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化的语文课堂,其主旨是教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演绎着课堂,用诗样的精巧锻造着课堂,用诗样的意蕴营造着课堂,用诗样的激情澎湃着课堂。诗意的课堂应充满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诗化语文课堂的打造应当做到“情”字当先。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诗化课堂 艺术魅力
诗意课堂的导引者王菘舟曾说:语文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意地栖居,而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老师和学生诗意地栖居,课堂最终要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笔者以为,必须要着眼于一个“情”字,也就是要做到教者心中有情,听者为之动情,才能由“情”而生诗意,让澎湃的诗情促进语文课堂的诗化。
一、“情”字当先,能让课堂激情燃烧
丰富的情感是一位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质,充满激情是对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当然,教师的所谓激情的素质,并不是说语文教师非要是情感四溢的“情”人,而是说教师上课要投入。如果一位老师一走上讲台,就能够激情四溅,便已经为这堂课定下高昂的基调。此后再能辅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神态,和谐的举止,就更能感染学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的调控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主动的融入课堂。
教师要以情激情。如果说情是语文课的灵魂,那么教师的情就是点燃课堂灵魂的火种。要营造诗意的课堂,老师首先要充满诗情;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老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许多著名的特级教师尽管年龄不同、风格各异,无不在课堂上挥洒着自己的真情、热情、激情,于漪老师对孩子们的童心、爱心;黄厚江老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演绎;王崧舟老师全身心投入“诗意情怀”……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他们散发着磁场般吸引力,演绎着绚丽多彩的语文教学经典。
二、“情”字当先,会让学生心潮澎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与此同时,教师那充满诗意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一定将会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而当我们的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老师,必然会聆听他极富诗情的话语,领悟到诗性化的文字。这个时候,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当中。他们的主体意识被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得到增强,他们会在老师制造的悬念和创设的情境中,心潮澎湃,思绪飞扬。
三、“情”字当先,让文本焕发出诗情
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高度浓缩,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是民族的进步和高度文明。因此,拿到一个教材,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它,既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挖掘,要深入研究相关的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自己的全部情感和生活经验和文本进行反复深入对话,吃透教材。只有当教师深入文本,备出了课文语言和人文的丰富内涵,才有可能实现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教学。
四、“情”字当先,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洋溢
坐在语文的课堂里,我们可以摒弃道德的假恶丑,走向人生的真善美;坐在语文的课堂里,我们能够同赏谪仙李白那轮寄自然人生哲思的明月,共听易安居士那阵含流离之苦、家国之痛的细雨;同坐在语文的课堂里,我们可领略到陆放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能感受到杜子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气。我们可以与莎士比亚、雨果、泰戈尔对话,可以和鲁迅、冰心、巴金交流,与鲁滨逊一起漂流,和格列佛共同游历……语文课堂原本就是如此的广阔,它会给你播种智慧的火种,吹奏思想的号角,点燃精神的灵光,培养审美的内力!
简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让不同课文散发出各自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语言艺术美,在不同的美中熏陶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应该是诗意永远的科学,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的滋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当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意,充满灵性时,将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境界之时,也是把诗意的语文还给孩子们之时,更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意的时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J].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诗化课堂 艺术魅力
诗意课堂的导引者王菘舟曾说:语文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意地栖居,而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老师和学生诗意地栖居,课堂最终要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笔者以为,必须要着眼于一个“情”字,也就是要做到教者心中有情,听者为之动情,才能由“情”而生诗意,让澎湃的诗情促进语文课堂的诗化。
一、“情”字当先,能让课堂激情燃烧
丰富的情感是一位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质,充满激情是对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当然,教师的所谓激情的素质,并不是说语文教师非要是情感四溢的“情”人,而是说教师上课要投入。如果一位老师一走上讲台,就能够激情四溅,便已经为这堂课定下高昂的基调。此后再能辅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神态,和谐的举止,就更能感染学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的调控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主动的融入课堂。
教师要以情激情。如果说情是语文课的灵魂,那么教师的情就是点燃课堂灵魂的火种。要营造诗意的课堂,老师首先要充满诗情;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老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许多著名的特级教师尽管年龄不同、风格各异,无不在课堂上挥洒着自己的真情、热情、激情,于漪老师对孩子们的童心、爱心;黄厚江老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演绎;王崧舟老师全身心投入“诗意情怀”……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他们散发着磁场般吸引力,演绎着绚丽多彩的语文教学经典。
二、“情”字当先,会让学生心潮澎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与此同时,教师那充满诗意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一定将会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而当我们的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老师,必然会聆听他极富诗情的话语,领悟到诗性化的文字。这个时候,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当中。他们的主体意识被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得到增强,他们会在老师制造的悬念和创设的情境中,心潮澎湃,思绪飞扬。
三、“情”字当先,让文本焕发出诗情
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高度浓缩,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是民族的进步和高度文明。因此,拿到一个教材,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它,既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挖掘,要深入研究相关的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自己的全部情感和生活经验和文本进行反复深入对话,吃透教材。只有当教师深入文本,备出了课文语言和人文的丰富内涵,才有可能实现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教学。
四、“情”字当先,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洋溢
坐在语文的课堂里,我们可以摒弃道德的假恶丑,走向人生的真善美;坐在语文的课堂里,我们能够同赏谪仙李白那轮寄自然人生哲思的明月,共听易安居士那阵含流离之苦、家国之痛的细雨;同坐在语文的课堂里,我们可领略到陆放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能感受到杜子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气。我们可以与莎士比亚、雨果、泰戈尔对话,可以和鲁迅、冰心、巴金交流,与鲁滨逊一起漂流,和格列佛共同游历……语文课堂原本就是如此的广阔,它会给你播种智慧的火种,吹奏思想的号角,点燃精神的灵光,培养审美的内力!
简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让不同课文散发出各自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语言艺术美,在不同的美中熏陶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应该是诗意永远的科学,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的滋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当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意,充满灵性时,将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境界之时,也是把诗意的语文还给孩子们之时,更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意的时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J].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