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沙漠,心在天堂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jie_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1976年5月出版的一部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品。本书讲述了三毛与丈夫荷西在昼夜温差巨大、物资匮乏、文明落后的撒哈拉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艰难却又有趣的生活故事。在书中,撒哈拉沙漠除了“大漠孤烟直”的雄奇瑰丽,更多的是生活的贫乏和无奈:被我们看作平常的淡水、蔬菜、水果,在这里都是稀缺物品;生活在这里的撒哈拉威人贫穷、肮脏、迷信、愚昧、落后并且野蛮。三毛这个看似平凡、柔弱无依的女子,在这里却如鱼得水,既收获了幸福美满的爱情、温暖如春的友情,又活出了生命的精彩!她把荒凉贫瘠的撒哈拉沙漠变成了心中的天堂。
  本书不仅有三毛与荷西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有三毛与哑奴之间跨越阶级人种的温暖友情,还有三毛与巴西里、沙伊达之間心灵相通的挚交情谊。在很多人的眼中,三毛是叛逆的、喜欢流浪的。然而,三毛并不是天生的叛逆者,是扭曲的童年让她缺乏安全感;三毛也不是真的喜欢流浪,寻找安定才是她流浪的真正目的!与荷西婚后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她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在撒哈拉沙漠定居的日子也是她人生中最安定的一段日子。
  在《结婚记》一章中,一个仓促的充满戏剧性的结婚仪式、一份惨白的骆驼头骨的结婚礼物,使三毛忘记了自己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时期,她在这异国他乡的撒哈拉沙漠开启了与荷西幸福美满婚姻的大门。三毛在给父母的信里写道:“荷西什么都没有,但我信任他……”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当三毛执意要前往心向往之的撒哈拉沙漠时,荷西不阻止、不拖累,只是在沙漠的磷矿公司找了工作,默默收拾行李比三毛先到了非洲,因为“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事情,但在荷西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正是由于这种理所当然,他们的沙漠生活才充满了浪漫与幸福。
  在《沙漠中的饭店》一章中,三毛克服沙漠物资贫乏的困难,利用父母邮寄来的物品做出了各种美味的中国菜。她告诉荷西,中国的粉丝叫作“雨”;卷寿司的海苔是“蓝色复写纸”;她用“小黄瓜炒冬菇”瞒天过海地接待了要求吃“冬笋炒香菇”的荷西的上司。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成了他们沙漠生活中的快乐源泉。
  在《白手成家》一章中,初到撒哈拉沙漠,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时,三毛不得不感慨:“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的美丽,而这儿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使自己适应下去啊!”他们用捡来的棺材板制作家具,用在垃圾场捡来的轮胎制作坐垫,古色古香的书架、色彩明艳的自制沙发、充满野性的骆驼头骨的摆件……靠着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通过两个人不屑的努力,他们在落后的撒哈拉威人居住区装饰出一座别致的充满生活情趣的最美“沙漠家庭”,引来了无数人的羡慕。
  在《哑奴》一章中,那个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黑人奴隶却是沙漠里唯一懂得回报三毛慷慨给予的人。这位哑奴有着惊人的智慧和对妻儿浓浓的爱意,然而他却无法摆脱悲惨命运的束缚。当他因卓越的手艺被主人卖去他乡而被迫与家人分离时,三毛也只能看着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夕阳里!如果说哑奴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无法放下的牵挂,那么《哭泣的骆驼》中的巴西里与沙伊达则应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认识的心灵相通的挚交好友。就如不能与哑奴的命运抗衡一样,面对撒哈拉威人内部因民族独立而导致的悲剧,三毛同样束手无策。撒哈拉威人的灵魂——游击队领袖巴西里逃不脱被族人杀害的命运,手无寸铁却始终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的美丽的沙伊达也未能幸免于难!三毛用悲怆的笔调为我们描述了奥菲鲁阿与沙伊达惨遭同族杀戮时骆驼的悲鸣声——撕心裂肺,在沙漠里回荡,好似撒哈拉倔强的呐喊!
  三毛说过:“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对这个一心汲远的倔强女子而言,荷西是她的今生与来世,是她所有的前因与后果,除了他,她不知道还能情归何处;除了他,她不知道还能心系何人。他们的爱情在撒哈拉沙漠留下了永久的烙印,他们把撒哈拉沙漠的日子活出了天堂的味道!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俗,相对于神圣的境界,它指人间或尘世;相对于高尚的境界,它指平凡或平庸;相对于高雅的境界,它指流俗或庸俗。但换一种思维,世俗还指接地气、有烟火气,算得上是一种别样的精彩或生活的妩媚。在世俗的维度里,也许神圣不过是一种虚幻,高尚的外衣下掩藏着虚伪,高雅可能意味着距离。  在生活的万花筒中,你如何看待“高雅”(“神圣”“高尚”)與“世俗”?请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
期刊
编者按  本期推荐的文学社团——南宁市东盟中学木棉诗社。成立不久的木棉诗社朝气勃发,师生积极参与其中,書评、影评、散文、诗歌等多形式创作分享,诗刊、广播、公众号等多渠道推送宣传,有效调动了学生阅读和创作的积极性,给传统的校园文学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南宁市东盟中学始建于2013年,学校坐落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南宁市东盟经济开发区园区内。校园绿树掩映、乌语花香,宁静宜学。学校虽然年轻,但不甘于平
期刊
朋友,如果你学校里的最高的树,树干挺拔,枝丫有力,却在一片常绿常新的植被中安安静静,三月发鲜花,四月发新叶,也许你也会对它报以好奇。  一但我们知道,那是一株木棉。  第一次知道木棉,是在《致橡树》里。舒婷以它作为坚贞而独立的女性象征,是能共同分担,也能终身相依的爱人。  后来我知道,木棉还有一个名字,叫“英雄树”。它不软弱,也不单薄,它枝干坚韧,英姿飒爽。风和阳光都借给了它力量,它撑起的花也绚烂
期刊
议论文要求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要求准确严密,有极强的逻辑力量。但它并不排斥形象化说理。加强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使抽象的说教变得生动;能让形象寓含事理,让干瘪的概念变得血肉丰满,让枯燥的议论变得娓娓动听。  从写作实践上看,议论文形象化说理的途径有多种。在此,我们结合议论文实例,就如何进行形象化说理,做一些具体说解。  论证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1.运用比喻修辞格,使
期刊
绵延几千年的鬼神文化是中国俗文化的根基,它间接反映了上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向我们展现了精彩纷呈的上古文化风貌。本期“穿越经典”,让我们一起探讨中国古代鬼神观念的起源、流变及由此而产生的鬼神文化。  起源:万物有灵与灵魂不死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尚处于矇昧阶段,人们在生产劳动与采集渔猎活动中,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产生了复杂的幻想。收获丰减是自然的恩泽与惩戒,同时,人们无法解释昼夜交替、风雨雷电等现象
期刊
我和诗词的缘分追根究底地回溯起来,大约可以往前数到我第一次在满地白霜里抬头望见一轮明月时,第一次在风雨中听见簌簌落花的时候。而我与诗社的相遇相识,是在不长不短的一年半以前。  诗词是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的,只是热爱程度的高低区别罢了。木棉诗社是一个人的一时兴起,一群人的志同道合。  我加入诗社可以说是误打误撞。第一次听说这个社团的时候,我同大部分人一样抱着“只可远观”的心态,毕竟诗社这一名号
期刊
這个冬天的夜晚,穿越星湖大道,从雪镇出发,我们一起游过来。  这时候纸房子不肯睡去,梦境躲在珊瑚礁的孔洞呼吸。小月亮扑倒了,小月亮扑倒了,光亮从她手心里纷纷潜逃。看灯火拐进黑暗的座头鲸腹壁,祖母卧房里古航海图册忽然闪光。去法老时代和尼罗河王朝,太阳陵墓所到之处古字谜锁在殉葬的宝窟。当储物窖掀破浪尖和低云,一个生锈的手势在沉船形象上被镌刻并拭亮警语。从工业岛流亡,当连动齿轮在那些蒸汽暗室中发出惊叫,
期刊
秦鹿弃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  《鸿门宴》这部电影显然对原著有所改编,但主体线索仍很明显。前一半主要为刘项两人的对手戏,一个是霸主,一个还不是小人。后半场基本上是张良和范增的棋局。他们都是局中人,各自算计。而戏外的人都不禁浸入其中,参与到他们紧张的对弈中,感受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那种氛围。  惊涛拍岸,千古一人。项羽,我一直很喜欢。可是作为鸿门宴的买单人,他
期刊
编者按:“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本期“悦读汇”邀请防城港北部湾高中的师生解读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作品,并重点推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文后编入了一篇《雨季不再来》的读后感,意在加深对三毛的理解,同时鼓励大家扩大阅读范围,从整本书阅读走向系列阅读。要么去旅行,要么去读书,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读《撒哈拉的故事》,让心灵随三毛去流浪!  
期刊
读三毛的作品,总让我想起一句话:“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第一次看三毛的书是《雨季不再来》,读之即有倾城之感,后来再读《撒哈拉的故事》,那种沉迷的感觉又席卷了我的,已房,我恨不能马上背上行囊跟着她流浪到撒哈拉。  三毛说,她看见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时,那种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的乡愁,就这样涌上了她的心头,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撒哈拉的故事》。有许多人与三毛一样有着“沙漠情愁”,也都有一赏“大漠孤烟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