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文明交融的“活化石”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n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述
  
  藏族生活在我国西部甘、青、川、滇等地,是一个强悍和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据《汉藏史籍》记载,公元1世纪前后至贡赞普时期,刀剑、铁甲制造业开始在西藏出现。当时有因打刀而出名的“眯缝眼九兄弟”,藏语称为“古司”,“古”就是“九”的意思,“司”即指“眯缝眼”,他们所造的刀剑因此也称为“古司”。当时芒康地方制铁铠甲的工艺曾兴盛一时,据说贡赞普穿的铠甲就是在该地制做的。《唐书•吐蕃传》中曾谈到西藏造的铠甲除了双眼部位以外,身体各部位都镶有铁片,纵然利箭快刀也很难穿透。
  公元7世纪初期,唐朝已经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混乱分裂的局面。此时在西藏高原,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松赞干布继承其父朗日伦赞的遗愿,以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力图实现西藏统一大业。公元 630年前后,松赞干布继承赞普王位,政治中心迁往拉萨,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政权——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在位时期,正是唐朝贞观年间。唐朝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引起吐蕃王室的极大兴趣,因此松赞干布十分重视与唐朝的往来,吸取唐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成果。他极力与唐朝修好,先后两次派遣大臣赴唐请婚。文成公主入藏时,唐王除陪嫁大量珍宝外,还以典籍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及大量工匠作为嫁妆,其中也包括冶炼师和刀剑工匠。这些工匠带来的先进技术,对吐蕃冷兵器制造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吐蕃王朝灭亡后,西藏长期处于分裂和内战的局面。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后,散居在各地的藏族部落和地方割据势力,先后与宋建立了朝贡、联盟及贸易关系。从宋代到清代,西藏与中原地区一直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藏族冷兵器是在盛唐的影响之下奠定其基本形制的。从藏族长矛来看,其造型大多脱胎于魏晋和唐,后期又受到宋和明的影响。由于藏族后来没有和中原地区发生大的战争冲突,也未受到强敌入侵,在兵器形制上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外来影响,基本保持了上古时期冷兵器的原始风韵。
  
  形制特点
  
  周玮先生所著《中国古兵器史稿》中谈到:“边疆各族长兵器大都为标枪式长枪,或名梭标。枪尖尖锐,与杆混为一体,杆无缨络,尾无(金属制矛尾)或有尖,则系西康以至青海一带廓落克‘番子’乘马之长枪也,至于西藏族之长枪或矛,则形制有异,其杆较短,长不及丈,上端缠以铜丝或藤条,刃形则体宽上锐如小剑或匕首形,缨络即辍于刃(枪头)之下端近处,盖与西南民族之长枪迥异也。”
  矛是藏族冷兵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藏族武士所佩带的全套装备中即包括藏刀、长矛、弓箭、盔甲和护心镜等。长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武器,矛头和矛鐏都是尖锐的杀伤性武器,不论是马战还是步战都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藏矛同样分成马战矛和步战矛。步战矛注重小范围的突刺和拼杀,外形短粗结实,部分地区的步战矛甚至没有矛鐏,其全长一般不超过1.8m,短的只有1.5m,不过也有较长的步战矛,那就是在攻城和阵前拒敌时使用的全长超过3m的超长矛;骑马作战中使用的长矛需要左突右刺,要求灵活轻便,因此马战矛外形纤细,一般全长在1.8m~2.5m之间。
  藏语中“矛”写作“”(发音为“龙”),其形制主要分为5大类:
  (1)双血槽矛
  双血槽矛矛头中间起脊线,矛头两面均有双道血槽,并在矛尖处会聚,血槽横截面呈“W”形。矛头一般长30cm~40cm,最宽处3cm~4cm。整个矛头均呈现出优美的弧线形,造型流畅,充满上古兵器的美感。作为其主要特征的4道血槽既减轻了矛身质量,又可以增强矛身强度,同时还加大了杀伤效果。
  矛头尾部一边有1个或者2个大型飞刃,长1cm~2cm,在实际战斗中可以产生强烈的附带杀伤效果,其形制和宋《武经总要》中描绘的宋枪相当接近。
  矛头和套筒之间的部分称为矛茎,一般长20cm左右。矛茎上加工有飞刺,制作方法是先将矛茎打成四棱状,再用工具在各棱角上以45°角上下削出倒刺,整个矛杆上共削出8个,一般上下2排飞刺之间相距1cm左右,飞刺之间有时候还会雕刻一些特殊花纹。矛杆上一般有一个突起的宝相节。从现存的出土实物来看,宝相节这种矛节形式在魏晋时期的中原地区就已经存在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西藏各地区矛节的做法和装饰都各不相同,很有地域特点,有的做成精美的绕绳外形,有的则是简单朴实的刻花球体,有些地区的矛节甚至做成鼓形。
  矛茎下是连接矛杆的套筒,内径2cm~3.5cm不等。所有藏矛的套筒都是先将矛茎尾部锻造成扇形铁片,然后卷成圆锥形,合缝部分用缩紧环固定,有些工艺较精致的用铜焊紧合缝。套筒尾部侧面开一孔,用来穿入销钉以固定矛杆。待矛杆和套筒充分结合后,把套筒上的铁环,即上文提到的缩紧环向下敲紧,起到再次加固作用。
  
  从吴王夫差矛等一些出土文物上可以看出藏双血槽矛与汉代青铜双血槽矛之间的“血缘”关系,类似的青铜矛在魏晋之前的中原地区较为流行。藏双血槽矛主要在拉萨地区、北部阿里地区和康藏地区使用,这三个地区的双血槽矛造型相似,只是矛杆的装饰有所不同。
  (2) 高脊宽血槽矛
  高脊宽血槽矛是藏矛中一种独特的形制,主要出现在德格以西和林芝地区,造型很有地区特点。此类矛头长度基本在45cm以上,长的超过50cm。矛头中间起高脊线,脊线到边刃的部分呈凹面形,矛身横截面为四边均向内凹进的菱形。矛头最宽处在靠近矛茎的地方,然后直接收缩到矛尖,基本上没有弧线过渡。矛头尖锐,造型凶悍,其刺杀后造成的伤口难以愈合。
  高脊宽血槽矛在矛头和矛茎连接处有时会有小型飞刃以及简单的以卷草纹为主的雕饰。其矛茎长度一般不长,其上有宝相节装饰。套筒内径约3cm。
  高脊宽血槽矛与双血槽矛一样,在形制上与汉青铜矛比较接近,比其他类型的矛更加接近上古时期冷兵器的原型。
  (3) 梭标矛
  梭标矛形制和宋、明早期的矛比较接近,特点是矛体修长,姿态优美。其矛头长短不一,长者超过70cm,有的甚至超过1m,短者只有45cm左右。矛身中间起脊线,矛身截面呈菱形,矛身底部宽3cm~4cm,到矛尖处逐渐收窄。
  矛头下半部一般都有手工雕花,主要集中在矛头和矛茎的结合部,主要采取阴刻云纹和卷草纹,矛茎一般阴刻波浪纹。
  矛茎上有的带有宝相节,有的则没有,其装饰风格大体上与双血槽矛接近,带有唐矛的遗风。
  (4) 竹节鸭嘴矛
  竹节鸭嘴矛是藏矛中的另类,数量极其稀少。从现存的实物来看,其矛头长约43cm,矛身中间起脊,矛头宽2.4cm,厚1.5cm,最宽处2.6cm,中间收腰宽 2cm,矛尖“鸭嘴”处较中腰略宽,整个矛头线条流畅大气,风格脱离藏区传统式样,造型和明《武备志》中提及的鸭嘴矛极为神似,明显受到明竹节矛的影响。
  矛茎做成竹节形状,一般分成3节,各竹节之间都雕刻环形纹饰。矛茎上没有传统藏矛上宝相节等装饰。
  竹节鸭嘴矛的套筒部分按照藏矛传统习惯制作,有销钉孔和缩紧环。其整体形态充分体现了汉文化对藏族的影响,进一步印证了汉藏冷兵器之间的交流。
  (5) 锥体矛
  锥体矛同样是藏矛中罕见的种类。其矛刃长约30cm,最宽处约2cm,横截面呈菱形,矛身四个侧面上都阴刻卷草纹,与矛茎结合处有简单的飞刺。矛头整体呈细锥形,矛头尖锐,形态纤细而不失英武。
  
  锥体矛的矛茎上有宝相节,但是宝相节的做法与其他矛不同,是先将其打制成“铁骨朵”状,再将四面都加工出半球形内凹,从而使得四个棱角都形成月牙状的突起,工艺非常精巧细致。
  锥体矛的形态和清绿营“线枪”(又名“破甲锥”)非常相似,这种锥形的矛尖可以有效对付各种类型的盔甲,特别是在用钢丝编成的连环锁子甲出现以后,宽刃矛的杀伤力明显下降,但是锥型矛尖锐的矛尖仍可从甲环之间的缝隙插入,杀伤身着锁子甲的敌人。
  
  矛杆
  
  藏族长矛的矛杆一般选用弹性较好的木材制作。选材后先经初步脱水,再用刀修整光滑,然后用酥油反复擦拭,以密闭矛杆内的水分,保证其弹性。矛杆长度不一,从1.5m~2m不等,有的甚至更长。矛杆头部削尖后包裹一些麻布或者皮革,然后塞入套筒,待结合紧密后,再用钉子从销钉孔横向钉入以固定矛头,最后将缩紧环向下敲紧以进一步固定矛头和矛杆。从套筒的销钉孔处开始用铁丝缠绕矛杆,其疏密因矛而异,有的缠得很紧密,几乎看不到里面的木制矛杆,有的则缠得比较稀疏,每两圈之间相隔2cm~3cm。矛杆上缠绕铁丝的目的是保证矛杆的强度,防止格斗时矛杆前端被敌人用刀剑等武器削断。后期的竹节鸭嘴矛有时会把套筒加长,其长度甚至会超过整个矛头,这样就不用缠绕铁丝以保护矛杆。当然这样会使矛的质量大为增加,不利于使用。相比之下,铁丝缠绕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强度和质量的矛盾,这种做法和宋枪以及欧洲中世纪的长矛几乎完全一致。不过,从笔者所见来看,还未曾发现周玮先生所提及的矛杆上端缠以铜丝或藤条的藏矛实物,现存实物一般都是缠绕铁丝,偶尔也有藏矛在套筒后的矛杆上包覆一层长约1尺的薄铜皮。
  矛头和矛杆的结合部分多半还会有一个铁环,用来拴红色或黑色的枪缨,同时也可以穿绳子,平时可以把矛挂在墙上。宋《武经总要》中记载的很多矛也有类似的穿挂绳用的环。有的藏矛矛杆上还套有一、两个铁环,当矛竖起的时候,铁环会顺着缠绕的铁丝一圈一圈滚落,并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些环是用来穿皮绳的,这样在骑马的时候可以把矛斜挎在背上,其作用相当于步枪的背带环。
  
  矛鐏
  
  藏矛的矛形状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套筒下面连着一个四棱形的铁尖,铁尖的长度一般在30cm以上,其全长有的甚至超过矛头。矛套筒内径和矛头的几乎相同,也有横向的销钉孔和缩紧环。矛以实用为主,一般没有雕花和宝相节等装饰。
  矛除了刺杀功能以外,还有拴马的用途。因为藏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生活和战争都离不开马,在广漠的藏区不是随处都有树木可以拴马,这时就可以利用矛把长矛直接插到地上,然后把马临时拴在矛上。
  
  锻造和淬火工艺
  
  《汉藏史籍》上篇“土蕃王之王统”一节中对其不同品种的藏族冷兵器上的纹路和特性有详细的描述:“……南喀布却的特征是有下行纹、细纹、粗纹三种纹路;扎拉噶却的特征是只有下行纹;贡查古却的特征是只有细纹;曲朗涅却的特征是只有粗纹;惜格觉却的特征是用纯阳铁打造而成;思托改却的特征是能够穿刺和打击而且锋利;沃擦桑却的特征是能够砍劈和打击而且有寒光;贡棵帕却的特征是间杂有黑铁;切尼冬却的特征是用纯阴铁打造而成……”这说明在很早的时候,藏族工匠就掌握了复杂的金属锻造工艺。从目前见到的实物看,藏族长矛的锻造十分精良,而且多采用复合锻造工艺,以保证矛体有足够的强度。矛刃部分采用夹钢工艺,有明显的锻造纹路,锋利且硬度高。由于矛的使用特点决定了它不像刀剑那样对柔韧性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藏矛的整体硬度普遍高于藏刀。
  藏族打铁的炉子用牛皮做鼓风设备,以煤炭为燃料,打铁的手锤比较小,铁砧也较小,藏族工匠可以把铁砧放在腿上,然后对兵器进行精细加工。藏区地处高原,煤炭燃烧不全,炉温相应的也会低一些,所以在锻造过程中脱碳和渗碳不如内地那样充分。而藏区兵器的淬火方式与中原地区古代所采用的方式相同,都是用马、牛等畜牲的尿来进行。因为影响钢材淬透性的主要因素除钢材成分、物件的形状尺寸外,主要是冷却介质的特性和冷却的方式,由于牲畜尿含有盐分,冷却速度加快,淬火时碳钢的淬透性会有明显提高,渗层的形成速度更快,从而得到比较理想的硬度。
  
  装饰
  
  藏矛同样分为礼器和武器两大类。作为礼器的矛上有较多的纹饰,包括祈福、保佑等内容的藏文和尸陀林等宗教图案,采用错金、银及其他各种装饰工艺, 十分精美;用作武器的矛装饰则相对较为简单,更侧重于矛头部分的杀伤性能。
  大量使用错金、银工艺是藏族兵器的特点,但是从现存实物和资料来看,一般只有法器和土司等贵族使用的兵器才会广泛采用这种繁琐复杂的工艺。以错金为例,要先在铁器的表面雕刻出细密的网格纹,在1mm 2的面积中纵横交错出数十道格线,然后用手工把金箔按照整理好的形状贴在上面,再用木锤反复敲打,使金箔和铁器紧密粘合在一起。错金、银的长矛外表更加华美神秘,同时不失兵器的肃杀威武,是雪域高原冷兵器中不可多得的工艺精品。
  
  结语
  
  藏族长矛是藏族冷兵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雪域高原藏族工匠高超工艺技巧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又是中原地区古代兵器的“活化石”,从其许多细节中都可以寻觅到中国古代兵器演化过程的遗迹,它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藏汉文化鱼水交融的历史,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部分资料和图片由“藏武备”网站以及“小爱”、“独孤求剑”、“无刀” 等网友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其他文献
  
期刊
在美国这个爱好玩枪的国家真是什么样的奇枪、怪枪都有,一家名为亚历山大的武器公司生产了一种发射0.50 英寸(12.7mm)Beowulf枪弹的怪枪。这里的英文名“Beowulf”当然不是英国古老的史诗《贝奥武夫》,也不是译为《战狼》的美国电影,而是一个叫比尔·亚历山大的美国人所发明的一种0.50英寸(发射12.7×42mm枪弹)的奇异步枪,称为0.50 英寸贝奥武夫自动步枪,以下简称0.50贝奥武
期刊
国产武器的研制与装备始终是《轻兵器》读者最为关注的事情,这是因为,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期盼着我们自己武器的强大与腾飞。  14.5高射枪机系统是我国完全自己研制的第一支14.5mm高射机枪武器系统,作为步兵低空防卫武器。(见本期专题报道)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产14.5高射机枪的主要战术用途,这一战术功用与现代战争非常吻合,这一点,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本次伊拉克战争。  在伊拉克战争初期,
期刊
我国新型步兵低空防卫武器——QJG02式14.5mm单管高射机枪系统正式列装部队。它展现给人们的是轻巧的身躯、美观的外形、威武的英姿和优良的综合性能,并将为保卫人民、捍卫祖国壮丽山河而建功立业。     研制背景     20世纪后期,我国步兵防空轻武器主要是58式14.5mm二联高射机枪和 12.7mm高射机枪。它们主要对付武装直升机,兼有平射战术作用。58式 14.5mm二联高射机枪用于对付2
期刊
引言     DGJ02式14.5mm钨心脱壳穿甲燃烧曳光弹(以下简称脱壳弹)配用于14.5mm高射机枪,从1994年开始研制,2002年完成设计定型。该弹弹头质量45g,初速1250m/s,在1000m处以 50°着角可以击穿20mm厚的均质合金钢板。   钨心脱壳穿甲弹是19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性能优良的穿甲弹。这种穿甲弹的弹头采用了脱壳原理和高密度钨合金的新结构、新材料,具有初速高、弹道低
期刊
DGE02式14.5mm穿甲爆炸燃烧弹(以下简称穿爆燃弹)是QJG02式14.5mm单管高射机枪武器系统的一个分系统。该弹主要用于击毁敌武装直升机、步兵战车、装甲运输车、轻型船艇等空中、地面、和水面薄壁装甲目标,必要时,用于歼灭暴露或隐蔽在轻型野战掩体后的集群生动目标,压制敌火力点,封锁要道或隘口。   该弹于1994年4月正式开始研制, 2002年8月批准设计定型。     基本结构     穿
期刊
QJG02式14.5mm单管高射机枪瞄准镜高平合一,一镜两用,既可用于高射,又可用于平射,以高射为主。瞄准镜于1994年正式开始研制,2002年7月9 日随武器系统一并被国家一级轻定委批准设计定型。   瞄准镜由平射物镜、高射物镜、倒像镜、分划镜及其调整锁紧机构、目镜、分化照明系统、高平转换机构及枪镜连接座、粗瞄器等部分组成。   瞄准镜的高射光路和平射光路均为开普勒式望远系统,采用透镜倒像原理。
期刊
军帽和皮鞋     大盖帽(Cover)  陆战队男性军官及士兵在正式场合穿着绿色军常服时,需要佩戴同色大盖帽,穿着蓝色军礼服时则要求佩戴白色大盖帽。日常佩戴何种常服大盖帽,可根据具体场合与季节由基地指挥官下令指定。   军常服大盖帽和军礼服大盖帽均由帽架(frame)、帽套(cover)、额带(chin strap)等部分构成。帽徽从帽套前方的预制孔插进,内侧用螺母固定。   军官和士兵所用大
期刊
ITT工业公司夜视分公司已经签订了两份合同,为美国陆军夜视与电子传感器局开发新技术。第一份合同是“高技术工程与技术服务”,此项目包括开发电子像增强器,以支持美国陆军的未来部队勇士计划;ITT公司还将为安装在士兵头上的摄像机研制探测器和电子装置,整体样品计划在2005 年底交付,而工作样机将于2006年中交付。第二份合同是进一步研制强化型夜视眼镜(ENVG),该眼镜将像增强与热成像技术合二为一。20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