部分补充修改;二是部分入手,即按定好的写好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写,写好一个部分再写后一部分,写好各个部分也就完成了
期刊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
期刊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
期刊
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容忽视。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所设计的实践内容。  配合新课程的实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教材中都编排了语文实践活动这一内容。如:办《手抄报》、街头识字、制作课程表、填写每日天气预报等内容。充分的运用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指导学生们办《
期刊
作文“绿色”评价,就是在评价学生作文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学生发展,弘扬学生个性,呵护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一.绿色评价——淡化文本,关注学生   批改作文是作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批改不能仅仅局限于作文文本本身,更要关注文本背后的人——学生。学生社会阅历少,布局谋篇往往也不尽人意。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必须首先进入学生的世界,体会学生的心理,用学生的眼
期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和个体,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目标而有效地能动地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自己意识和行为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什么是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自己品德水平,形成良好品德习惯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养成受教育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