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校园不仅仅要实现大学内部的自我优化与协调,更重要的是实现高等教育内外部各组成要素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它所追求的是整个大学系统的内外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围绕大学的根本任务处于一种相互和谐、相互促进的状态。和谐体现在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宏观和谐,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中观和谐,大学内部各组织要素与利益群体之间的微观和谐三个层面。[1]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从和谐校园中微观层面的师生关系入手,把和谐的理念引入师生关系的范畴,重新审视、定位师生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生关系现状与期待
  受市场经济浪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以及高校自身管理特点的影响,当前大学师生间情感缺失、关系疏离现象日益严重,师生关系呈现冷漠化、利益化、简单化、自由化、紧张化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教育质量和效果,降低了大学的育人功能。而这种淡漠化倾向与大学师生现实交往中的沟通阻塞相关。当前大学师生现实交往的瓶颈是信息交换不完全。信息交换不完全的主要原因有时空的局限性、沟通的单向性、信息的单一性、心理的障碍性等造成。
  在校园中有着普遍亲切感的“老师”这个称谓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研究生有时称老师为“老板”,本科生有时称班主任为“老班”或“老大”,这里暂不评论这种现象的好坏,是不是对师生关系的异化,但它最起码体现出学生的一种归属感、依恋感,折射出学生的一种期待,一种对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渴求。
  二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习、发展
  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业学习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即师生关系的品质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成正相关。Rosen-thal和Jacobson在教师期望与学生学习的研究中发现,教师的态度及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影响。他们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认为教师的信念以及由这种信念所导致的一系列互动是导致此现象的重要原因。
  教师的“亲近行为”(immediacy be-havior)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以教师的非言语亲近行为为自变量,以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图方面的指标为因变量,结果发现教师的亲近行为对学生的认知性学习、情感性学习以及投入性学习的行为意图都有正面的影响。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Wubbels, Levy和Brekelmans等研究者研究表明,支配性强的教师,其学生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而师生情感联系好的教师,学生能发展出较好的学科学习态度。而真正的“好教师”应该是在两个维度都得高分的人。
  师生关系与学生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之间关系。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有研究者试图检验Rogers所提出的心理治疗中的若干“关系要素”(即真诚、同感和积极关注等)表现在师生关系中时,是否会导致学生有效的学习和积极的人格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当学生受到高水平的理解、关注和真诚的对待,与受到低水平对待的情况相比,他们学得更好,行为表现也更好。[2]
  三师生关系面面观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是教育史上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中外许多学者探讨的热点之一。20世纪西方师生关系及其地位问题也曾出现四次摇摆,出现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学生中心”师生关系观和“教师中心”师生关系观,它们在20世纪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摇摆不定。
  我国专家学者师生关系的基本观点有:主从关系论、双主体关系论、交互主体关系论、异位关系论、主体间关系论等。如“信息社会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灌输和被灌输的对象性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建立于沟通、合作、创造、生成基点之上的以人为本的双向交流关系”[3]、“民主、平等是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良师益友是师生关系的最终目标”[4]、“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主体性是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5]
  四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由于研究者的理论假设、研究视角、关注重点有所不同,所以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和内涵把握存在分歧,对师生关系的概念没有统一的明确界定。但本文认为,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大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是以和谐为核心的,即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和谐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为对话、理解、宽容、友善、信任、互动、平等、民主、尊重、关爱、赏识、伙伴等。和谐师生关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为师生教学关系、师生人际关系、师生社会关系等。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目标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师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
  五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多角度的,涉及教育观念、校园文化、育人环境、课堂教学、教育评价等多个方面,这里仅从教师角度从“以生为本”、“职业道德”、“教学质量”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要站在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角度来审视师生关系,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矛盾。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关键的是要关注课堂。课堂教学要建立师生双方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双方双边活动过程不仅要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要体现在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为达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必须强调民主,尊重学生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强调对话式心态,实行互动合作式教学;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学习和思考方法等探索创新。
  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部分,除此之外还有第二课堂,有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建立和谐课堂,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离不开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着不和谐因素,实现课堂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教师自我修养、创造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尊重差异弘扬个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等。
  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职业道德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精良的教育技能和高尚的教育情感,还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仅要把一种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理念传递给学生。
  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首要的职责。教师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要提供规定的教育服务,要按教师专业的要求努力为学生提供教育。这是所有专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要认识到师生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一层面,坚持程序正义,遵守契约的原则,不论个人感情如何变化都能提供约定的服务,学校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稳定。
  在学术标准面前,学术标准高于一切,教师和学生完全平等,但在教学管理方面师生不平等。管理是领导和控制的行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领导与被领导、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合格的教师应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应成功扮演传授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和代理人的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的放任,没有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失职。[6]
  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以生为本
  和谐师生关系是学生发展所形成和表现的一种大学存在状态。以学生为本,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把学生放在大学主体的地位上。在人才培养中,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在处理师生关系中,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获得知识、追求进步的需要能从教师那里得到最大的满足,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师能给予的正是学生需要的,学生需要的教师正好能给”。在学习生活中,要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爱护学生,切实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缓解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压力,让学生真正感到温暖,体会到教师的殷切期待,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进取精神,促进大学生成长。
  为了达到以上要求,要积极探索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机制,通过网上师生交流互动平台等形式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和信任,并在交流互动中实现教师水平的提升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积极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在科研实践中促进师生情感的融洽,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拓展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领域,畅通学生发表教育教学改革意见的渠道,充分尊重学生对教学、教学管理的建议等。
  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和提高,更需要大学的积极改革和不断发展。和谐校园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新审视和构建,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树立等无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瑞,等.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大学的和谐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4):42-44.
  [2]闵容,等.师生关系综述[J].教学研究,2006(1):26-29.
  [3]李定仁,等.20世纪西方师生关系观:回溯、反思与重构[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7-12.
  [4]郝玉柱.对当前师生关系的再认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1-13.
  [5]张俭民,等.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74-176.
  [6]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情况变化莫测,企业感到只靠自身的力量难以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作为一种能够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虚拟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企业界的关注。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正成为众多企业的现实选择。但是虚拟企业在带来灵活性、反应快速性、实现成本共担等优势的同时,因外部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其本身的复杂性,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兴衰。21世纪是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更强调知识的创新开拓,未知世界需要更多富有创新意识的通才。而且,当前国际竞争往往体现在具有创新竞争力和高素质的人才竞争上。因此,作为承担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当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
期刊
一直以来,对外汉语专业教育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较为充分,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资源充足。但是,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较之基础理论就稍显薄弱,在具体操作上也由于多种原因,在实践基地、实践时间、实践指导、实践经费等方面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在教育部提出并多次强调本科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内容充实方面的研究已经受到了诸多对外汉语专业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并已形成这样的共识
期刊
一台湾地区促进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措施  (一)制定产学合作法规  1台湾地区“国家科学委员会”  产学合作相关法规多以行政制度为主,其内容包括:促进产学合作、促进人才交流、规范研发成果、资助经费及设备、奖励杰出的产学合作计划及培养研发人才计划等,如:《补助提升产业技术及人才培育研究计划作业要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补助数字内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及补助专题研究计划作业要点》等。 
期刊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今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明确指出:我们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以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
期刊
2008年10月16日,云南卫视于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举办了“云视嘉年华”。云视嘉年华是YNTV迎接2009年,全新出击的第一步。新任台长赵树清正式对外宣布云南卫视2009年的升级
目的:总结DHS(Dynamic Hip Screw)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并发症.方法:10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平均64.8岁,应用DHS治疗.伤后3天~14天手术,平均5.12天.43例小粗隆骨折分离或伴有后
目的:报道采用同种异体冻干骨和自体骨混合一起移植治疗骨质缺损的治疗结果.方法:自1995年~2000年对20例大块骨质缺损因自体骨源不足而采用同种异体冻干骨和自体骨按一定比例
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是通过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检测出该地区中地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信息。随着NOAA/AVHRR、EOS/MODIS、MSS/TM/ETM、SPOT、CBERS、IRA、IKONOS、QUICK-BIRD等光学和ERS、RADARSAT雷达等系列卫星运行服务,遥感技术飞速发展发展,为了解决信息的检测和数据库更新问题,变化检测已经成为当前遥感图像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论文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高校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指导大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使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从中接受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三业”能力是指专业、就业和创业能力,它是大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升的核心能力。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产生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新形势下大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