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7日,北京大学宣布与部分中学合作试点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供高二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成绩将作为大学自主选拔的重要依据。据悉,“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规划、指导及组织工作由“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委员会负责实施,委员会由北京大学等相关学校人员组成。先修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先期由资深教授和中学骨干教师共同制定。每年7月,“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委员会将组织统一考试,颁布更新课程标准,并组织相关院系对中学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目前,已有浙江杭州第二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北大附中等中学合作开设了此类课程。
发挥学生潜能,淡化应试色彩
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是全球诸多世界一流大学录取本科生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AP课程对国内中学生来说早已不是一个陌生词。然而,由中国大学和中学本土打造的大学先修课程,在历史上还是头一次,究竟原因何在呢?《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实现系统化教育,是高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扭转高中大量学生流失国外的有效探索;是高中和大学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但此举同时也带来了忧虑。
为什么要给中学生提前讲授大学课程?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在课堂上,假装听老师课,其实他早已学会了,只是因为尊重老师而装装样子,这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我们在学校办了一个自主研修学院,发现不少学生有能力在高一时就学完高中课程,高二时就能学完大学的数学和物理的课程。”
从2010年开始,北京十一学校便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生物学、高级英语翻译等大学课程,满足一部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李希贵认为,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提前选修部分大学课程,是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帮助他们提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以前,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再提高的方法主要是学科竞赛,但是,学科竞赛的学生面比较窄,功利性也越来越强,所以,需要开设一些新的课程,强调实验性、过程参与动手实践操作。”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铮说,“学科竞赛也不能满足在文科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潜能孩子的需求,为那些对文科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大学通选课,是一个好的方向。”
“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这何尝不是一种倒逼的结果。”浙江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介绍,“如今高中毕业,甚至在高中一、二年级就出国的学生越来越多。在全球化时代,学生们有权选择优质教育,如果再不改革,还是围绕应试,那么选择出国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中学开设不以应试为目的的大学先修课程,希望能够激发、培养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
“教育应该让会飞的孩子飞起来,让能飞的孩子飞得更高。教育要主动回应孩子自主的发展诉求。大学先修课程有效地淡化了目前中学学科教学‘试题为王’的现状。” 叶翠微说。有关专家指出:改革,要从细节着眼,也需顶层设计,高低配合,巨细兼顾,才能真正药到病除。北大与部分中学合作试点开设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有必要,更迫切。
改变应试模式,留住尖子生
北大率先认可大学先修课程学分,也引起许多人疑惑,这一做法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名校掐尖战?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
“北大不会掐尖,我们将根据自己的评价体系,不掐分数的‘尖’,掐适合自己学校培养的‘尖’。” 北大招办主任秦春华坦言,如今很多高考状元或拔尖人才都去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读本科了,如果再不改变,那么北大、清华就只能招收到二流学生,只会考高分而无创造力。秦春华表示: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目前还在积极与清华、复旦、天津大学等兄弟院校联系,希望这些高校能一起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中学意识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大学则更加认识到了迫切性。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柳彬说,“北大学子考试时不在乎考试题的难度,却在乎考试题目的类型。这与高中的纯应试教育有关。中学老师把考试题目分成若干类型,并告诉学生各种题型的解题窍门。这使很多同学对大学的考试感到不适应。”
“一些中学校长找到我们,希望采取不一样的录取制度,适应中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从而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兴趣,对求知欲进行更好的鼓励。”秦春华介绍,“目前的中学教育最大的希望是与大学对接,希望大学伸手拉一把,以改变基础教育应试存在严重的教育问题。”
先修课程有望获更多高校认可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柳彬介绍,在美国和法国,很多知名中学都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请大学知名教授给中学生上课,把握住16至17岁这一黄金年龄段。目前,很多中学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兴趣做分层培养,但又无法回避高考指挥棒,这就让许多学校处于两难境地。
先修课程有望获更多高校认可。“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大学与中学的有机联系不应被高考割裂,中学教育不应当异化为高考强化训练班。”柳彬说。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多样化需求比单纯追求高考分数更为重要,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柳彬认为,“修大学先修课程可以表明学生有能力完成大学教育,并充分展示自己某方面的学业成就,为将来大学自主选拔提供依据。”
国外实践经验及有关研究表明,大学先修课程可以较好地解决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对于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大学相关学科审核认定,入学者可减免其相应的大学课程学分,免修相应课程。
北大附中校长王铮表示,这次将在现有高中选修课体系里,在数学、物理、化学、中文和历史等基础学科领域分别开设微积分、电磁学、大学化学、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通史(古代部分)5门先修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早接触大学课程,可以为将来理性地选择大学相关专业奠定基础。大学先修课程与传统中学课程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它不是讲授,不是解题,更多的是讨论、实验、阅读原典文献、写论文,是尝试大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通过有准备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广、更深层次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学生在选择时量力而行
对于北大在部分中学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有家长担心是否会引发学业攀比,从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先修课增加学生负担着实令人担忧。“我不鼓励孩子参加这类课程,这么早就钻研一些东西,会造成思路狭窄,不利于思路的开阔。”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高三学生戎澄的母亲杜雨荷看来,高中有高中的课程,大学有大学的课程,什么年龄段干什么事。她认为,高中课程本来就很紧张,如果再额外学习大学课程,会增加学生压力。然而,到底去不去参加这类课程,主要看孩子自己的想法。
当了12年高中班主任的夏淑娇认为,“现在高中生的压力本来就大,就应该学习高中该学的知识,如果再选修一部分大学课程,无疑是‘雪上加霜’。”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承认,这使中学将面临最现实的挑战。“仅靠家长和学生来判断是否适合参与课程,是很难的。我认为,还是要由学校来参与,由委员会来把关。”
王铮也表示,大学先修课程只是中学课程中的一个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基本课程没有学好,而只凭先修课成绩是不可能得到大学认可的。另外,先修课程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相信学生在选择时会量力而行。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会让生活更充实;但对于中等学生来说,绝对是负担。”美邦教育创始人王海波认为,开设这个课程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不应过多推广和渲染,否则会造成学生攀比,增加学生负担。
山东大学教授冯大诚认为:绝大多数中学生应该首先学好中学的全部课程,在中学生中鼓励学习大学课程并且在入学考试时加以考察就是很有风险的做法。这很可能起到鼓励许多中学生在没有学好、学扎实中学课程的时候就片面地学习大学课程的作用。他非常担心北大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的催生效应。可以想象,中学生为了赢得类似北大先修课程的考试,将会进一步放弃那些考大学用不着的知识学习(之所以说进一步,是如今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这样做了,理工科学生不懂人文知识,文法类学生几乎是科盲,体育、艺术类学生比文盲好不了多少),却去孜孜攻读“大学的先修课程”。那些课外培训班之类的“寄生教育”将更加兴旺发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北大的大学先修课程开放度十分有限,要让大学选修课程起到促进中学教育的作用,就应该提高开放程度,应该由一个社会中介机构组织,向所有中学生开放选修,同时,自主招生高校均认可课程成绩(是否认可由大学自主决定)。因此,随着先修课程的推进,还必须推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完善学分制,加大校际间的开放力度,包括学校之间学分互认,包括建立自由转学制度等。
发挥学生潜能,淡化应试色彩
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是全球诸多世界一流大学录取本科生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AP课程对国内中学生来说早已不是一个陌生词。然而,由中国大学和中学本土打造的大学先修课程,在历史上还是头一次,究竟原因何在呢?《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实现系统化教育,是高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扭转高中大量学生流失国外的有效探索;是高中和大学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但此举同时也带来了忧虑。
为什么要给中学生提前讲授大学课程?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在课堂上,假装听老师课,其实他早已学会了,只是因为尊重老师而装装样子,这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我们在学校办了一个自主研修学院,发现不少学生有能力在高一时就学完高中课程,高二时就能学完大学的数学和物理的课程。”
从2010年开始,北京十一学校便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生物学、高级英语翻译等大学课程,满足一部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李希贵认为,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提前选修部分大学课程,是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帮助他们提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以前,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再提高的方法主要是学科竞赛,但是,学科竞赛的学生面比较窄,功利性也越来越强,所以,需要开设一些新的课程,强调实验性、过程参与动手实践操作。”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铮说,“学科竞赛也不能满足在文科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潜能孩子的需求,为那些对文科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大学通选课,是一个好的方向。”
“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这何尝不是一种倒逼的结果。”浙江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介绍,“如今高中毕业,甚至在高中一、二年级就出国的学生越来越多。在全球化时代,学生们有权选择优质教育,如果再不改革,还是围绕应试,那么选择出国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中学开设不以应试为目的的大学先修课程,希望能够激发、培养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
“教育应该让会飞的孩子飞起来,让能飞的孩子飞得更高。教育要主动回应孩子自主的发展诉求。大学先修课程有效地淡化了目前中学学科教学‘试题为王’的现状。” 叶翠微说。有关专家指出:改革,要从细节着眼,也需顶层设计,高低配合,巨细兼顾,才能真正药到病除。北大与部分中学合作试点开设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有必要,更迫切。
改变应试模式,留住尖子生
北大率先认可大学先修课程学分,也引起许多人疑惑,这一做法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名校掐尖战?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
“北大不会掐尖,我们将根据自己的评价体系,不掐分数的‘尖’,掐适合自己学校培养的‘尖’。” 北大招办主任秦春华坦言,如今很多高考状元或拔尖人才都去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读本科了,如果再不改变,那么北大、清华就只能招收到二流学生,只会考高分而无创造力。秦春华表示: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目前还在积极与清华、复旦、天津大学等兄弟院校联系,希望这些高校能一起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中学意识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大学则更加认识到了迫切性。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柳彬说,“北大学子考试时不在乎考试题的难度,却在乎考试题目的类型。这与高中的纯应试教育有关。中学老师把考试题目分成若干类型,并告诉学生各种题型的解题窍门。这使很多同学对大学的考试感到不适应。”
“一些中学校长找到我们,希望采取不一样的录取制度,适应中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从而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兴趣,对求知欲进行更好的鼓励。”秦春华介绍,“目前的中学教育最大的希望是与大学对接,希望大学伸手拉一把,以改变基础教育应试存在严重的教育问题。”
先修课程有望获更多高校认可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柳彬介绍,在美国和法国,很多知名中学都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请大学知名教授给中学生上课,把握住16至17岁这一黄金年龄段。目前,很多中学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兴趣做分层培养,但又无法回避高考指挥棒,这就让许多学校处于两难境地。
先修课程有望获更多高校认可。“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大学与中学的有机联系不应被高考割裂,中学教育不应当异化为高考强化训练班。”柳彬说。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多样化需求比单纯追求高考分数更为重要,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柳彬认为,“修大学先修课程可以表明学生有能力完成大学教育,并充分展示自己某方面的学业成就,为将来大学自主选拔提供依据。”
国外实践经验及有关研究表明,大学先修课程可以较好地解决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对于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大学相关学科审核认定,入学者可减免其相应的大学课程学分,免修相应课程。
北大附中校长王铮表示,这次将在现有高中选修课体系里,在数学、物理、化学、中文和历史等基础学科领域分别开设微积分、电磁学、大学化学、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通史(古代部分)5门先修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早接触大学课程,可以为将来理性地选择大学相关专业奠定基础。大学先修课程与传统中学课程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它不是讲授,不是解题,更多的是讨论、实验、阅读原典文献、写论文,是尝试大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通过有准备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广、更深层次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学生在选择时量力而行
对于北大在部分中学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有家长担心是否会引发学业攀比,从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先修课增加学生负担着实令人担忧。“我不鼓励孩子参加这类课程,这么早就钻研一些东西,会造成思路狭窄,不利于思路的开阔。”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高三学生戎澄的母亲杜雨荷看来,高中有高中的课程,大学有大学的课程,什么年龄段干什么事。她认为,高中课程本来就很紧张,如果再额外学习大学课程,会增加学生压力。然而,到底去不去参加这类课程,主要看孩子自己的想法。
当了12年高中班主任的夏淑娇认为,“现在高中生的压力本来就大,就应该学习高中该学的知识,如果再选修一部分大学课程,无疑是‘雪上加霜’。”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承认,这使中学将面临最现实的挑战。“仅靠家长和学生来判断是否适合参与课程,是很难的。我认为,还是要由学校来参与,由委员会来把关。”
王铮也表示,大学先修课程只是中学课程中的一个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基本课程没有学好,而只凭先修课成绩是不可能得到大学认可的。另外,先修课程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相信学生在选择时会量力而行。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会让生活更充实;但对于中等学生来说,绝对是负担。”美邦教育创始人王海波认为,开设这个课程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不应过多推广和渲染,否则会造成学生攀比,增加学生负担。
山东大学教授冯大诚认为:绝大多数中学生应该首先学好中学的全部课程,在中学生中鼓励学习大学课程并且在入学考试时加以考察就是很有风险的做法。这很可能起到鼓励许多中学生在没有学好、学扎实中学课程的时候就片面地学习大学课程的作用。他非常担心北大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的催生效应。可以想象,中学生为了赢得类似北大先修课程的考试,将会进一步放弃那些考大学用不着的知识学习(之所以说进一步,是如今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这样做了,理工科学生不懂人文知识,文法类学生几乎是科盲,体育、艺术类学生比文盲好不了多少),却去孜孜攻读“大学的先修课程”。那些课外培训班之类的“寄生教育”将更加兴旺发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北大的大学先修课程开放度十分有限,要让大学选修课程起到促进中学教育的作用,就应该提高开放程度,应该由一个社会中介机构组织,向所有中学生开放选修,同时,自主招生高校均认可课程成绩(是否认可由大学自主决定)。因此,随着先修课程的推进,还必须推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完善学分制,加大校际间的开放力度,包括学校之间学分互认,包括建立自由转学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