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来,我国消费品价格猛涨,特别是农副产品的价格犹如坐了过山车一般,上窜下跳的厉害,我们时常能听见“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等词语玩笑。农副产品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它的价格起落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最为剧烈。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稳定物价的“国16条”正式出台。第一条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笔者认为,要促进农业的大力发展,重要一点就是要做大做强农业企业。借鉴我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做强农业企业就要做到“以人才强农企”。如何才能吸引人才到农业企业来UA?有一个“法宝”值得关注,那就是促使本地的农业企业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集群为载体,吸引人才资源到农业企业中来。
何谓产业集群呢?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波特的说法,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地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农业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概念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广义上的农业产业集群,就是在农业产业范围内,有相互关联的农户、农业企业等要素在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的有机群落。简单地说,就是农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农业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分工合作、节约交易费用、规模经济、高度竞争优势等集聚效应,带来集聚效益。比起在地理分散状态下,通过地理集中,农业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作为农业产业集群中的农业企业,用什么特殊优势来吸引人才资源呢?应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农企应通过自身的成长性吸引人才
建国以来,我国的工农业之间长期存在着“剪刀差”的现象。在工业品和农产品进行交换时,工业品价格总是高于其价值,而农产品价格总是低于其价值,我国农业一直处于薄弱的地位,农企始终无法做大做强,人才资源不愿意到农企就业。从2004年至今,我国连续出台七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我国真正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时代。国家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中央和地方财政都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等,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形成农业产业集群的背景下,我国农企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人才资源的需求量猛增,是人才资源就业的良好选择。伴随着农企的稳步成长,使得农企人才对企业信心十足,踏实地为本企业服务,农企人才有了更为广阔的职业前景。
提供学习交流、提升职业技能的舞台
在农业产业集群中,企业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各企业的员工很可能是亲属、同学、朋友,或者是亲人的朋友、同学的亲人、朋友的同学等等。即使不是这种直接的在生活中已有的关系,由于农业集群地缘上的接近,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也很可能由频繁接触而相互认识,由相互认识而慢慢成为朋友。农业集群中的企业又是属于同一行业,这使得人们不仅能够在工作中学习行业知识技能,而且在日常交往中,也会使彼此掌握的一些知识、技能得到传播。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是这样提到产业集群内部的学习交流机会的:
“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工作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在这种工作生活氛围中,农业人才会不知不觉地了解到行业间最新的信息,学习到行业最新的技术成果,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
为农企人才提供有选择的就业空间
农业产业集群必定是围绕同一行业形成的。在同一行业内部,必然有数量众多的相同类型的企业。而在同类型企业集中的地方,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通常是很大的。如果有的人在一家企业做的不顺利,得不到发展,那他不会死撑下去,他会很容易地在其他企业中找到新的职位。如果有的员工特别出色,就会有其他企业主动找到他,为他提供更为优厚的薪资待遇,主动邀请其加盟新的企业,优秀的农业人才是非常抢手的,会遇到许多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可见,在农业产业集群中,农业人才选择职位的范围更广,选择企业的可行性更大,拥有的工作机遇更多,就业的空间范围更为广阔。
通过企业声誉满足农企人才的归属诉求
许多人有这样一种就业心理,宁可在大的知名企业中做一个普通的小职员,也不在一个相对较小的不知名企业中做个小头目。“宁做大企业一小职员”的现象,是人们一种自我满足、自我安慰心理的表现。在社会交往中,与人提到自己的工作单位是知名企业,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即使他只是知名企业的最底层职员。许多人靠这种让他人羡慕的心理,支持其职业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多数具有闻名遐迩的品牌声誉,这同样会给集群企业带来良好的声望。我国知名的大型农业产业集群,有山东寿光蔬菜集群、云南花卉集群、内蒙古奶业集群、新疆棉花集群、辽宁盘锦稻米集群等。在这种著名农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工作,同样会让他人产生羡慕心理,能够满足农业人才归属感的心理诉求。
保障农企人才的生活质量
许多人才不愿意到农业企业来,就是因为多数农业企业都处于地理位置偏僻、远离繁华都市的地方。企业员工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质量得不到满足,更不用说深层次的精神娱乐要求了。在农业产业集群中,这种现象会得到改善。由于企业集中,大量的员工生产、生活在相近的区域。区域内集中的大量需求,决定了大规模的供给。交通,金融,商业、餐饮、住房等基本配套设施逐渐得到完善。而且,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会得到本地政府的支持,政策的倾斜,使得农业产业集群内部人员没有了后顾之忧。政府可能会建立一个崭新的产业园区,扶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如沈阳辉山农业高新园区就是典型的、得到政府支持的农业产业集群。一条条宽广的道路,一排排郁郁葱葱的绿色,一家家国内知名的农业企业,人们在这里的生活居住质量要远远高于生活在其他区域。可见,完善的配套设施,会保障农企人才的生活质量,使其心悦诚服地为农业企业服务。
总之,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企业与农业人才三者间是良好的互动、互促的关系。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促使农业企业、农业人才不断加入进农业产业集群。同时,农业人才的加入,能够带来农业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的提升。三者间的良性循环,既留住了优秀人才为农业发展服务,又能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
何谓产业集群呢?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波特的说法,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地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农业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概念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广义上的农业产业集群,就是在农业产业范围内,有相互关联的农户、农业企业等要素在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的有机群落。简单地说,就是农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农业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分工合作、节约交易费用、规模经济、高度竞争优势等集聚效应,带来集聚效益。比起在地理分散状态下,通过地理集中,农业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作为农业产业集群中的农业企业,用什么特殊优势来吸引人才资源呢?应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农企应通过自身的成长性吸引人才
建国以来,我国的工农业之间长期存在着“剪刀差”的现象。在工业品和农产品进行交换时,工业品价格总是高于其价值,而农产品价格总是低于其价值,我国农业一直处于薄弱的地位,农企始终无法做大做强,人才资源不愿意到农企就业。从2004年至今,我国连续出台七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我国真正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时代。国家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中央和地方财政都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等,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形成农业产业集群的背景下,我国农企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人才资源的需求量猛增,是人才资源就业的良好选择。伴随着农企的稳步成长,使得农企人才对企业信心十足,踏实地为本企业服务,农企人才有了更为广阔的职业前景。
提供学习交流、提升职业技能的舞台
在农业产业集群中,企业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各企业的员工很可能是亲属、同学、朋友,或者是亲人的朋友、同学的亲人、朋友的同学等等。即使不是这种直接的在生活中已有的关系,由于农业集群地缘上的接近,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也很可能由频繁接触而相互认识,由相互认识而慢慢成为朋友。农业集群中的企业又是属于同一行业,这使得人们不仅能够在工作中学习行业知识技能,而且在日常交往中,也会使彼此掌握的一些知识、技能得到传播。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是这样提到产业集群内部的学习交流机会的:
“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工作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在这种工作生活氛围中,农业人才会不知不觉地了解到行业间最新的信息,学习到行业最新的技术成果,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
为农企人才提供有选择的就业空间
农业产业集群必定是围绕同一行业形成的。在同一行业内部,必然有数量众多的相同类型的企业。而在同类型企业集中的地方,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通常是很大的。如果有的人在一家企业做的不顺利,得不到发展,那他不会死撑下去,他会很容易地在其他企业中找到新的职位。如果有的员工特别出色,就会有其他企业主动找到他,为他提供更为优厚的薪资待遇,主动邀请其加盟新的企业,优秀的农业人才是非常抢手的,会遇到许多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可见,在农业产业集群中,农业人才选择职位的范围更广,选择企业的可行性更大,拥有的工作机遇更多,就业的空间范围更为广阔。
通过企业声誉满足农企人才的归属诉求
许多人有这样一种就业心理,宁可在大的知名企业中做一个普通的小职员,也不在一个相对较小的不知名企业中做个小头目。“宁做大企业一小职员”的现象,是人们一种自我满足、自我安慰心理的表现。在社会交往中,与人提到自己的工作单位是知名企业,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即使他只是知名企业的最底层职员。许多人靠这种让他人羡慕的心理,支持其职业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多数具有闻名遐迩的品牌声誉,这同样会给集群企业带来良好的声望。我国知名的大型农业产业集群,有山东寿光蔬菜集群、云南花卉集群、内蒙古奶业集群、新疆棉花集群、辽宁盘锦稻米集群等。在这种著名农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工作,同样会让他人产生羡慕心理,能够满足农业人才归属感的心理诉求。
保障农企人才的生活质量
许多人才不愿意到农业企业来,就是因为多数农业企业都处于地理位置偏僻、远离繁华都市的地方。企业员工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质量得不到满足,更不用说深层次的精神娱乐要求了。在农业产业集群中,这种现象会得到改善。由于企业集中,大量的员工生产、生活在相近的区域。区域内集中的大量需求,决定了大规模的供给。交通,金融,商业、餐饮、住房等基本配套设施逐渐得到完善。而且,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会得到本地政府的支持,政策的倾斜,使得农业产业集群内部人员没有了后顾之忧。政府可能会建立一个崭新的产业园区,扶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如沈阳辉山农业高新园区就是典型的、得到政府支持的农业产业集群。一条条宽广的道路,一排排郁郁葱葱的绿色,一家家国内知名的农业企业,人们在这里的生活居住质量要远远高于生活在其他区域。可见,完善的配套设施,会保障农企人才的生活质量,使其心悦诚服地为农业企业服务。
总之,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企业与农业人才三者间是良好的互动、互促的关系。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促使农业企业、农业人才不断加入进农业产业集群。同时,农业人才的加入,能够带来农业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的提升。三者间的良性循环,既留住了优秀人才为农业发展服务,又能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