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青春电影中现实主义风格的回归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son80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前些年华语青春电影占据了市场的显著地位,但因其大多围绕着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校园恋爱话题被受众所诟病。随着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口碑+票房双丰收,现下华语青春电影为了寻求转型之道,努力的迎合当下影视市场的需求,淡化校园爱情痕迹,更多的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本文以《少年的你》为例,将从影片对叙事手法的设置、中国式家庭的映射、现实生活的警醒三个方面,探析今后华语青春电影中现实主义风格回归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华语青春电影   现实主义   《少年的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150-03
   随着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市场上的大爆,从《我不是药神》引发了观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关于社会问题的深思,再到《狗十三》《悲伤逆流成河》这类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掀起观众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热议。成长是青春题材电影创作的主题,成长前后的对比、如何完成青春的洗礼以及能否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是当下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主线任务。在影片《悲傷逆流成河》中所探讨校园霸凌主题,就是再现了当今校园里那些内心压抑想要寻求发泄的青少年所制造的暴力与冲突。《少年的你》这部电影进一步的加深了社会对校园霸凌的关注。相较于《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用了更多的笔墨去对暴力的根源进行了解答,更让人们开始期待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现实、探求真相甚至去推动国家相关法律的完善。
   一、叙事手法的设置
   《少年的你》在题材选择上与去年大热的《悲伤逆流成河》一样,同是小说改编,同是关注校园霸凌。而《少年的你》在主题的设置、视听语言手法上却与《悲伤逆流成河》截然不同。导演将镜头放置到在底层生活的少男少女身上,展现他们依存共生的主题。强烈的对立性与暴力感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影片的开头是围绕着一个复读学校内坠楼事件展开的,陈念为了不堪忍受欺凌选择坠楼的同学在全校师生面前将自己的校服披在她身上,从此陈念成为新一轮被校园暴力的对象。高考对于每一个中学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关,电影将高考的重压与校园的暴力事件结合在一起,两者之间相互重合又彼此冲突。影片中即将面临高考的学霸陈念与混迹社会底层的混混刘北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成为彼此依存、生死与共的“双生子”。
   在镜头语言上,《少年的你》的导演巧妙运用天气变化将影片的内容有逻辑、有节奏的娓娓道来。每一次情节的转变都与天气息息相关,通过符号化意象将暴力事件用美学手法串联起来。当警方调查胡小蝶死亡原因无果时,陈念给郑警官打电话,说出了胡小蝶自杀的原因。这时阳光从乌云中出来,预示着真相会有被发现的一天。而没过多久,阳光又被乌云遮住,这预示着胡小蝶自杀事件的不了了之。之后雨水滴落在地面,预示着新一轮的校园暴力开始,而警察却对校园暴力的行为表现出无能为力。当陈念与刘北山达成保护约定的时候,雨过天晴。两人开始了生命的羁绊——“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包括后来高考那天,大暴雨导致山体滑坡,魏莱的尸体被发现。
   另外有这样几处蒙太奇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首先,影片中镜头与声音的组合非常的老道、突破常理。导演运用晃动镜头与极端镜头来表达高考重压下学生内心的扭曲。在胡小蝶跳楼的那段,晃动快切的镜头、低沉诡异的音乐、手机上不断弹出的信息以及远处呼啸而来的救护车,这些给影片的一开始就垫下了阴暗、低沉的基调。其次,陈念母亲欠债的大字报被发到班级群里,各个镜头之间的剪接。有人拿着照片互相取笑;有人一心关注学习,捂住自己的耳朵不受干扰。只有陈念一个人在镜头中心,陷入无尽的漩涡中。这一段隐喻了现下校园中学生的利己主义现象,面对他人遭受欺凌时选择漠视。再次,每天上学的路上,陈年与刘北山即便是在同一条路上,也分走在路两边。陈念在阳光下,刘北山在阴暗处。导演运用对比蒙太奇,通过画面色调中的光与暗,展现二人所代表的温馨与阴沉。陈念感受到的是刘北山保护下所带来的安全感,而刘北山是独自承担的见不得光的一面。比如影片中陈念在家学习,刘北山在酒吧门口威胁魏莱别碰陈念,以及之后陈念在学校学习,刘北山在赌场打架。通过对比蒙太奇呈现二人在身份以及生存环境上的差异。最后,影片中二人面对审讯时,特写镜头不断交错,与之前陈念在明、刘北山在暗不同。这一次,刘北山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光,而陈念则是在暗处。另外两者的回答也体现了二人之间极端的默契,交替式的对话设计更像是一个人在回答。之后陈念准备自首,来到监狱探望刘北山。二人之间的眼神交流,无需言语却明了彼此间的心思。此时探视玻璃上,二者的脸重合在一起,就如同对之前审讯时的做出的回应。
   二、中国式家庭的映射
   以往的校园霸凌题材电影都是展现主人公如何被校园暴力以及主人公是如何处理暴力事件。而对于暴力的根源是什么,要么不提,要么一带而过。《少年的你》能大火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暴力根源的解答。影片中导演并不止步于暴力美学的展示,将更多的镜头展现施暴者与受虐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每个人性格形成的原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影响的四个方面是家庭、学校、同辈伙伴、大众媒体。其中家庭是放在第一位的。家庭对孩子、对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左右他的未来。家是社会组织中最小的构成单位,我国自古以来受着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式家庭伦理观念深入人心,父母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掌控力与话语权,无论父母的观念、做法是否正确,孩子都要听从于父母,否则就是不孝、叛逆。
   那么何为现实主义?恩格斯的认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处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现实生活某个特定的人,总有他特定的生活方式,并由他性格和行为体现。《少年的你》这部影片把镜头对准了每个人的家庭,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每一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映射。    陈念的反抗心,一方面源于她母亲对她的抛弃,另一方面也是源于她母亲对她精神上的鼓励。她的母亲虽然是个卖三无产品的,却是来赚钱给女儿更好的生活。然而她又直接抛下了陈念,让陈念一个人活在讨债的恐慌之中。但陈念的母亲并没有真正的抛弃陈念,每个月按时打钱,还时常打电话鼓励陈念,在精神上支持着陈念:“即使身处阴沟,也请别忘记仰望星空”,所以给了陈念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力量。這也使得陈念的结局与胡小蝶不同,胡小蝶通过自杀寻求自我解脱,而陈念则是在黑暗中通过自我救赎,最终获得光明。
   刘北山是一个被家庭抛弃的人,因为没有家的束缚,所以他成为一个野蛮生长、愿意替人顶罪的小混混。从13岁开始,独自一人生活、长大。在他的观念里,被欺负之后一定要打回去,哪怕遍体鳞伤。刘北山从没有感受过生活对他的善意,所以当陈念问他“疼不疼”时。他宁愿为了生命中的一束光,付出自己的未来。
   魏莱的名字取得很有意思——“未来”,然而她是所有人中最没有未来的一个人。她的父母从小到大只关心她的成绩,不关注她对父母关爱的渴望,所以她习惯伪装成乖乖女去取悦父母。来自家庭的漠视,让她成为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第一次她被传去警察局,面对警察的审讯她刁钻蛮横。直到警察说要喊她妈妈来,她的情绪突然变得激动。第二次,她在欺凌陈念时,发现有摄像头后,突然变得十分慌张,她跪着求陈念不要报警。她不是担心受到处分,也不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害怕自己复读后父亲不再理她。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的蛮横无理、父亲在家庭角色的缺失,是导致她用极端的方式加害他人的首要因素。
   罗婷的父亲喜欢酗酒和家暴,这也是让罗婷校园成为暴力中帮手的原因。每次打陈念的时候,罗婷都是下手最狠的那个。当她的父亲被叫到学校之后,不问缘由,直接给了她一耳光,将罗婷狠狠地踹倒在地。长期在暴力环境中成长,罗婷的性格中也带着暴虐的成分。然而之后罗婷背着喝醉酒的父亲回家,也让观众看到罗婷欺负他人可恨的同时也心酸她的成长环境。
   小渺虽然也是暴力三人组中的一员,但是她性格懦弱、胆小,不敢反抗,为了避免被欺负被迫选择加入施暴者的队伍成为她们的一员。她的性格是来自于她懦弱、低微的母亲。影片中她的母亲来到学校后,直接给老师下跪,丝毫没有尊严可言,哭诉着求老师给个机会。
   三、现实生活的警醒
   移情和认同机制在现实主义电影中是引发观众共鸣最重要的一点。受众能够根据自身的经历,设身处地的感受影片中人物的心理。《少年的你》通过高考重压下的校园霸凌事件来传达现实主义精神,这就要求影片的内容在社会认同方面下力气。比如说中国式家庭中家长的独裁、校园中频发的暴力事件等,在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留下了影子。
   在当下中国式教育中,有很多的父母认为给孩子足够的金钱就能让孩子满足,从而缺失了对孩子爱的表达。以《狗十三》为例,影片中父亲以爱为名,不尊重李玩的意志,强制给李玩报了英语兴趣小组,事后拿金钱去讨好李玩。再比如《少年的你》中陈念的母亲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抛下陈念外出赚钱以及魏莱的家庭富裕,父母给了魏莱极好的生活条件。他们都误以为用物质就能补偿孩子,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
   影片中两少女之死同样引人深思。胡小蝶的自杀引出校园暴力的问题,用自己的死为自己“张口伸冤”。假如学生之间轻微的越轨行为能得到及时的批评、矫正,那么更严重的校园暴力就会被制止。但在现实生活,老师与家长通常会把这样的行为归结为学生间的小打小闹。问题得不到重视,只会助长校园暴力行为的蔓延。影片中魏莱三人组对胡小蝶的看似无意间的推搡与玩笑,所有人都选择视而不见,没有人敢为她出头。正是这些微霸凌行为慢慢累积把胡小蝶推向了绝望的深渊。之后魏莱的非正常死亡则是指向了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与成长。在陈念遭受魏莱一次次的霸凌之后,陈念终于对暴力行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抗。雨中的小雏菊象征着陈念在风雨飘摇中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前行。影片的最后陈念出狱后成为了一名教师,用自己大人的身份去保护那些被欺凌的孩童。
   首先,《少年的你》中几个学生,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欺凌者”,他们都是成人世界的“受害者”,他们的遭遇是家庭伤痕、社会伤痕的延伸,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承受着学习之外的巨大压力。因此在对校园霸凌说“不”的时候,我们也要对成年人的漠视、粗暴进行检讨。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的父母充满着信任,遇到这类问题时都能积极的寻求父母的帮助,这样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机率就会大大下降。
   其次,《少年的你》指出社会、学校、家庭方面对于校园暴力教育的缺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席、学校监护功能的缺失、社会保障的缺位,是造成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关键。在复读学校里,只有竞争关系,没有真正的友谊,校园里到处张贴的标语,老师们嘴里喊着打鸡血的口号,考卷和书本压的学生们喘不过气。除了高考,校园里似乎容不下其他话题。另外,当校园暴力发生时,警方这类社会力量并不能积极干预,他们也没有如大众期望那般成为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者,观望、猜忌、审讯,是他们一成不变的立场。
   最后,影片对“未成年犯罪”的讽刺。影片中刘北山说:“我没成年,不会判得重。”涉及了当下全民对于《未成年保护法》是否是“未成年犯罪保护法”的讨论。这也对我国“未成年犯罪保护法”的漏洞提出了问题。这一代青少年是网络时代下的原住民,他们对于网络有着天生的熟悉感。但这时他们的精神世界远远未成熟,面对大千世界,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想上、行为更容易被影响、被污染,青少年群里内在的复杂程度,是要远超成年人的想象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现实主义风格的华语青春电影围绕着青少年经历、坚守信念、追求梦想等题材,再现现实生活中成长的故事。这类影片相较于以往的纯爱型青春电影,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因素的影响有了更多的思考、更深的内涵。《少年的你》中导演没有一味的揭露批判校园暴力,而是在影片的最后给了人希望。正如我们青少年在成长中不可避免的要从童话世界走向残酷的现实世界,但是生命中总会有光的存在,我们所面对的也不尽然都是灰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艺著论选读[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
  [2]韩浩月.《少年的你》:不再用滤镜观察少年世界[N].中国青年报,2019-11-0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对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音乐作为小学教育当中的一门基础艺术学科,在小学教育教学当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给学生慢慢渗透了一定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一种主观感受,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艺术修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其应用已从目前关注电脑、网络、网上学习的操作模式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的高级思维能力,构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学习体系。所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戏曲音乐教学的探讨,是一个必然趋势。本课题探讨了音乐与戏曲教学与现代信息结合具体案例,为探索更多样、更有特色的音乐教学方法提供可操作性依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三位一体 叮叮腔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作为现代美术的开端,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审美形式主义意味上的一次觉醒。莫奈不仅推动了绘画创新,发现了光与影在绘画过程中重要作用,开拓出一种带有强烈表现性质的艺术风格,他还重视户外写生,鼓励人们走出画室把大自然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本文将从19世纪法国盛行外出写生的印象派开始,分析莫奈油画中色彩的创新以及光影的变现,在这些微妙的变化中探索莫奈的色彩
期刊
摘要:佛教音乐随着佛教的东传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汉化历程,在汉化的过程中,原始印度佛教音乐由于梵汉音译的差异无法东传,导致在中国东汉至后期各个朝代的更迭中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紧密结合,形成了“汉传佛教”的佛教音乐艺术特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流行音乐元素在文化角度促进和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佛教音乐作为中国音乐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流
期刊
摘要:本文从戏剧与舞剧的关系问题出发,以现代舞剧《雷和雨》为分析对象,系统考察了舞剧作品在情节设计、叙事方式、创作视角等方面的艺术手法。通过现代性、女性主义等思潮对艺术的影响,揭示了戏剧文学蓝本与舞剧情节之间的依附关系。在作品的戏剧性呈现方面,通过对剧中几个代表女性进行剖析,阐释了舞剧在叙事层面人物关系的设置、文字语言至肢体语言的转化,了解创作视角上表现出的艺术思维,对文学母题的分化与重构,探讨了
期刊
摘要:《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洋洋洒洒五千言,道尽无穷的自然规律和人间社会百态。其中,“道”贯穿了整部著作,“道”是世间万物内在运动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而舞蹈是最直接表现生命机能的方式,人的身体是肉体和精神的复合,舞蹈之于人,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虚无缥缈之“道”可被感知的存在,“道”更是舞蹈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本文通过对《道德经
期刊
摘要:舞剧作为舞蹈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进步也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形式以求更好表达人们的当代诉求。在当代舞蹈创作领域之中,不少编导倾向于将文学作品进行再创搬上舞剧舞台,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中国当代编导对舞蹈题材、形式规律、艺术表达的不断探索,从文学经典转化为舞台形象的同时也实现了一种“价值”转化,也确立了经典文化在当代内涵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文学名著的分析解构在脑海中整合构建了舞剧结构
期刊
摘要:两夹弦是我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省西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及北部地区,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了菏泽地区两夹弦的艺术特色以及其与流行音乐创作的融合发展,促使人们了解认识菏泽地区两夹弦,以便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民间传统戏曲文化。  关键词:唱腔 伴奏 融合 探寻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4
期刊
摘要:音乐学科作为美育的主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具有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美育人功能”①。那么,使音乐课程按照审美认知的规律来构建和实施,无疑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体系中需要突出的要点。笔者在观看了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活动的录像后,在《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一课中深受启发,并结合音乐美学的相关知识,对音乐课堂中的美与审美进行分析。  关键词:音乐美学 审美心理 音乐表现要素
期刊
摘要:中国——东盟戏剧周作为广西重点打造的外向型文化品牌,是广西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的大型文化盛会。2019年东盟戏剧周以中国戏剧改编茅盾文学奖开山之作《尘埃落定》作为开幕大戏,其独特的藏文化元素以及繁华的舞台从问世至今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同时2019年第七届乌镇戏剧节于乌镇如期举行,其青年竞演单元由《鸡兔同笼》最终摘得“小镇奖”最佳戏剧奖。借此两部现代社会青睐的艺术作品在剧本与剧场不同的基础上从戏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