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春江月夜的清新隽美,让人复看竟不生厌。其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更是让人有着如沐春风之感。“孤篇压全唐”,飽含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誉。其美,自然美不胜言。景美、情美、理美,无疑让此诗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文章试从其传达出来的三美、构思与笔法、文学地位等方面来赏析。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三美 孤篇压全唐 赏析
一、景、理、情交融相生,堪称美之三绝
(一)景美,赋予景物以灵动之感,构造浑然天成的画卷 “一切景语皆情语”a。王国维先生在其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如是写道,用在对《春江花月夜》的品评中亦是如此。开篇一句“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共”一“生”,赋予了这江潮和皓月以灵动的生命,“共”字,有人类间相互协作、同舟共济之感,“生”字,甚是加深了二者间的情感,颇有些同生共死之意味,凸显了潮水和明月不只是在同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图中,二者还被拟人化了,有了人类间心心相惜之感,其遣词造句可见一斑。此外,在皓月的照耀之下,水波闪耀了千万里,何处的春江之上,缺少明月的照抚呢?仿佛整个天地都被明月和春江所笼罩,江水围绕着遍布花草的郊野,缠绵婉转地流淌着,更是把江水和郊野的缠绵悱恻之情蕴藉其中。江畔浅处的白沙与月色相互交融为一体,竟不能分辨,仿佛这一切景物在张若虚的丹青妙手之下,都是这般的灵动缠绵。
春、江、花、月、夜,这五大意象无一不是绝美之景,可若是将这些意象置于一处,不免让人无从下笔,难以把握。“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b,此为林纾先生所以为。而张若虚便是用了立意造境之法,将如此绝美之意象,变幻成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图。其立意的方向,便是情,一双恋人的情意绵绵,不一定是浓情蜜意,但必定是心心相惜。由此,潮水与明月、江流与芳甸,皆被注入了生命力,成为有情之人,这一幅画卷,也更是毫无违和之感。“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其中一“孤”字,看似毫无征兆地打破了这美境,实则引出下文的哲思,也为这一画卷增添了一抹残缺之美。
(二)理美,哀而不伤,引人无限遐思 这绝美画卷,不免让人沉醉。可抬头一望,一轮孤月引得“我”思索,江边上何人最先见着这明月,江上的月光又何时照抚着人?由此有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千古名句。人类一代又一代的不断更迭,没有穷尽,而江月一年又一年却只是相似。虽然也有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但更传递出人生的丰富多彩是江月所不能比拟的。人生虽短暂,但贵在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人生也更丰富,而又因人类一代代的不断更迭,竟也能和江月一样长存于世,这正是人生的神奇之处。此情此景,“我”又在思考:不知道江面之上的月儿等候着何人,只看见长江源源不绝地送走东流之水。“我”亦生发出一颗好奇之心:月亮难道也在等待着它的心上人吗?此处的“但见长江送流水”,不明是写“我”见还是月之所见。笔者在此处更倾向于月之所见,月亮在此处已度过了“人生代代无穷已”这样年复一年的岁月时光,照过了一代又一代人,却只能望着长江欢送这流水,心中受着折磨,却不能和心上人相见,不免五味杂陈涌上心头,原来,这月儿也是那痴情郎。
文章末了,“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颇有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之意,不知晓有几人能乘着这月色归家,落月牵动着悠悠情思,好似洒遍了江郊边的树林。游子心中羡慕着归家之人,同时也祝愿着有情人终成眷属。将个人的离愁别绪上升到了这一类人身上,虽牵动着游子情思,但也为这些人祈祷和祝愿。
(三)情美,两地相望不相见,终是思念 有情之人相隔两地,渐行渐远。游子如同白云一样,悠悠飘去,独剩女子在青枫江上不胜哀愁。“扁舟子”“明月楼”借指乘船漂泊在外恰似浮萍的游子以及楼阁之上的思妇。此情此景,不难想象,游子乘舟远去,楼上的思妇凭栏远眺,直到那扁舟化为隐约可见的小点,不见踪迹。此时,画面切回楼中思妇。可怜楼上的月儿在此徘徊,落脚在思妇的门帘上,卷不去,萦绕在捣衣砧上,亦拂不了。此时的思妇更加心烦意乱,因为这月光让她思恋起游子。这样相望而不能相闻的苦楚,让她想要随着月光去照耀游子前方的路。思妇欲让鸿雁、鱼龙给远方的夫君寄信以表情思,无奈鸿雁奋力飞翔,也闯不出这月华,鱼龙潜在水中腾跃,也跃不过这无边的江水,最终只是在水面泛起层层波纹罢了。
镜头再度调转,定格至游子的住处。昨夜梦见花落静潭,梦醒后感慨春天半数已过,“我”还不能还家。花落,仿佛是在诉说着思妇的容颜快要逝去,花落静潭,又像是猛然之间敲击着“我”的心,久久不能还家,自家妻子却只能苦苦等待,不断地消磨着容颜与青春。游子既有对思妇的愧疚,又蕴含着思念之情。长长的江水连带着春光一起流去,江潭上的皓月又要向西而落了。游子感叹着时光易逝,天色又要亮了。因思念着妻子,久久不能眠的心情,已成为常态了。“碣石潇湘”暗示二人分隔两地,水远山遥,游子越是乘舟前行,二人越是相隔遥远,描述了游子为了仕途,或为了理想抱负不得不远行,却又不舍心上人的矛盾心理。结尾之处,羡慕而又祝愿着能回家团聚的游子。如此情真意切,心心相惜的游子与思妇,确为人间的一桩美谈。没有赫赫地位,亦没有浓妆艳抹,只是娓娓道来,却能引人共情。
二、构思巧妙,笔触精湛
(一)结构层次鲜明,巧用蒙太奇手法 提笔“春江潮水”,描绘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绝美画卷,澄澈空明,将种种美景巧妙点缀,结成了一幅有机整体的意境。其二,由“孤月轮”引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人生哲理,进而引人思索,余味无尽。其三,由“白云”“青枫浦”给我们带来凄美的爱情故事。游子、思妇,相隔两地却不相闻,也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如此由景入理,再由理写情,情景理交融共生,引人无限想象。
在讲述凄美爱情故事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思维。镜头先分别拍摄两地相隔的“扁舟子”和“明月楼”,传达遥思之情,接着,转向思妇,讲述了思妇拂月月还来的思愁别绪,以及欲托鸿雁、鱼龙寄情的无奈。最后,镜头反向调转,来到游子的住处,梦中花落静潭,彻夜无眠,情思洒满了江郊的枫树林,以上帝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在当时可谓新颖独特。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三美 孤篇压全唐 赏析
一、景、理、情交融相生,堪称美之三绝
(一)景美,赋予景物以灵动之感,构造浑然天成的画卷 “一切景语皆情语”a。王国维先生在其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如是写道,用在对《春江花月夜》的品评中亦是如此。开篇一句“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共”一“生”,赋予了这江潮和皓月以灵动的生命,“共”字,有人类间相互协作、同舟共济之感,“生”字,甚是加深了二者间的情感,颇有些同生共死之意味,凸显了潮水和明月不只是在同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图中,二者还被拟人化了,有了人类间心心相惜之感,其遣词造句可见一斑。此外,在皓月的照耀之下,水波闪耀了千万里,何处的春江之上,缺少明月的照抚呢?仿佛整个天地都被明月和春江所笼罩,江水围绕着遍布花草的郊野,缠绵婉转地流淌着,更是把江水和郊野的缠绵悱恻之情蕴藉其中。江畔浅处的白沙与月色相互交融为一体,竟不能分辨,仿佛这一切景物在张若虚的丹青妙手之下,都是这般的灵动缠绵。
春、江、花、月、夜,这五大意象无一不是绝美之景,可若是将这些意象置于一处,不免让人无从下笔,难以把握。“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b,此为林纾先生所以为。而张若虚便是用了立意造境之法,将如此绝美之意象,变幻成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图。其立意的方向,便是情,一双恋人的情意绵绵,不一定是浓情蜜意,但必定是心心相惜。由此,潮水与明月、江流与芳甸,皆被注入了生命力,成为有情之人,这一幅画卷,也更是毫无违和之感。“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其中一“孤”字,看似毫无征兆地打破了这美境,实则引出下文的哲思,也为这一画卷增添了一抹残缺之美。
(二)理美,哀而不伤,引人无限遐思 这绝美画卷,不免让人沉醉。可抬头一望,一轮孤月引得“我”思索,江边上何人最先见着这明月,江上的月光又何时照抚着人?由此有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千古名句。人类一代又一代的不断更迭,没有穷尽,而江月一年又一年却只是相似。虽然也有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但更传递出人生的丰富多彩是江月所不能比拟的。人生虽短暂,但贵在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人生也更丰富,而又因人类一代代的不断更迭,竟也能和江月一样长存于世,这正是人生的神奇之处。此情此景,“我”又在思考:不知道江面之上的月儿等候着何人,只看见长江源源不绝地送走东流之水。“我”亦生发出一颗好奇之心:月亮难道也在等待着它的心上人吗?此处的“但见长江送流水”,不明是写“我”见还是月之所见。笔者在此处更倾向于月之所见,月亮在此处已度过了“人生代代无穷已”这样年复一年的岁月时光,照过了一代又一代人,却只能望着长江欢送这流水,心中受着折磨,却不能和心上人相见,不免五味杂陈涌上心头,原来,这月儿也是那痴情郎。
文章末了,“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颇有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之意,不知晓有几人能乘着这月色归家,落月牵动着悠悠情思,好似洒遍了江郊边的树林。游子心中羡慕着归家之人,同时也祝愿着有情人终成眷属。将个人的离愁别绪上升到了这一类人身上,虽牵动着游子情思,但也为这些人祈祷和祝愿。
(三)情美,两地相望不相见,终是思念 有情之人相隔两地,渐行渐远。游子如同白云一样,悠悠飘去,独剩女子在青枫江上不胜哀愁。“扁舟子”“明月楼”借指乘船漂泊在外恰似浮萍的游子以及楼阁之上的思妇。此情此景,不难想象,游子乘舟远去,楼上的思妇凭栏远眺,直到那扁舟化为隐约可见的小点,不见踪迹。此时,画面切回楼中思妇。可怜楼上的月儿在此徘徊,落脚在思妇的门帘上,卷不去,萦绕在捣衣砧上,亦拂不了。此时的思妇更加心烦意乱,因为这月光让她思恋起游子。这样相望而不能相闻的苦楚,让她想要随着月光去照耀游子前方的路。思妇欲让鸿雁、鱼龙给远方的夫君寄信以表情思,无奈鸿雁奋力飞翔,也闯不出这月华,鱼龙潜在水中腾跃,也跃不过这无边的江水,最终只是在水面泛起层层波纹罢了。
镜头再度调转,定格至游子的住处。昨夜梦见花落静潭,梦醒后感慨春天半数已过,“我”还不能还家。花落,仿佛是在诉说着思妇的容颜快要逝去,花落静潭,又像是猛然之间敲击着“我”的心,久久不能还家,自家妻子却只能苦苦等待,不断地消磨着容颜与青春。游子既有对思妇的愧疚,又蕴含着思念之情。长长的江水连带着春光一起流去,江潭上的皓月又要向西而落了。游子感叹着时光易逝,天色又要亮了。因思念着妻子,久久不能眠的心情,已成为常态了。“碣石潇湘”暗示二人分隔两地,水远山遥,游子越是乘舟前行,二人越是相隔遥远,描述了游子为了仕途,或为了理想抱负不得不远行,却又不舍心上人的矛盾心理。结尾之处,羡慕而又祝愿着能回家团聚的游子。如此情真意切,心心相惜的游子与思妇,确为人间的一桩美谈。没有赫赫地位,亦没有浓妆艳抹,只是娓娓道来,却能引人共情。
二、构思巧妙,笔触精湛
(一)结构层次鲜明,巧用蒙太奇手法 提笔“春江潮水”,描绘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绝美画卷,澄澈空明,将种种美景巧妙点缀,结成了一幅有机整体的意境。其二,由“孤月轮”引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人生哲理,进而引人思索,余味无尽。其三,由“白云”“青枫浦”给我们带来凄美的爱情故事。游子、思妇,相隔两地却不相闻,也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如此由景入理,再由理写情,情景理交融共生,引人无限想象。
在讲述凄美爱情故事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思维。镜头先分别拍摄两地相隔的“扁舟子”和“明月楼”,传达遥思之情,接着,转向思妇,讲述了思妇拂月月还来的思愁别绪,以及欲托鸿雁、鱼龙寄情的无奈。最后,镜头反向调转,来到游子的住处,梦中花落静潭,彻夜无眠,情思洒满了江郊的枫树林,以上帝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在当时可谓新颖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