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对策研究

来源 :农村经济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00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意义,总结了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取得的成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对策.
其他文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完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各种条件成熟.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一批典型村,有多种发展模式,为村集体提供经济发展的路径,同类型的村可以根据典型案例模式进行复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发展中还存在较多的难点和困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完善基层农经队伍,大力宣传,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
考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境况,是新时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治理以及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要求的应有之意.调研发现,自2019年9月试点工作以来,H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实践阵地需要进一步整合和提升、活动内容不够新颖,针对性有提升空间以及工作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为此,H区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应从三方面发力: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夯实实践阵地;立足乡村振兴发展,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文明实践活动内容;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构建和健全管护体制机制,是全面提升农村公共设施管护水平的关键.由于农村公共设施种类繁多、布局分散和功能差异明显等特性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公共设施管护机制的创新和管护体系的构建.因此,以政府主导和科技驱动,排除和消解公共设施管护机制的障碍,是构建农村公共设施管护机制的必由之路.
少数民族地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于发达地区发展滞后,导致区域性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性问题突出,人才培养工作存在制度障碍.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剖析林业技术人才现状及培养机制建成工作,以新时代人才兴林、乡村人才振兴和创新发展理论为指导,针对少数民族区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任用良性运行机制进行了思考.
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民大学生作为重要的农业人才资源现阶段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较差、技术水平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农民大学生实用技术培训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应从农业专业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制度体系、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优化,构建健全科学的农民大学生实用技术培训模式体系.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着对培训主体的研究不对应现实需求、培训方式老旧单一、培训内容不对应培训主体需求等问题,需从落实重点培养对象的研究、利用线上资源建立培训及管理新模式、建立分级分类培训、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及岗位职责等方面着手,为广东“一带一路”打通发展之路.
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业务的重要阵地.作为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亟待进一步发展,目前存在科研成果管理欠缺、指标体系不平衡、激励机制缺位的问题.基于SaaS模式建立信息化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同步管理科研项目进程,全面汇总科研成果产出,定量分析科研产出指标.通过对不同类型科研产出的分类评估,得出实际的产出指标数据,以此为据构建科研院所的绩效评价信息化框架,对各个指标体系细化评分,完善科研成果绩效评价体系,对科研管理与科技产出给予及时并且准确的鉴定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执政代表,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工作战略部署,必须由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负责领导实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探析乡村振兴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逻辑关系,根据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党员队伍后续发展不强、党员干部内生动力不足以及党组织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引进人才和培训党员,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激励机制,振奋精神动力;加强落实党内外监督,确保工作开展的方法,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的社会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其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具有提供人才保障、智库服务、科技支撑、文化引领等独特优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挥优势,从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队伍建设,完善专业设置,搭建平台载体,健全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助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课程融合是目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经研究并在河南科技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实践,对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对《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融合建设中的教材与教学素材进行了设计与总结,增添了小麦蚜虫化学防治等实用性强的教学案例,实验教学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所占的比例,采用了“五结合”的教学设计和“4321”课程考核体系,在植物保护专业主干专业课程间融合,以一种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为主线,使4门主干课程内容贯通,形成体系.经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