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的科研行路者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0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端条件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而且用通常的手段難以实现的某些物理条件,如极低温、超高压和强磁场等。在传统科学日臻完善的今天,为了能制造出更多机遇以取得全新的突破,非常规的极端实验条件显得越来越重要。
  这一物理条件的发展和运用,使得人们可以在实验室中发现并研究物理、材料、化学和生命科学中许多奇妙的新现象,为未来能源、信息和材料等领域中科学问题的研究和核心技术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而大大拓展了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能力。
  7年前,秉持着在这一领域研究中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助力的初心,康宁来到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物理电子研究所这一平台。在平台的支持下,他将研究领域集中在极低温、强磁场条件下低维电子体系及其量子器件的表征和输运性质研究,在基于超导—纳米线复合器件的介观输运实验研究、低维超导体系及其复合器件的量子输运性质研究、石墨烯多端器件中的量子输运及其低维复合结构的输运性质研究中展开了一系列探索。研究初哀,多年未变。在与康宁的沟通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位当代科研人的睿智与沉稳、严谨与踏实。
  科研逐梦 不懈前行
  用更高的志向、更宽阔和长远的眼界,在科研世界里不懈奋进,康宁的逐梦之旅,始终坚定。
  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之后康宁又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为了在科研领域有更多的突破,他先后在德国Konstanz大学物理系、日本东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和巴黎十一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员。多年的海外研究经历,极大地拓宽了康宁的研究眼界。不管在何时何地,他总是能保持对科学研究不变的热忱。全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他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创新性进展。
  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时,康宁研究了一些一维纳米材料的相图,为认识一维材料的性质以及后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康宁表示:关于此类研究,我们都是属于做得比较早的,因为我们所做的研究方向都相对较小,仅仅在研究领域内,大家才会比较关心。但是,只要能够将所在研究领域的科研进展往前推一点,就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小进步。
  心系祖国 探索不息
  科研工作者的梦想应该与祖国的科研事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2011年,结束了在国外多年的科研工作,康宁来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物理电子学研究所任副教授,在极低温、强磁场物理条件下低维电子体系及其量子器件的表征和输运性质研究领域中探索前行。
  在康宁回国之初,国内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相关科研人员还比较少,而他也希望能在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中,为我国贡献属于自己的科研力量。回国后,他一直在承担极低温、强磁场条件下测量平台的建设任务。他告诉记者,极低温条件下的实验研究,不是只需要一个仪器放在那就可以,在测量中,有许多细节问题都需要科学家进行综合考量,然后将科研仪器进行改造。特别是在测量固态的电子器件时,其对微弱信号的要求很高,在建设平台时,康宁及其团队成员还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以满足他们做一些量子器件研究的需要。研究平台的建设是康宁及其团队成员心血的结晶,虽然国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起步比较晚,研究技术积累得还不是很够,但是康宁及其团队成员由衷地希望能通过自己在研究领域中所做的一些努力,为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进步而不断前行。
  2014年,康宁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石墨烯三端和多端纳米器件的量子输运研究”正式开始研究。
  在项目研究中,他们以探索和研究以石墨烯三端和多端弹道器件的量子输运特性和量子电子器件的研制为主要目标。通过优化石墨烯纳米器件的微加工工艺,他们发展和完善了低温、强磁场条件下的测量系统,并结合微弱信号的测量技术对器件的量子输运行为进行细致的研究,理解石墨烯纳米器件中电荷和自旋的散射过程及耦合机制,进一步揭示出纳米尺度下石墨烯材料的新奇量子特性。以此为基础,他们终于通过设计和制备不同结构的石墨烯三端和多端器件,研制新型多功能的石墨烯量子电子器件。
  在项目进行的4年间,他领导项目研究组按照预定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发展和完善了石墨烯量子电子器件所需的器件制备工艺和微弱信号测量技术,部分研究结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其中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成功研制出了基于单层石墨烯的三端和多端器件,细致研究了不同尺度下器件的非线性效应,在室温下观察到特征的非线性效应,表现出石墨烯纳米器件的室温弹道输运特征。在研究中,他们进一步在低温强磁场下观察到局域散射势垒对量子霍尔边界态散射的非对称效应;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基于过渡金属碳化物及石墨烯异质结结构的量子输运特性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二维超导体,并利用其与石墨烯异质结构实现理想的超导接触。实现了项目研究的创新性突破。
  教学致研 孜孜不倦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实验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康宁及其团队成员也遇到过一系列技术难关。不同于国外实验室在建设方面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辅助,康宁及其团队成员们任何事都要亲力亲为,遇到问题了就自己去学习去钻研,而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在平台搭建的过程中收获了极大的成长。
  科研之外,学生的培养工作也是康宁的工作重点。从事研究工作的初衷是什么?康宁一直在思考。在他看来,一名科研人一定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于科研工作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全身心投入进去,特别是在本科生到研究生这一阶段,这一转变尤为重要。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相较于在师长的位置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他更注重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他说:“科研工作永远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不断摸索前行,也许在共同解决科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收获很大的成长,从而使他们觉得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更有趣味性。”
  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特别是在康宁所在的研究领域,他们经常做一些小器件的输运研究,在显微镜下一呆就两三个小时,有时候做了一个多月的样品,可能在一两分钟之内就坏了。“如果性格稍微急躁一些,就会越做越差。虽然相对较慢的性格在现在的科学研究中有些‘格格不入’,但是总要有一些不同性格的人去做一些事情。”康宁说。所以,他也始终告诫学生,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不要太心急,只有脚踏实地深入到科学研究之中,科研成果才会“水到渠成”。
  在国家将量子计算、量子信息方向列入国家战略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康宁还会在自己科研方向的基础上,向着量子器件方面的研究不断前行。而想要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超导方向的研究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与石墨烯类等低维结构特征的材料在低维纳米电子学器件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其中复杂的物理现象诸如电荷密度波与超导的关联。康宁也希望能将超导与低维材料相结合,开展一系列探究工作。
  2018年,其申请的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石墨烯/二维超导异质结构器件的量子输运研究”正式开展研究工作。现如今,他和团队成员已经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下一个阶段的研究中,为了新的科研目标而进发。
  从事科研以来,康宁一直在科研世界里脚踏实地前行,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科研人员的缩影——踏实、专注、没有功利心。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他仍会在自己的领域研究内发光发热,为了科研领域的点滴进步而孜孜不倦!
其他文献
来自韩国首尔大学的Jun Cho及其同事,在环境恐惧条件作用后应用了小鼠海马体的核糖体特征分析及RNA测序。他们对实验组小鼠的海马和对照组小鼠的海马进行了分析,时间点为条件作用后5分钟、10分钟、30分钟和4小时。根据核糖体分析数据,研究人员在那些受过训练的小鼠中寻找有着不同表达的基因,并总共发现了104个这样的基因,结果表明,ESR1可能在调整学习后的基因调节网络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
韩丹翔,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2006年到2014年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后四年的时间里担任助理研究,2014年9月回国。目前,已经在Plant Cell、Plant Journ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500次;受邀为《藻类学培养手册》撰写部分章节。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
专家简介:  蔡文川,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业多年,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宇航局重要项目计划书撰写,致力于航天器姿态自适应鲁棒控制、容错控制、实时无人战车跟踪协同控制、智能编队协同策略等研究。2010年回国后,陆续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原“973”“863”计划项目等,切合国家高速铁路安全检测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需求,转型基于光纤传感与视频识别的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的反复告诫如同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这几年来,中兴事件、华为事件,以及愈演愈烈的西方国家对于我国科技企业的打压,愈发证明了总书记的判断和真知灼见。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正在全面加剧,而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背后,实质上是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强硬较量。  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和“天问一号”深空探测器发射成功令人瞩目。这
一天24小时,你是怎么度过的?  做实验、看文献、找资料、写项目,与专家和学生一起讨论、谋发展,努力探寻与人骨相近、更为贴合的骨植入体……如此紧张的行程,就是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邓怡每日的“必修课”。  作为一名与“骨”打交道的科研工作者,邓怡长期聚焦于人类重大疾病,研发用于疾病诊治的生物材料及其多功能适配表/界面,目前他已围绕医用特种高分子、生物异质结、全水相生物材料、干细胞成骨分化等多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中的自发回旋电子排序  Nature封面:研究团队所用方法的艺术示意图,该方法让圆偏振光照射1T-TiSe2的同时将其冷却在临界温度以下,从而优先形成一个手性畴。Nature杂志第7796期封面文章报道了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中的自发回旋电子排序研究。手性是自然界材料的一个常见属性。对某些材料来说,电子可以自发地重新排列,让原来的非手性结构具有手性。这种回旋排序被称为胆固醇液晶的量子
胶原蛋白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题。人们曾经从75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中检测出胶原纤维;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开始用动物皮制胶,我国西汉以前开始利用动物皮熬制中药;1935年人们初步确定了胶原的三螺旋结构,1945年后欧洲出现水解胶原产品,1980年后胶原蛋白肽吸收和功效的研究日益增多。到了21世纪,生物材料蓬勃发展,胶原逐渐被用于组织工程和组织医学,又渐渐拓展至干细胞转化、细胞培养、药物控释和医
随着集低损耗、大带宽、高稳定性、抗电磁干扰等众多优点于一身的光纤问世以来,光纤频率传输技术在现代科技和基础应用等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下,高精度时间频率技术在国防军事、深空探测、国民经济建设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众多领域都有极为重要的应用。而随着原子钟,光钟的发展,频率标准的不断提高,基于卫星实现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方式(如卫星双向比对或GPS载波相位测量)已经不能满
集成电路的发明,引爆了智能电子产品的潮流;巨磁阻材料的发现,促使了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蓝光LED的出现,开辟了照明的新纪元……循着2000年、2007年、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脉络,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材料学科的每一次进步,推动着科技时代的进程。  近十几年,先进材料研究成果密集涌现,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材料革命的时代。石墨烯是当前最神奇的材料之一,是最薄、最坚韧的纳米材料,具有很多特殊的物理性质
实验动物学是20世纪中叶从动物学、畜牧兽医学等学科中脱颖而出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实验动物不是一般动物,它已从动物学、畜牧兽医学研究的一般概念上的动物中分化出来,是经人工培育的、遗传背景清楚、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用于科学实验、教学、检定及药品、生物制品生产的动物。实验动物同设备、信息、试剂一样,是生命科学实验研究不可缺乏的基本要素。  动物实验是生物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