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nimale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群山环抱中的西柏坡翠柏苍郁、朝气蓬勃。
  72年前的3月23日,滹沱河畔阳光明媚。西柏坡村前屋后,十多辆汽车一字排开……这一天,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今北京)。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中国历史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指挥所与“演练场”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边坡岭上有苍郁翠柏而得名。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曾经有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随后改名为西柏坡村。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这个普通的小山村作为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承载了我国革命一段光辉的历史。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指挥了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宏伟蓝图,完成了中国革命由农村到城市、由战争到建设的伟大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道路。在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作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享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西柏坡及其周边还是“新中国的演练场”。为搭建起人民共和国大厦,这里开启了许多个“第一”:第一部《婚姻法》在这里起草、第一次解放区土改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在这里,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使华北成为解放全国强大的后方基地,勾画了共和国的雏形;在这里,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统一发行了真正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主权货币;在这里,人民政协制度奠基……
  西柏坡这个平凡的小山村是怎样走进历史镜头的?

为何选择西柏坡


  1947年5月,以刘少奇为书记、朱德为副书记的中央工作委员会进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前委和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副书记的中央后委,分别自陕北和山西省臨县三交镇经晋绥解放区来到这里。5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正式在这里办公,西柏坡成为我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西柏坡之所以会被选作解放战争时期全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主要得益于它所具有的四大优势。
  首先,地理位置优越。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处在太行山和华北大平原的交汇处,是华北平原通向山西高原的重要通道。如遇到敌人进攻,可退居太行山;如果战局顺利,可直接东下大平原;进可攻,退可守,是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理想指挥所。
▲ “赶考”铜像

  其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西柏坡坐落在黄泥滩、夹峪滩之间,滹沱河横贯东西,河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直敌江南水乡。
  再次,革命基础稳固。平山县建党较早,有坚强的党组织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仅有25万人的县,前后有9万多人参军参战,5000多人为国捐躯,有“北方兴国”之称。
  最后,滹沱河两岸村庄大,村子多,可容纳众多的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居住。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西柏坡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解放区政治、经济及军事斗争的“理想的总指挥所”。
▲ 西柏坡全景

走进西柏坡


  走进西柏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革命圣地西柏坡”纪念碑以及纪念碑基座上掩映在红花绿草中的“赶考”两个大字。它也是这片红色土地的亮点。纪念碑高20.5米,碑体为六面体白色花岗岩贴面,基座上镂刻着反映西柏坡历史内容的六幅浮雕,碑名“西柏坡”系邓小平手迹。碑文为1991年江泽民为西柏坡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西柏坡纪念馆

  在西柏坡纪念馆前广场中央,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的“赶考”铜像群雕巍然矗立,鲜花组成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格外醒目。
  葱茏秀美的坛坛垴下,碧波荡漾的柏坡湖畔,拥抱着一个占地面积16440平方米的机关大院,这里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人的旧居,有军委作战室、“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中央机关小学旧址,有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宿舍,还有一户民房。当年的原址因兴修岗南水库(柏坡湖)而被淹没,现址是在距原址北移500米、海拔升高57米的地方复建的。
  当初,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后,留守人员与建屏县政府(1958年改为平山县)对中共中央旧址进行了交接。为了保护革命遗址和文物,1955年,河北省博物馆联合当地政府建立了西柏坡纪念馆筹备处。1970年冬,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陆续对外开放。1976年10月,新修建西柏坡陈列展览馆。1978年5月,在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30周年之际,西柏坡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起,陆续增建其他建筑。后经多次改扩建,进一步突出了陈列的教育功能,展览紧紧围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一主题,系统介绍了党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和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做出的卓越贡献。   纪念馆建筑顺山势建造,形成阶梯式的四合院形式,包括西柏坡陈列展览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中央部委旧址区、中央宣传部旧址、中央组织部旧址、西柏坡丰碑林、国家安全教育馆和国家廉政教育馆等。

中共中央旧址


  在西柏坡绿树山坡之间,一道弯弯曲曲的围墙围着一簇太行山区普通的白色民房。这里就是中共中央旧址。
  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大门向南,分前后两部分。前院自东而西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毛泽东、刘少奇和董必武的旧居,还有军委作战室旧址以及中央机关食堂旧址等。在后院东北角,三间窑洞式建筑是朱德旧居。加上中共中央接见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及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旧址、新华社总编室、中共中央机关小学、防空洞等,林林总总有十几处历史遗迹。这里的房屋沿山而建,大多为四合院式小平房,均为土坯垒筑。
  走入院中,一座座低矮的土坯房,一张张简陋的办公桌椅,浸润着岁月的气息,无声地诉说着历史,那些曾经多次在电影里演绎的画面渐渐与眼前的景象重叠起来,一下子把人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董必武旧居坐北朝南,是一处典型的北方民居。董必武于1947年5月随同中央工作委员会来到西柏坡,1949年3月前往北平,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两年时间。北房东屋是董必武的办公室,西屋是寝室,西厢房和南厢房是工作人员住室,各屋内陈设均十分简朴。院里的海棠、杏梅、翠竹等都是当年董必武和夫人在工作之余亲手栽种的,小院因而呈现出勃勃生机。就是在这里,董必武为1948年首次发行的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
  刘少奇当时是董必武的邻居,屋内陈设同样十分简朴。他的办公室既是会议室,又是中央工委的办公处,中央工委的许多重要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室内的办公桌、沙发、转椅等都是原物。
  在刘少奇旧居东侧是毛泽东旧居,二者之间有四间北房,是当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即军委作战室。这处面积不到70平方米的房子是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建造的,里面设有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套桌椅,这就是当时我军的最高指挥中心。每天,来自全国各个战场的电报汇集于此,一道道战斗命令从这里发出,一份份胜利捷报从各地传来。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作战室,一不发款,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每天往前线发许多电报,就把国民党给打败了。”
▲ 董必武旧居办公室
▲ 军委作战室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工作人员绘图、制表用的红蓝铅笔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为了节省使用,作战参谋们每天就用红蓝毛线在地图上标识敌我态势。伴随着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慢慢地,红毛线拴住的地方越来越多。
  毛泽东旧居是前后两个小院,原为民房。前院设有警卫室、水房,院内楸树下有个北方农村特有的大磨盘。夏日,楸树下、磨盘旁成了毛澤东的办公场所,五大书记经常在此商讨国家大事,许多战略决策出自这个农家磨盘上,因此留下了“磨盘上摆下雄兵百万”的佳话。后院北房设有办公室、寝室、书房、家属住室。
  毛泽东的办公室不大,不足10平方米,除了一把靠背椅和竹躺椅外,只有四个革套的单人沙发,陈设十分简单。旧居保持原状陈列,桌上垫着玻璃,摆放有书箱、剪刀、笔筒、毛笔、茶缸和烟灰缸等。毛泽东的办公室与卧室相通,一床、一椅、一桌,简陋得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住所。在这里的300多个日子,毛泽东运筹帷幄,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通过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在这里撰写的20余篇文章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思想体系,指导着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在油灯下,毛泽东为《人民日报》《人民邮电》《中国青年》以及新华书店题写了报头、刊名和店招。闲暇之余,毛泽东也会到院子里转转,帮老乡推碾,和老乡话家常。
▲ 毛泽东办公室

  毛泽东旧居东边依次是任弼时旧居和周恩来旧居。
  穿过防空洞,一座三间窑洞式的房屋就是朱德旧居。办公室里陈列的办公桌、转椅、电话机和书籍等都是原物。会客室里的金属桌椅是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我军从敌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那里缴获的战利品,朱德一直使用着。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军事组的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等多次在这里讨论军事问题。
▲ 毛泽东旧居
▲ 朱德旧居

  朱德旧居西侧不远处是当年中共中央、毛泽东接见苏共中央与国民党和谈代表的旧址。

两处会议旧址


  除了领导人旧居,在中共中央旧址,还有两处特别的会议旧址。之所以说它们特别,是因为这两处会议旧址原本都是食堂。
  1948年8月,国民党政权已风雨飘摇,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朝着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   1948年9月8日—13日,在中央大院最西部的中央机关食堂里,我党召开了自撤离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以“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为中心议题,检查了过去的工作,制定了全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今后的发展任务,同时讨论了建立人民政权、成立临时中央人民政府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等问题。在政治方面,会议明确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在报告中强调,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所以各级政府和各政权机关都要在前面加上“人民”二字。
  除了吃饭用的大圆桌、长条桌和小方凳等用具外,当时的会场并无任何布置。
  在“九月会议”的指导下,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进展迅速,全国胜利已成定局,制定建立新中国的各项方针、政策迫在眉睫。
  1949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会议上提出:“北平解放后,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此后,中共中央为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进行了积极的准备。
▲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场

  经过细致周密的安排,1949年3月5日—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是中共中央在农村召开的最后一次全会,被誉为“铲地基”并筹划“起房子”的一次全会。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在大院西侧,原是中央机关的大伙房,屋顶上有两个天窗,开会时稍加布置即成会场。
  走进会场,只见这个面积不过几十平方米的土坯房里,陈设很简单,连扩音设备也没有。北墙的绛紫色幕布上挂着两面党旗,每面均绣着“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党旗上方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东西两侧墙壁上,各悬挂四面党旗。主席台是一张旧长桌,上面一条花毛毯上铺放着一张虎皮,桌上摆放着一个笔架、两支蘸水笔。主席台两旁各有一张铺着白布的记录桌。主席桌前边的双人沙发是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准备的。后边有茶几,从四处拼凑借来的简易长条靠背椅、木椅,高低不一。南墙上挂着一幅全国敌我形势图。
  72年前,正是在这间简陋的土坯房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亲手绘制了一个让人憧憬的大国蓝图。
  这次会议也给全体中国共产党员立了规矩。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六条没有写进决议的重要规定: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如今,这几条规定已经成为共产党人日常行为的规矩。党的十八大以后,根据新形势、新问题,中共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与西柏坡时期的“六条规定”一脉相承。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謙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陈列展览馆内

  著名的“两个务必”和“赶考对话”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精髓。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铸就的一座精神丰碑,是全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西柏坡陈列展览馆


  西柏坡陈列展览馆位于中共中央旧址东南约200米,始建于1975年,2003年进行了改建,依山就势,建有上、中、下三套四合院,红瓦合顶,绿树掩映,面积6100平方米,展线长1100米。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为基本陈列,围绕主题,以时间为主线、突出重大事件,设立了12个展室,每个展室均通过大量展品系统、形象地反映了中共中央及其领导人在西柏坡期间的革命实践活动。
  进入馆内,迎面就是一组大型铜雕,它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若隐若现的太行群山为背景,人物形象高大逼真,精神饱满,神采奕奕,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中央委员会领导集体坚定团结,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从西柏坡走向新中国的深刻寓意,与群雕下面镌刻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展览主题相呼应。铜雕两侧分别雕有上海“一大”会址、井冈山、遵义、延安这四个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
  展厅里,一页页泛黄的文件、书稿,一件件带着历史余温的革命文物,向人们讲述着70多年前那段不平凡的往事。伴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声,70多年前的历史卷轴徐徐展开。
  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电报廊。电报廊全长56米,是目前全国最长、面积最大的电报廊。
  缓缓移步,长廊音响传出“滴滴答答”的发报声。“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和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24场战役,人民解放军以横扫千军之势,创造了平均一天歼灭国民党近一个师的战争奇迹。在此期间,从西柏坡发往前线的电报有300多封,这里陈列了其中的37封,均为阴刻的毛泽东手迹的电报原文。
▲ 电报廊

  馆内第六展厅的“三大战役”半景画馆场面宏伟壮观,半景画纵深12米,高10米,全长50米,它把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场景自然衔接,浑然一体,并通过声、光、电结合的效果,生动再现了我军在大决战中势如破竹的壮观景象。
  兵民是胜利之本厅展示了亿万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支援解放战争的场面,展示有当时老百姓所用的独轮车,充分表现了解放战争是人民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軍事思想。
  “两个务必”浮雕墙长24.4米,高3.8米。正面下方是象征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文化底蕴的黄河壶口瀑布,正面上方镌刻毛泽东手迹:“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底部石雕与浮雕自然衔接,浑然一体。
  此外,还有召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厅、描绘蓝图厅、难忘岁月厅、继往开来厅等。

见证第一套人民币诞生


  西柏坡时期,由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解放区面积不断扩大,急需发行统一的钞票,以便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1947年3—5月,华北财经会议在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在地邯郸冶陶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讨论研究如何解决好战争所需要的财力供给问题,其中,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筹备发行人民币被提上重要日程。1947年下半年,华北财经办事处在河北平山县夹峪村正式设立。1948年11月18日,华北人民政府政务会议研究决定:“发行统一货币,现已刻不容缓,立即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任命南汉宸署理中国人民银行总经理。”
  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宣告成立,并首次发行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中国将要诞生。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所取得的胜利成果。正如毛泽东在看到首批人民币票样时所说的:“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和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台印刷第一套人民币的圆盘印码机见证了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这台制造于1899年的机械,高120厘米,宽103厘米,基本材质为铁。1908年,北京印钞厂建厂时,它随同印制钞票的胶印机、凹印机等成套印钞设备从美国引进,用来印制钞票上的号码。后来,随着印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这台印码机逐步改为钞票印制过程中补码使用,一直到2001年才“光荣退役”。

向北平进发


  1949年3月2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闭幕10天后,毛泽东等率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告别西柏坡,乘车前往北平(今北京)。
  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新的征程。
其他文献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各个领域都有了一定的完善和提升,但我国村庄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了推动乡村更好的发展,就要编制更加科学的规
设备的温升试验是在电气安全检测过程中的衡量设备部件安全性和使用年限的一个必须要考察的项目.由于变压器在工作的过程中,长期处于高温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包裹变压器的绝缘
数字城市建设是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策略.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基础测绘服务于城乡规划管理和城市防灾应急系统的建设,是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的基
经济的发展需要实体经济的带动,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就是提高产出,提升产品的质量,这时,生产设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怎样保证设备平稳安全的运行,对于设备的预知性维修管理就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飞速发展,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也越来越快.随着现在社会科技的发展,我很多行业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在我国的生产工业中,压力容器的应用非
水工环勘察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性的工作,在提供岩土参数时一定要科学准确,在工作的过程中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勘察,始终把质量放在首要的位置,及时发现分析勘察中存在的各种问
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后,经过一段时间,根据专业课程的实践,本文总结了如何在高尔夫专业课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向高尔夫专业课堂提出了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原则,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大数据”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飞速发展,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也越来越快.随着现在社会科技的发展,我国很多行业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优良的园林景观已经成了人们缓解城市生活压力最佳的场所.所以,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作为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