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记录着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诗经》中描写玉的诗约30余篇。《诗经》中的玉或用作装饰品,或用作信物、祭祀品,或成为权力象征,被人们赋予深刻的内涵,始终焕发着不朽的光彩,对先民生活精神面貌和审美认识具有深刻影响。因此,玉在诗经时代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玉;诗经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1-001-02
一、用作佩饰
《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由于玉的自身美质特征,它被选为最佳配饰。《诗经》中有不少描写玉配饰的诗歌,使得玉饰成为人们的审美焦点和美的象征。例如《邮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笄作为簪子垂以玉,走路时来回摇动,增强身体上方动感,有飘逸如飞之妙,因而又被称为步摇。此称谓是对玉佩饰品莹美的肯定,也是对先民审美性、艺术性的称赞。《孔疏》:“《释训》:‘委委佗佗,美也。’李巡曰:‘宽容之美也。’孙炎曰:‘委委,行之类;佗佗,长之美。’郭璞曰:‘皆佳丽美艳之貌’。’”这句诗用玉簪动态美衬托宣姜身体修长之美和“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端庄之容,在静动中将人的体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玉除作为秀发的装饰以外,还被佩在身上,显示肢体动态美。例如《卫风·竹竿》:“淇水其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儸。”将女子体态轻盈之优美展现得惟妙惟肖,仅以玉佩束身的局部素描就勾勒出一副美人图。不仅如此,先民们还用玉的一些特性比喻服饰绚丽鲜艳。例如《王风·大车》:“大车哼哼,毳农如蹣。”仅一个蹣字就使我们感悟到服饰的光亮艳丽,给人一种视觉享受,由此可见,诗经时代的玉在人们心目中已有呈现自身美并将其神性化,附加以爱护、祈求吉祥寓意。也折射出先民对自身的关注,对生命、存在意识的关注,对幸福的祈求和对美的提升。《诗经》中除了描写以玉佩作为装饰品添加美外,还将自身容貌比作玉,对主体身体进行美的审视,发现自我,肯定自己,在肯定中美化自己。
二、以玉比德
玉不仅被先民当作美的化身的至宝佩戴,而且以玉比容,被赋予道德涵义。《礼记·聘义》云:“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洋,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似长,其终诼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若不贵者,道也。”孔子把玉德归类为十一项,可见玉具有君子气节、崇高理想和高尚人格等人文精神。
《诗经》中以玉比德的篇章屡见不鲜。例如《诗·野有死腐》:“野有死庸,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檄,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范处义曰:“女子之德纯自如玉,不可犯以非礼,‘白茅纯束’,亦以比德,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同义。”方雨润则认为,此诗为高人逸士抱璞怀贞不肯出世之诗,虽显牵强,但他也用洁白无瑕比喻道德情操的坚贞和人格的高尚。他说:“有女如玉,质本无瑕也,而谁能玷之?尔吉士纵欲诱我,我其能禁尔以无诱哉。”范、方二人虽解释不一,但都认为玉是德的象征,是高尚情操、高尚品质的体现。笔者遵从一些学者认为,此诗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恋情。诗中的男子为了获得爱情,以洁白茅草包礼物送姑娘。他认为姑娘如玉般美丽,因而“有女如玉”脱口而出。也正因为“有女如玉”,诗的主旨具有多种阐发的可能,更体现了玉作为一种话语蕴含了德的象征意义。
《诗经》以玉比德还体现在对君子气节、隐逸贤士、珍贵人才的明喻或暗喻。例如《诗·小雅·鹤鸣》以隐喻手法抒写对隐逸贤才招纳。《诗经》以玉比德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的性格品质的向往和热爱。因而玉就代表贤,玉就象征德,赋予玉一种高度抽象的贞德,因而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玉与贤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心理趋向。例如《诗叫、雅,白驹》歌颂一位其洁如玉的贤人隐遁,表现了诗人对贤人的尊崇。《诗经》以玉比德,突显了先民对德行的重视,上自帝王下到君子贤人,品性、德行高尚如玉是他们的定位和修身目标。
《诗经》中除了正喻和暗喻如玉般德音的诗,还有从佩玉的和谐玉声进而联想到佩玉主人的高尚德音。总之,玉在《诗经》中象征着德行,是美好、高尚的标志,是人间美德的化身,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言:“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诗经》中以玉比德的传统为后人所继承。
三、祭祀
诗经时代的人们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所以很重视祭祀,甚至认为祭祀的得当与否可以决定一个国家是否会面临灾难等。玉作为灵瑞之物、道德之尊,自然是祭祀的必需品。清人王先谦认为:“天子每将兴师,必先郊祭以告天,乃敢征伐,行子之道也。”在这种祭祀活动中,玉是不可或缺的礼器。《诗·大雅·械朴》云:“艽艽械朴,薪之醚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淠彼泾舟,燕徒楫之。周王之迈,六师及之。”该诗描写了文王祭天神领兵作战的情形。玉器成为诗中祭祀时的特写,通过玉璋显示君臣对祭祀的虔诚,玉在祭祀中具有绝对的力量和权威性,是人神共同信任、依赖和沟通之物。
《诗·板》云:“天之牖民,如壎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牖民孔易。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此诗虽非祭祀之诗,只写用玉做成圭璋比喻对人民正确领导,但从侧面反映了老天福祉降临,老天引导百姓则是祥玉一片,体现了神灵、玉与人民的微妙关系。诗中的比喻折射出先民对上天的崇拜,对玉这种美好物质的敬慕。玉在诗经时代逐渐脱离了带有巫术性的原始崇拜,尽管先民认为它是沟通天地人的法宝,但是已经有了理性认识,玉作为礼仪中的一个必备因素,成为祭祀中必不可少的祭品,彰显祭祀的神圣、庄严。例如《诗·江汉》和《诗·丰年》中都写了祭品,祭品中都有玉器。《江汉》中君王专赐圭瓒为神灵滔酒祭祀,凸显出玉的神圣化和权威化。
古代将玉视为神异之物,《诗经》描写从君王到平民祭祀时都以玉作为祭品,表现出他们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对幸福生活的祈祷。
玉在《诗经》还具有其他色彩。玉在古代视若珍宝,凝聚了人类各种品性,尤被贵族统治阶级青睐,因而玉也具有政治色彩,是身份、等级等的象征物。除此之外,玉还代表美好事物和人,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人们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一亩方田。普列汉诺夫说:“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诗经》中用玉这一具体的意象来传情达意,将玉作为信物赠予亲近之人,显示情感,从而使情感更加神圣、庄严。
结语
无论作为美善象征的佩饰,还是“以玉比容”的自身审美,都反映了先民对自我的关注和思考。在玉中寻找德行、礼仪,赋予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文化精神,使其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圣之物。玉在《诗经》中象征高尚人格、君子气节等优秀品德,成为一种美好德行的寄托,并以此来淨化人的灵魂。作为德操的化身,自然成为爱情信物和亲情纪念品,表现出人类至善至美的情感,使玉更具有浓郁的入情味。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同,1986
[3]杨天宇,周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杨天宇,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责任编校:刘军平)
关键词:玉;诗经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1-001-02
一、用作佩饰
《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由于玉的自身美质特征,它被选为最佳配饰。《诗经》中有不少描写玉配饰的诗歌,使得玉饰成为人们的审美焦点和美的象征。例如《邮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笄作为簪子垂以玉,走路时来回摇动,增强身体上方动感,有飘逸如飞之妙,因而又被称为步摇。此称谓是对玉佩饰品莹美的肯定,也是对先民审美性、艺术性的称赞。《孔疏》:“《释训》:‘委委佗佗,美也。’李巡曰:‘宽容之美也。’孙炎曰:‘委委,行之类;佗佗,长之美。’郭璞曰:‘皆佳丽美艳之貌’。’”这句诗用玉簪动态美衬托宣姜身体修长之美和“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端庄之容,在静动中将人的体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玉除作为秀发的装饰以外,还被佩在身上,显示肢体动态美。例如《卫风·竹竿》:“淇水其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儸。”将女子体态轻盈之优美展现得惟妙惟肖,仅以玉佩束身的局部素描就勾勒出一副美人图。不仅如此,先民们还用玉的一些特性比喻服饰绚丽鲜艳。例如《王风·大车》:“大车哼哼,毳农如蹣。”仅一个蹣字就使我们感悟到服饰的光亮艳丽,给人一种视觉享受,由此可见,诗经时代的玉在人们心目中已有呈现自身美并将其神性化,附加以爱护、祈求吉祥寓意。也折射出先民对自身的关注,对生命、存在意识的关注,对幸福的祈求和对美的提升。《诗经》中除了描写以玉佩作为装饰品添加美外,还将自身容貌比作玉,对主体身体进行美的审视,发现自我,肯定自己,在肯定中美化自己。
二、以玉比德
玉不仅被先民当作美的化身的至宝佩戴,而且以玉比容,被赋予道德涵义。《礼记·聘义》云:“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洋,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似长,其终诼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若不贵者,道也。”孔子把玉德归类为十一项,可见玉具有君子气节、崇高理想和高尚人格等人文精神。
《诗经》中以玉比德的篇章屡见不鲜。例如《诗·野有死腐》:“野有死庸,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檄,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范处义曰:“女子之德纯自如玉,不可犯以非礼,‘白茅纯束’,亦以比德,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同义。”方雨润则认为,此诗为高人逸士抱璞怀贞不肯出世之诗,虽显牵强,但他也用洁白无瑕比喻道德情操的坚贞和人格的高尚。他说:“有女如玉,质本无瑕也,而谁能玷之?尔吉士纵欲诱我,我其能禁尔以无诱哉。”范、方二人虽解释不一,但都认为玉是德的象征,是高尚情操、高尚品质的体现。笔者遵从一些学者认为,此诗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恋情。诗中的男子为了获得爱情,以洁白茅草包礼物送姑娘。他认为姑娘如玉般美丽,因而“有女如玉”脱口而出。也正因为“有女如玉”,诗的主旨具有多种阐发的可能,更体现了玉作为一种话语蕴含了德的象征意义。
《诗经》以玉比德还体现在对君子气节、隐逸贤士、珍贵人才的明喻或暗喻。例如《诗·小雅·鹤鸣》以隐喻手法抒写对隐逸贤才招纳。《诗经》以玉比德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的性格品质的向往和热爱。因而玉就代表贤,玉就象征德,赋予玉一种高度抽象的贞德,因而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玉与贤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心理趋向。例如《诗叫、雅,白驹》歌颂一位其洁如玉的贤人隐遁,表现了诗人对贤人的尊崇。《诗经》以玉比德,突显了先民对德行的重视,上自帝王下到君子贤人,品性、德行高尚如玉是他们的定位和修身目标。
《诗经》中除了正喻和暗喻如玉般德音的诗,还有从佩玉的和谐玉声进而联想到佩玉主人的高尚德音。总之,玉在《诗经》中象征着德行,是美好、高尚的标志,是人间美德的化身,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言:“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诗经》中以玉比德的传统为后人所继承。
三、祭祀
诗经时代的人们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所以很重视祭祀,甚至认为祭祀的得当与否可以决定一个国家是否会面临灾难等。玉作为灵瑞之物、道德之尊,自然是祭祀的必需品。清人王先谦认为:“天子每将兴师,必先郊祭以告天,乃敢征伐,行子之道也。”在这种祭祀活动中,玉是不可或缺的礼器。《诗·大雅·械朴》云:“艽艽械朴,薪之醚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淠彼泾舟,燕徒楫之。周王之迈,六师及之。”该诗描写了文王祭天神领兵作战的情形。玉器成为诗中祭祀时的特写,通过玉璋显示君臣对祭祀的虔诚,玉在祭祀中具有绝对的力量和权威性,是人神共同信任、依赖和沟通之物。
《诗·板》云:“天之牖民,如壎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牖民孔易。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此诗虽非祭祀之诗,只写用玉做成圭璋比喻对人民正确领导,但从侧面反映了老天福祉降临,老天引导百姓则是祥玉一片,体现了神灵、玉与人民的微妙关系。诗中的比喻折射出先民对上天的崇拜,对玉这种美好物质的敬慕。玉在诗经时代逐渐脱离了带有巫术性的原始崇拜,尽管先民认为它是沟通天地人的法宝,但是已经有了理性认识,玉作为礼仪中的一个必备因素,成为祭祀中必不可少的祭品,彰显祭祀的神圣、庄严。例如《诗·江汉》和《诗·丰年》中都写了祭品,祭品中都有玉器。《江汉》中君王专赐圭瓒为神灵滔酒祭祀,凸显出玉的神圣化和权威化。
古代将玉视为神异之物,《诗经》描写从君王到平民祭祀时都以玉作为祭品,表现出他们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对幸福生活的祈祷。
玉在《诗经》还具有其他色彩。玉在古代视若珍宝,凝聚了人类各种品性,尤被贵族统治阶级青睐,因而玉也具有政治色彩,是身份、等级等的象征物。除此之外,玉还代表美好事物和人,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人们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一亩方田。普列汉诺夫说:“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诗经》中用玉这一具体的意象来传情达意,将玉作为信物赠予亲近之人,显示情感,从而使情感更加神圣、庄严。
结语
无论作为美善象征的佩饰,还是“以玉比容”的自身审美,都反映了先民对自我的关注和思考。在玉中寻找德行、礼仪,赋予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文化精神,使其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圣之物。玉在《诗经》中象征高尚人格、君子气节等优秀品德,成为一种美好德行的寄托,并以此来淨化人的灵魂。作为德操的化身,自然成为爱情信物和亲情纪念品,表现出人类至善至美的情感,使玉更具有浓郁的入情味。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同,1986
[3]杨天宇,周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杨天宇,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责任编校:刘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