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法治资源优化德育课程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370724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高线,法治是底线。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进行内化,推促其转化为言行,为其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觀的形成奠定基础,而首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身边案例,帮助学生进行研判,在辨析思考中提升其公民素养。
  一、挖掘整合教材,系统构建法律知识
  教材是国家意志与课标精神的重要体现与载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对于相关法律知识认识比较模糊。而教材却能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系统再现法律知识,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主动整合教材中相关法律内容,理顺逻辑关系,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奠定法治基础。
  在学习《美丽的鹿角》时,教师可以先讲授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给学生看一些用鹿角制成的装饰品的图片,再呈现一些偷猎者偷猎鹿的视频或图片,让他们目睹偷猎者的暴行。这既让学生懂得“好看的事物不一定有用”,还让学生知道了偷猎行为是违法的,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小学教材不同于法律专业教材,它的目的是普及法律知识。只要认真研读教材,就会发现,虽然法律知识大量呈现,但其知识点却大多分散在教材不同单元、不同课文之中。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整册教材,乃至小学全部教材,从中提取法治资源并结合学生身边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法律知识体系。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跳出教材,立足社会实际,提取社会案例;采用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情节,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主动调整教学结构,帮助他们完善法律知识体系。只有一方面整合教材、整合法律体系,另一方面挖掘社会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才能为学生法律知识体系的建立创造条件。
  二、利用现代媒介,推促课堂生动再现
  相对而言,法律知识较为枯燥,法治课程更是单调。面对生性活泼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直观、形象的案例形象,及其生动形象的动画解说,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实效。需要注意的是,对多媒体的运用,应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课堂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
  以《美丽的冬天》教学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为学生直观地展现了我们在冬天打雪仗、堆雪人的画面,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体验中,自主地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对冬天的畅想。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呈现相关视频或新闻报道,以便通过最新鲜的、最有影响力的案例,在冲击学生视线、激发他们思考的同时,也让其课堂更加生动。社会案例虽多,但如果选择不好,就极有可能给学生以反面引导。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教材,对社会上各种案例进行有效筛选。涉及公共规则内容的,教师可以结合《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筛选相关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遵守规则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社会案例,如相关视频、报道等,内容较为丰富,涉及的价值观特别多元,尤其是跟帖与评论,更是价值多元。如果教师不加甄别,极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引导。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目标整合教材内容,对其社会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并且进行优化,以便再现生动案例,构建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及时深入思考。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推促精彩生成。
  三、推促学生互动,帮助学生主动内化
  传统教学中,即便有师生互动,那也是一对一单向互动,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状态。虽能按照教师节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但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理解层次上,未能真正实现内化。要让法治理论转为学生言行,成为他们良好的言行习惯杠杆,还需要积极构建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
  比如,在学习《我们的学校》之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使其对自己的学校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有的说学校有几个操场、几个班级等;有的说自己最喜欢的校园角落是哪里,最喜欢的教师是谁,在学校最开心的时刻是什么。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生活体验并不是空白。通过手机、电视乃至各种自媒体,他们或多或少可以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类与法律法规有关的问题或者现象。对此,他们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虽然幼稚,或者片面,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和理解。具体教学中,教师如果脱离学生实际,未能及时对他们的幼稚想法进行引导与点拨,极有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基于学生实际,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搭建平台、创设情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通过辩论、思考、质疑等方式,在实现法治课程重新建构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们进行内化。
  四、融入社会资源,丰富教学实践体验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来说,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而且要推促他们进行知识内化,从小就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合格守法的现代公民。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内化,还需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还需教师结合实际,引入社会资源,开设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学校可以邀请消防人员来学校进行一些安全知识、消防知识的讲座,进行消防演习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经常做的一些事情是可能引起火灾的,让他们知道火灾的危害。要让小学生知道,法律是社会不断进步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从垃圾分类到参加社会活动,都需要运用到相关法律法规。而这也成为当前法治教学中源源不断的素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模拟社会调解、模拟法庭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相关现象进行分析辩论,尝试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教育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需以“善用法律”为主题,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以提高法律教育效果。
  针对“法不可违”这一主题,教师可以事先搜集相关各类违法犯罪案例,并且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一方做被告,一方做原告,还有双方律师,等等。接着让他们各自双方整理素材,搜集相关法律条文,鼓励他们进行辩论。最后,教师进行“宣判”。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能有效提升法律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从社会案例中挖掘法治教育资源。
  总而言之,针对小学法治教育,教师既要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还要主动挖掘学生身边的社会资源,以便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扎实法律知识基础,探究法治与社会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全方位、多层次、多元整合挖掘资源,为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为他们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做好铺垫。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其他文献
“桥梁式”写作是指从小学低段“写话”到中段“习作”为期三年写作教学的有梯度的整体性设计,是对习作教学进行序列化、活动化的整体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三个阶段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低段和中段的教学中,就要为学生打好基础,布好“桥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高段进行高效化作文训练
期刊
数学是一门非常考验学生基础的学习科目,学生在小学学习时就需要注重夯实数学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利用学生学习的可塑性,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打牢学习基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而优质的教学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预设应当以什么作为关键依托呢?其中一项关键就在于教师对教学起点的精准把握。很多教师在判定学生学习起点时,或者关注应然起点,或者会忽视突然起点。不管
期刊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按照一种递进关系进行编排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能够纵观整个单元,对其进行解读、分解、细化,以便让学生能从整体上体验教材所营造的语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单元模块入手,通过文本重组、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继而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推促转化运用。  一、细化单元教学目标,有序推进课堂教学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容量较大,学
期刊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应当特别关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激发,不仅要丰富其音乐体验,也要能够以此为基础推动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小学生特别喜爱游戏,如果能够以游戏的方式组织音乐教学,必定能够顺利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显著扩大其参与度,使学生立足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多元的游戏形式,丰富音乐课堂,更好地促进学
期刊
新课改要求教师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在评价的技术和方法上要力求丰富科学,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多元化和多样化。因此,融入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及时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不断优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语文实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必须要依托多元灵动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细致的、精确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促进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重点强调了学生的生本地位,其目的是表明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新与文化传承等关键要素。本文结合实际,浅析通过古诗词教学,助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策略。  一、借助诗词推敲,实现语言建构  1.描绘诗词之“画”。古诗词大多较为含蓄,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但无论怎样,大多数诗词中都含有“景画”。在具
期刊
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符合《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小学阶段设置美术欣赏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激发小学生对美术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的方式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态度,发展其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当前,随着美术欣赏教学的逐步铺开,不仅为美术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也能够更充分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基于学生认知,选择美术作品  美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必须要着重关注学生的语用能力。小学生需要具备应用语言文字的基础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把握好语用点的选择以及教与学两个内容,才可以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何为“语用”?语文课堂中具体推进“语用”教学的方法是什么?在“语用”训练中把握重点,从根本上改善“语用”教学效率的方法是什么?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可巧妙地设计“语用”训练点,使学生在感知语言的过程中具
期刊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统编教材中注意到这一点,编排了大量古诗词,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本文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浅析经典古诗词诵读策略。  一、借助品析鉴赏,提升学生审美  诵读,是学生走进古诗词乃至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通过诵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嘴等感官的活跃程度,逐步形成个体的品析鉴赏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因此,古诗词欣赏和品味应该
期刊
散文之“散”,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通过引导品析散文感情基调,实现与教材、作者乃至教学的对话,在加深文本主题理解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本文结合实际,基于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散文单元教学浅析其策略。  一、与教材对话,感知散文含蓄美  散文语言含蓄内敛,一般情况下,作者不直接表达,而是需要读者透过语言文本进行深入品析。对于作者而言,情感表达越含蓄越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