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创新是奥运给北京的馈赠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shen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奥运会辉煌的巨大车轮轰轰烈烈地驶过北京,它带来的震撼和光芒意味深远。它的离去才刚刚让我们咀嚼出这座城市的缺失,以及它留给北京的遗产有多么厚重……
  
  采访清华美院的邹文教授,本意要报道他为奥运会城市雕塑组织了3年的作品收集和在全世界十多个城市的展览。但他对北京城市建设的忧思显然喧宾夺主地压倒了记者最初的采访动机。知识分子特有的犀利严谨,冷静儒雅在他身上混合成一种率真的力量。从北京这个城市的公共审美到国人的文化信念,这位学者急促激昂的语言好像一阵凛冽但清爽的风……我们特意把这篇访谈放在了奥运过后,是为了在喧嚣之后静静地思索。
  
  


  北京的城市审美落伍了
  
  “任何一个国家举办奥运会,都不仅仅是把各国群众请进来,电视播出了,就算完成任务了。正式比赛的时间只有16天到20天,组织好这期间的活动只是一个国家得到申办后要完成的规定动作。我们民众的参与是被动的,所涉及的只是关注运动员,关注买不买得到门票。罗格说,奥运申报国家极需在两届非比赛之间作出回应。他的意思是,举办奥运会真正的意义在于鼓励每个国家创造历届没有的自己的特色,在非比赛之间的泛奥运会期间,依靠民众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创造一种文化上的象征。
   “2008奥运会要为北京人文留下有形的城市文化景观。我们挑选雕塑作为承办国的形象特色,因为历史上最好的形象象征就是雕塑。100多年来奥运一直跟形象分不开。我3年来的工作就是把参赛的雕塑做成特色展品,形成特色雕塑景观。这个活动是2006年发起的,依次在天津、厦门、伦敦、香港等展出了方案稿。一个艺术展览同一天召集三五千人是很罕见的。
  “举办奥运会最主要的是彰显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彰显普惠精神,就是要把不同民族种族的人们还原成相同的一类人。当今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文化特色差异的丧失和侵犯正在引起文化抵制。北京的城市设计应该让百姓投票。民众有公共文化成果的分享权,纳税人有参与意见权,所以公共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加了‘景观’两个字。由于中国城市艺术机制上的不健全,百姓没有公共事务成果的发言权,没有发言冲动。仅有的言论经常是以调侃的方式表达,不是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北京成立首都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们为政府课题作专门论证,城八区的调研组织了3000人专门工作。这种调研需要的是提示城市细节,注重小环境改造,让每一个区域空间都优美精致,达到景随步移。以前北京建设太注重框架,电视片一播放北京,炫耀的就是空中拍的大框架:故宫连绵的黄瓦,雄伟的蝴蝶形立交桥等等。其实这种大块的城市建设是阻挡视线的,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很少看到城市远景,多数人看到的中近景以及周围小环境。
  “我们基本上还停留在落伍的城市审美粗放时期。而全世界已经进入了细节营造时期和精致时期。80%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我都去了,最有感触的是我们不能天天摊大饼,要往深度建设上提升文化。世界首都里立交桥长度之最是迪拜。它的桥墩棱角雕塑的造型像花瓣一样,直接倒模,翻出恰如其分、灵活变化的弯曲弧度,使得灰黑粗硬的水泥成为城市可供观赏的有生命的人性化的一部分。外国居民楼安全防盗窗很少,也不会乱挂衣服被褥,居民对城市的参与是互动积极的。即使有防盗窗也建得很美,统一装在窗沿以内,不会像中国防盗窗一层层地成为盗贼的梯子,形成恶性循环,二十多层的楼每层空调都乱装着。这两种外观设计成本差不多,只是我们缺少细节,还苦苦守着原始粗放意识。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轰轰烈烈,但最缺乏的是美术策划。机场高速旁边竖立的巨大广告牌子用一大排大炮一样的钢管固定,那种悍然的粗野丑陋没有人在意。我到一些新兴城市去,那里的官员说起北京的堵车、说起这种落后狂躁的宣传牌匾居然羡慕不已,甚至特别盼望着自己的城市也堵车,才觉得有人气。改革开放30年了,城市建设、雕塑公共艺术的建设没有理由停滞不前。没有细节、没有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参与问责制,没有市民反馈的周期,更没有为公共设施留下新陈代谢的空间——建完以后没有养护,脏了、破了、需要修正更新了,却没有鞭策推动,每个人都觉得不是问题。
  


  


  “奥运文化和它的相关设计就是把精致文化带进来,树立民享意识。
  “这个活动中征集来的雕塑以中小型为主。为什么?封建时代结束了。在过去的封建时代,雕塑做得大既能节省资金,也可以拿来威慑和自享;它通过形式的浩大把统治者的意识层层提高到皇权高度。但现在文明看重人的相同性,看中普世价值观。这就是奥运会要给予我们民族的馈赠。
  
  中华文化需要自省
  
  “奥运会还给中国一个机会,就是输出中国文化。中国和国际各国文化产品倒挂很高,每进口100本外国图书,中国只能出去2.7本。中国文化受制于自我优势和传播上的阻滞。在一般中国人的意识里,世界不外乎由中国和外国这两个概念构成的,中国和外国是并行的同一概念,他并不意识到“外国”这个概念是很多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多个国家组成的,是不能同质并列的。同样,在外国人眼里,东方就是中国,自动画等号。举个例子,我经常出国带茅台酒,在出关反恐检查时是不让带酒的,但外国人不认识茅台酒瓶子,听说它有治疗关节炎的药物的作用就放行了。要是可乐瓶子,全世界就没有人不认识。这说明我们视为传统珍宝的文化没有达到世界认知。
  “文明进程到了今天,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中华文化,它只是世界古老文明的其中之一,和埃及文化比并不是最优秀的文化。中国文化并不具有创新的艺术思维。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其实别人一直在改造。中国文化反而是有很多的宽容和虚伪。不计其数的假冒伪劣商品,假画假书法假文物的造假由来已久。以致国际拍卖公司苏斯比有一条拍卖规矩:买走的字画任何时候发现是假的都可以索赔,但不保证中国的艺术品。
  “几年以前开始风行的诚信概念是我提出的,虽然一再被用到商业贸易中,但本质上诚信是个文化概念。我们技艺高超的画家往往盯着一个东西画一辈子,一辈子重复自己,从哲学的深度讲就是不断地造假。循环不尽的假冒艺术、假冒商品是中国的顽症。以致现在有了科技防伪手段,对历史画可以作防伪注册。虽然技术上完成得了,但是没有人响应。
  “国贸光华路现在还摆着会发光的假椰子树——那种非洲丛林里的植物。这种胶塑的非环保产品,在西方国家就没有,好像外国人在审美上有自动免疫。后来发现澳大利亚餐馆居然也有这种假树,细了解该餐馆是华人开的。可见全世界的中国人对假东西有很强的承受力。
  “战争时期为了生存可以去欺骗,但欺骗何以蔓延到和平时期呢!”
  编辑/冯 岚 ffee@vip.sohu.net
其他文献
每天上下班高峰挤公交车,我都觉得自己在被迫地苦练高温瑜伽,而且功力见长,弹性韧性越来越像小时候看过的《巴巴爸爸》,可以随着有限空间任意变形。虽然,为工作东跑西颠了一整天,筋疲力尽,很想找个座儿迷糊一小会儿或者歇歇脚,但是能挤上车就感叹命好了,偶尔能遇到个座儿,那就得高呼三生有幸了。  既然大家贴在一起练瑜伽,车厢里自然是百味杂陈了。借打盹逃避这一切,显然不太可能,我就琢磨着找点什么事情,分散分散注
期刊
过生日,在我的印象中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我说这十几年,仅仅就我对周围熟人所知。仓廪实而知礼节,10多年以前,我们这种普通人家,经济多不宽裕,这些需要额外破费的事儿就免了。像我多次遭逢生日,不过是吃一顿打卤面拉倒。  生日之于父亲,似乎也是这么过的。在奶奶家生活,多少年来我听奶奶念叨过父亲的生日。父亲一生跑车,日子是随着火车轮子咔噔咔噔地过着的,除了寻常百姓吃喝拉撒的日子,凡是带有仪式性的事情,父亲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1923年,我出生在北京城。我的父亲名叫溥绍,与溥仪是同辈人,祖父是清末庄亲王载勋。我最初取名叫“爱新觉罗·毓恩”,1945年以后改名为庄玉恩。  我8岁那年,由于府邸败落,我随父亲到沈阳。日本人占了东北后,我又随父亲返回北京。那时家里很窘迫,母亲常常为别人缝洗衣服挣点钱贴补家用。  1932年,溥仪做了伪满洲国皇帝后,父亲便到长春投奔他,做了伪满皇宫内府近侍处典守科长。后来,母亲带着我来到长春,
期刊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网络体系越发健全,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凸显网络体系应用价值,网络在带给人们便利同时,其所显现出的不稳定性日益突出,网络安全成为当今社
同情感是从内心滋生的爱心,是普世的情感,有了它就有助人为乐,就有与人为善,就有形成正义感为人民尽力的基础和条件,正如古人所说“爱者仁之始,仁者爱之推”。古人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现在的人也说:“同情心是人性中固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全部道德的开端和基础。”人之所以具有同情心,是由于同情而实施了善举之后,心灵会产生崇高感、愉悦感。同情心无关形而上的利益,孟子为此举例:看见小孩儿要掉到井里,人会有“怵惕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有朋友曾给我提供过一个数字,说今天玩儿收藏的人,大约有7000多万人之众。我没学过统计学,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但就目前的热度和阵势来看,我估计现在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多,于是我想问一句——我们这些收藏爱好者有多少人具备充足的知识?有多少人在“古玩商品”的面前有“心理定力”?有多少人在这些充满了玄机、虚幻的故事里边会不动心?应该说,少数真正从骨子里热爱古玩的收藏者,经过了多少年摸爬滚打过来
期刊
车公庄18楼南面,挨着马路边儿上的是新华印刷厂的宿舍楼。它的一层,东边儿是合作社,西边儿是粮食店。我除了熟悉自己家,再一个熟悉的就是合作社和粮食店了。打八九岁开始,我们家的粮食、油盐酱醋差不多都归我买。  那时候买粮食简单,因为粮食店主要就是三样儿粮食:米、面、棒子面。一进大门,左手是粮食垛,那一口袋一口袋粮食方方正正的, 能一直垛到房顶那么高。小时候,奶奶派我去买粮——20斤面三块七,这是我记得
期刊
在庆祝新中国60华诞的同时,我们迎来了(以下简称学报)创刊50周年.在这喜庆的时刻,我们特编辑出版了这本专辑,谨此作为向学报50华诞的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