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芬芳叫“语文”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3mx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欣赏许红琴老师执教苏教版六上《姥姥的剪纸》一课,如同品一杯香茗,纯净、淡雅。细细回味,弥散在师生心间的那纯粹、隽永的芬芳,就是原汁原味的“语文”。
  一、 用心思考,探究内涵之丰富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有表演,没有音乐,许老师的课堂,剔除了喧闹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学生很快沉入课堂,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的互动中,课堂上不时闪现出思维的火花。
  “你姥姥神了”,作者借旁人的“啧啧赞叹”来表现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许老师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神”字,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层层深入地思考体会。一开始,学生纷纷找到两个事例中描写、赞美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读出姥姥的剪纸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许老师继而点拨:光读出技艺“神”还不算有真本领,再往深处想一想,姥姥的剪纸还“神”在哪里?一句“再往深处想一想”,把学生的眼光又一次引向了文本,激起向深层次探究的兴趣。这一次,学生读出了姥姥的剪纸神奇有魔力。因为姥姥是用心、用情在剪,所以能“拴”住作者一生的心、一生的情。感悟至此,可谓深入,然而许老师并未就此罢手,而是又一次引领点拨:能否再往其他角度想一想,姥姥的剪纸还“神”在哪里?一句“再往其他角度想一想”,指引着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多角度地阅读思考。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探究的深度被开掘,从课文结尾“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充分体会到,姥姥的剪纸曾经让作者的童年生活有声有色,让村里左邻右舍的生活有声有色,如今,又让远离故乡的作者的梦境与心境变得有声有色,让作者的回忆与对家乡的思念变得有声有色,这是一份多么神奇、动人的情感的力量啊!
  学起于思。对于“神”的三重意味的体会,巧妙地串起了学生对文本主旨意蕴的领悟,更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受到挑战。在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
  二、 静心品读,发现语言之精妙
  简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宁静的阅读心境。在许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得以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真实亲切的语言文字之中,细细地咀嚼、静静地品味。
  “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通过左邻右舍的称赞,侧面表现出姥姥的剪纸作品惟妙惟肖,句式整齐又不乏变化。许老师引导学生聚焦比较这句话中的“像”和“能”,“像”写出的是剪纸作品的“形”似,而“能”表现的却是“神”似,一个“能”字把剪纸作品写“活”了,一字之差,意蕴全然不同。也正是这富有变化的句式,把姥姥剪纸作品的“形”“神”兼备给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接着,许老师又引领学生内化迁移这一句式,夸赞姥姥“剪树像树,剪竹像竹,剪朵鲜花能飘香,剪串葡萄赛乒乓,……”学生在句式的模仿、运用中,深切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是的,阅读散文,就要留心品一品这些看似普通却精妙的语言。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句话中六个“剪”字,道出了姥姥剪纸“神”的原因之一——“总剪”。许老师带领学生驻足于这组短语前,引导比较:写成“一年四季都在剪”不是更简洁吗?通过对比着读,学生感悟到,文中的描写强调了姥姥一直都在剪,功夫深、熟能生巧,而且,在语言表达上,特别的具体形象,这一组排比短语如同一幅幅移动变换的画面,读着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这是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姥姥的技艺精湛,许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句中比喻的特别之处,把“手”比作眼睛,把“剪刀”比作“手指”,作者这样写是否恰当呢?学生通过品读,从中品出了语言的精妙:手就是眼睛,能“看”,姥姥有一双“神手”;剪刀如自己的手指,那样的灵活,“刀人合一”,姥姥的剪刀成了“神剪”;姥姥呢,具备了一种长久练成的“独艺”,成了“神剪手”了。阅读散文,遇到这类有陌生感、新鲜感的词句,就要多琢磨琢磨,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有什么好处?这样理解会更深刻。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的无限精彩,深藏于鲜活的语言文字之中,许老师这位智慧的引路人,擦亮了学生发现的眼睛,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着“语文”之旅的充实和愉悦。
  三、 潜心涵泳,感受情意之真切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阅读散文,潜心体会的重点,往往是质朴自然的语言背后蕴藏着的那份深长的情意。许老师引领学生循着委婉含蓄的语言文字,倾听作者的心声,触摸情感的温度。
  在作者童年时期与姥姥相处的时光中,姥姥的舐犊深情处处闪现。在许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从一张张趣味盎然的兔牛剪纸图中,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寻觅到了爱的痕迹,“怕”“拴”“笑”“搂”“夸”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流淌着姥姥对作者无限的疼爱之情。
  篇末一幅剪纸的描述,更是牵动学生的心:“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在深情的诵读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姥姥给远离故乡的作者寄去的不仅仅是一幅剪纸,更是一份诉说,那是对作者的思念、牵挂和期待,深厚的情味融在这“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之中。而剪纸中的那“一片开阔的草地”也在学生的涵泳中富有了深意,这“草地”在姥姥的剪纸中时常出现,那就是兔牛嬉戏、生活、劳作的草地啊,这“草地”不就代表着作者的家乡,不就意味着故乡的童年生活,不就象征着祖孙之间深浓的亲情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作者以心境、梦境的有声有色,传达时刻萦绕心头的思乡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使得其中的意味显得那样丰富、深长。
  作者思念姥姥,写下回忆姥姥的文字,值得追忆的事例有很多,姥姥值得怀念的特点也应该很多,为什么只写姥姥的剪纸呢?在许老师的追问下,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只有选择最“独特”的视角,选取最“典型”的事物,才能写出特点,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剪纸维系着祖孙情,剪纸寄托着祖孙情,说到姥姥就会想到剪纸,说到剪纸就会想起姥姥,将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小小的剪纸中,作者的构思多么巧妙,真可谓“滴水瓣花总关情”。至此,领会作者“寄情于物”的表达方法也就水到渠成。
  四、 领悟学法,构建阅读之策略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学习当然也不例外。课堂上,许老师凭借着课文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学习散文的过程,领悟散文的阅读方法,生成阅读的智慧。
  “学习这样的文章,你想了解什么?”这是课堂学习开始之前许老师的提问。当发现学生关注的主要是课文的内容时,许老师及时点拨: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又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展开阅读思考,指明了有效学习的路径。
  在循着“神”字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许老师让学生圈画、批注,留下读书思考的痕迹。该圈画哪些词句呢?许老师的提示很明确:不仅找到带有“神”字的词句,还要找到不带“神”字,却也写出“神”的词句;既要关注文中重要的词句,又要揣摩表达富有特色的语言。该怎样写批注呢?许老师提供了清晰精要的示范:用最准确的字词概括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最简洁的字词表达自己深切的體会;可以从内容角度写感受,也可以从情感角度说品悟,还可以从表达角度谈赏析。“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会”动笔墨,才是真的会读书啊!
  除了“神”字,许老师在课堂上还抓住文本中的“拴”字,让学生关注其区别于常见用法的独特之处,姥姥不是用线绳,而是用一幅幅剪纸“拴”住了作者。那么,这是一幅幅怎样的剪纸,具有如此魔力?童年的作者被“拴”住了吗?姥姥的剪纸“拴”住的仅仅是作者的“脚”吗?姥姥仅仅是用剪纸“拴”住作者的心吗?姥姥的剪纸仅仅“拴”住了作者童年时的心吗?一连串的追问,激发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强烈兴趣。更令人叫绝的是,许老师又引导学生将末段中的“联结”一词,与“拴”字进行比较辨析,如果说小时候更多的是姥姥对作者的疼爱、呵护的话,对于长大以后离开故土的作者来说,则是祖孙双方彼此之间的那份绵长的牵挂和深浓的思念了。通过捕捉文眼,学生“嚼”出了散文中一个字、一个词的丰厚韵味。此时,“品语言”“抓文眼”的阅读策略深入了学生的内心。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课堂必然散发出醉人的清香。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室)
其他文献
试想,倘若能在语文课堂上看到跳动的音符,让音乐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给学生诗情画意的审美启迪,岂不美哉?  一、借助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利用适合课文内容的音乐导入新课,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之中。教学《走,我们去植树》,教师先请学生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奠定了热爱春天,赞美大自然的感情基础。  二
期刊
自己也没有想到,隔了十多年,重回课堂,教一个班语文。从一年级到现在二年级,嗓子没有疼过,上课不用大声,自有清澈、信任的眼神追随左右,这让我悟到,关键是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让“兜兜龙”“皮皮猴”“呱呱蛙”来说话。听“兜兜龙”讲汉字的故事,和“皮皮猴”一起读书、做练习,跟“呱呱蛙”学习说话、写话……魔法课堂不只在《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也在可爱的卡通动物一起参与的课堂里,因为
期刊
张庆老师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简单语文是指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简约教学目标,简洁教学方法,简化教学过程的一种语文教学。  一、简单语言的“简”  1.简单的教学目标。简单的教学目标,是在深入了解、研究了教学内容之后,对教学的一种明确定位,去粗取精,简明扼要。每一教时有每一教时的目标,不需要繁杂。  2.简单的教学设计。简单,是深刻钻研教材基础上的简单,深度也必须是全面了解
期刊
设计理念: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样的语言材料,不同的人会构建出迥异的言语气象。内在思想的或深邃或浅白,或开阔或幽闭,最终决定了言语境界的高下优劣。因此,凭借语言文字适时地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训练,应该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专业视域的重镇之一。  在教学《孔子游春》中“孔子論水”一部分时,教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首先通过以“读”代讲的方法,引领学生体悟出孔子话语中深长的意味。随后反弹琵琶,出
期刊
苏教版一下《识字6》课后有生字8个:星、奶、丁、扇、牵、织、女、斗。这8个生字,不仅要结合图文理解意思,而且要会写,能写端正、写规范。正式上课后,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观察情境图,理解“词串”中的词语,学生充分感受了夏夜的美好。随后,随堂写字指导教学开始了。  3分37秒的奇迹  13秒:教师梳理了8个生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  32秒:教师强调了“奶”的笔顺,出示笔顺,并带领学生书
期刊
一、 看图入境朗读体味  师:刚才我们读准了这些词语的音,现在我们要来了解它们的意思。  师:(出示:夜晚的图片)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  生:(读)夜晚。(读得整齐而响亮)  师:夜晚是宁静的,再读读。  生:(读)夜晚。(读出了语气)  师:(指着图片上的星星)天空中有许多的星星,这叫——  生:繁星。(读得很响亮,但缺乏情绪)  师:(出示星星图片)这些星星不仅数量多,颜色和形状也很多,再读读
期刊
2011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研读这部凝聚无数专家学者和一线广大教师心血和智慧凝成的厚重文本,倍感欣喜,收获良多。总体感觉:一是内容更加充实。新版“课标”变厚了,由原来的29页变为80页,内容有了大篇幅增加,显得更加厚实。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本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化随意为规范,增强了“课标”的科
期刊
【片段一】  师:同学们,《识字6》这一课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自己再轻声读读词串,注意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注意读词的时候词儿连读,词语之间要停顿,每行之间也要停顿。(生读)  师:谁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生读完后,学生提出意见)  生:你词语之间停顿了,但是老师说,行与行之间也要停顿呢!  生:那我再读一遍吧!(生再读)  生:轻声zi,你读成ze了,老师经常强调的。  生:“猴子”。(注意“
期刊
一、 发现规律,激发分类思维潜能  师:(出示词卡)请大家读读这些词。看看这些词为什么要这样排成队、一串串地出现呢?  生:“狮子 大象 老虎”都是威武凶猛的动物,而且体型比较大,所以把它们排成一行。  师:你能再读一读这一串词,让我们通过你的朗读,就能看出这是些威武凶猛的动物吗?(指名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些体型比较大、威武凶猛的动物?  生:豹子、河马、黑熊、蓝鲸……(师板书) 
期刊
《风孩子》 ·任小霞  风孩子/总是/忘记带伞/下雨了/就“噼啪啪”/敲窗子/要进我屋子  小朋友们,你一定熟悉风吧?是风孩子,还是风伯伯,或者是风阿姨、风公公?那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风家族,更一步地了解他们吧!  活动一:风好可爱  【设计意图】 让同学们大声读读琅琅上口的童谣,可以边读边做动作,让自己的想象和风一起尽情游荡,享受更多童年的快乐!  《逗一逗风》 ·筱聆  我说风儿小/风儿对我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