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回想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交响曲创作,一个“民间”长期流传的说法——“钟二、王三、朱四”的“压轴性”意义——已经被时间演变为一个必须正视的“历史”事实。在那不长的两三年时段里(1988-1990年),在武汉、北京、上海三地,钟信明、王西麟、朱践耳三位作曲家,呕心沥血、“厚”积“爆”发。接踵推出了三部内容深刻、技法不同、风格别样的交响曲杰作,共同奏晌了中国交响曲发展历史上辉煌的篇章。王西麟的《第三交响曲》(创作于1989年初至1990年9月,首演于1991年3月10日)气势宏大、基调深沉、内涵深刻,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