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海原大地震Ⅸ度区影响范围的讨论

来源 :城市与减灾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ws1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1920年12月16日(民国九年农历十一月初七),一次震动全球的灾难性大地震发生在了干旱、贫瘠的海原县,由于地震能量高、居住条件差、次生灾害严重等因素的影响,海原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口伤亡及生态破坏。一般来说,一次特大地震的极震区的位置及延伸方向可以很快确定下来,如汶川大地震,震后10小时,中国地震局就给出了其极震区范围及延伸方向。然而由于科技、信息、交通及当时社会情况等条件的限制,海原大地震极震区范围及延伸方向于解放后才确定下来。地震时,由于国内地震监测台站稀缺,
其他文献
引言根据《中国近代地震目录》,1920年12月16日20:05′53″在宁夏海原发生8.5级地震,震中烈度Ⅻ度,震中位置:N36.7°,E104.9°(仪器震中),宏观震中:N36.5°,E105.7°,位于海原县干盐池一带,宏观震源深度17km,发震断裂带长度237km,极震区面积达20000km~2,造成23.4万人遇难。2010年,中国近现代重大地震考证研究宁夏项目组《关于1920年海原大地
情态词“难保”是汉语中新产生的虚词。本文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这个词的词汇化及语法化过程进行探讨,并试图分析其词汇和语法演变的机制。“难保”最初是一个状中式偏正短
网络新兴人称指示语是近年来人们在网络交际时所使用的新产生的人称指示语,由人称代词和常用呼语构成。常见的主要形式是数字、字母和汉字三种。方言、古汉语、外语和对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