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u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聚焦于2010版电视剧版红楼梦的改编,对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造型上、台词上、细节上、人物形象上结合电视剧中具体的情节与场景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得出相应的总结,也为同类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些许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红楼梦;2010版电视剧;问题与不足
  一、造型上
  (一)额妆及厚重的服饰
  我们细读原著就会发现,曹雪芹笔下人物的妆容及服饰是为其性格服务的,而新版《红楼梦》却追求奢华、厚重,并无与原著对应。例如,宁国府的少奶奶秦可卿是一个人人夸赞懂事体贴、做事周到、知书达理的媳妇,而在剧中却常见其裸露出一截胸脯,发髻松散,一身紫衣或黑衣出境,给人一种过于妖媚、轻浮的印象,并且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新版《红楼梦》争议最大的造型设计便是人物的额妆,被观众称为是“铜钱头”。李少红导演回应说,剧中使用的额妆是经过改造的,昆曲中的额妆是九片,剧中只使用四五片,是为了使剧中丫鬟婆子与贵族夫人、小姐有所区别,体现等级。[]我们不否认昆曲中额妆的美,但在电视剧中不仅与人物服装不搭配,用额妆来体现《红楼梦》亦真亦幻的诗意美,被观众指责太过追求表面功夫,结果适得其反。
  (二)人物仪态及举止的欠缺
  书中每个人物的言谈举止都应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大家闺秀需要尊礼行事、矜持端庄。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人物的仪态举止都非常到位,行叩首礼、作揖礼、端茶漱口、站坐卧行都是符合当时时代的要求。而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和87版本相比,就有所欠缺了。在宝黛初次见面时,宝玉冲到贾母房间时,未向贾母行礼,也未向黛玉行礼,就直接两眼发直地走到黛玉面前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黛玉这时也是站起身来,并未向哥哥行礼,同现代社会人与人见面无异;在当天的晚饭后,丫头端来漱口水让黛玉漱口,黛玉并未用手帕遮挡,而且直接朝杯中吐漱口水,这一举动实在不雅观;在周瑞家的给林黛玉送花时,黛玉说了句“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周瑞家的脸立马变了,一边翻白眼一边撇嘴,表现对林黛玉的不满之情,但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主仆之间尊卑有别,下人绝不会对主子做出这样的举动。
  二、台词上
  (一)对白照本宣科
  旧版《红楼梦》将剧中人物对白做了改编,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作出了口语化的改编,使对白在具有文言意味的基础上,很符合口语对话,使观众易于理解,也不会产生距离感。而新版《红楼梦》打着遵循原著的旗号,照搬书中原话,导致人物对白像是在背书一般,使观众感到生硬。
  例如,在宁国府花园里,贾瑞遇见凤姐时两人的对话,旧版中的对白是:“别是路上有人绊住了脚了,舍不得回来了”,新版中是这样的:“别是路上有人绊住了脚了,舍不得回来也未可知。”如果是读书,自然是后一句更能表现出语句的立场,而在人物现实的对话中,前一句加上语气的助益,自然更符合口头语言的表述。
  (二)旁白的滥用
  新版《红楼梦》中李少红导演延续了其一贯的创作风格——大量使用旁白,很多观众知道,李少红擅长使用辞藻华丽、具有修饰性的旁白。在电视剧《红楼梦》中,全剧都有缓慢的男中音作为旁白贯穿始终,以旁观者的角度在叙述故事,这也引起了大量的争议。旁白基本上都是使用的书中原话,于是在视听上就呈现了李少红风格的画面和曹雪芹原文的声音,也被观众称为“看图讲故事”。
  大量而冰冷的旁白,给人距离感,让人觉得始终无法融入剧情,始终与剧中人之间有一层屏障;同时,旁白过于拖沓,有许多情节,是通俗易懂的,仍然有旁白在介绍剧情。在最开始,旁白介绍宝玉的身世由来还有情可原,毕竟带有神话意味,而在甄士隐家中的仆人带小姐英莲去看元宵花灯直至英莲丢失那一段,剧情明了,通俗易懂,却仍然有旁白叙述,甚至与台词重复,实在太过拖沓。
  三、细节上
  (一)礼的缺失
  由于《红楼梦》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故事,发生在封建社会,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笼罩着整个社会,新版《红楼梦》中“礼”的部分却处理的不好。宝玉生病,众人探望宝玉那节中,书中描写薛蟠“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由此可见,姑娘们是要与外人隔开的,而在电视剧中,黛玉、宝钗等姑娘们都是直接站在叔伯子侄年前不加掩盖,是不合礼数的。虽说这都是细节的处理,但也关系到整部剧的整体体现,一处小小的细节就会使读过原著的观众产生不满。
  (二)当代意识对古代文化的歪曲理解
  小说《红楼梦》被称为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有无数文人志士为其痴迷,更有专门的学派研究《红楼梦》,除了知名的红学大家,还有更多的普通人熟读原著,对原著中的古代文化有自己的见解。在新版《红楼梦》中,“黛玉裸死”一集中的镜头表现,就足以败光观众对新版《红楼梦》的全部好感,承受红楼爱好者对新版《红楼梦》的批评,这些镜头体现了李少红导演对原著的理解不到,是当代意识对当代文化的歪曲理解。
  原著这样描写:李纨道:“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她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她个女孩儿家,你还叫她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黛玉焚烧书稿时是穿着衣服的,在这里是李纨吩咐丫鬟给黛玉换上衣服,并非裸死。更何况,根据黛玉的性格,绝不会在断气后由他人检验裸体,在封建社会中,一个大家闺秀也不会在死后裸露身体被一群人围着相看,这是对原文文本的误读,将“质本洁来还洁去”理解为“光着身子死去”。在剧中,通过贾母的主观视角,展现了一组近景慢摇的场景头,从黛玉垂落的手,到胳膊,再到肩膀、脖颈,接着是腿和腹部,完整地展现了黛玉的裸装,观众简直不忍直视这样的林妹妹。
  四、人物形象上
  (一)去其貌
  新版《红楼梦》虽然经过了全国的演员海选,而最终演员的选定却没有达到观众的满意。演员与原著人物的相貌相似,可以更贴合原著人物,符合观众对人物的想象。并且,曹公笔下的人物,相貌与性格都是连在一起的。87版《红楼梦》播出后,有人说陈晓旭生来就是为了演林黛玉的,这便是87版《红楼梦》的成功之处了。而在新版《红楼梦》中,本是弱柳扶风的黛玉,其扮演者却有点婴儿肥,下巴圆润;原著中黛玉伶牙俐齿,气质孤傲,甚至有时表现出刻薄的一面,而剧中的黛玉却有着一张厚嘴唇,实在不像是伶牙俐齿的颦丫头。宝钗本应是丰满圆润的,宝钗撲蝶一幕是有杨妃神韵,而其扮演者却是尖下巴,当钗黛一起嬉戏玩闹时,观众反倒会将宝钗认成黛玉,造成了“黛肥钗瘦”的一幕。[]另外,年幼的惜春,在出场时不过六七岁,原著中描写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但电视剧中的惜春比姐姐迎春、探春都要高大壮实,这确实不该是最小的四小姐的形象。
  (二)失其神
  新版《红楼梦》中,演员相貌与原著不符尚在其次,在神态上欠缺火候才是致命死穴。比较让人失望的是王熙凤的扮演者姚笛。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衣着华丽,面容姣好,性格泼辣,她手上还有人命官司,表面一把火,背后一把刀。在书中协理宁国府、惩治贾瑞,设计害尤二姐便足以表现出来。这样的一个性格复杂、两面三刀人,姚笛的演绎中并无完全体现,演技平平,并无出彩之处,看不出聪明伶俐,精明和历练的表现中表演成分太多,不像泼辣,倒像个怨妇,缺乏贵妇气质和当家主妇的智慧,让观众有所失望。
  作者简介:
  袁晓琳,王紫贺,湖南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近几年IP剧改编风席卷了影视行业,大量改编剧腾空而出,本文以国产改编剧佳作《甄嬛传》为例,立足编剧视角从故事背景、人物设定、情节线索三个方面对文学作品和影视剧进行对比。  关键词:《甄嬛传》;人物设定;多线索叙事  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是近几年影视行业的常规操作,制作公司看中了文学作品自带的“原著党”。原著粉丝的极高的热情转变为收视转化率的潜力,甚至比某些流量明星都都保障。但是“原著党”也是一
期刊
摘要:纪录片《三里冢》是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记录了农民为了三里冢地区不被建机场而与政府斗争的过程。在拍摄期间,小川绅介带领摄制组在村子里居住了长达11年的时间,与村民一同种地、生活甚至斗争,拍出了这样一部伟大的纪录片。在纪录片中,小川绅介与被拍摄对象的关系建构方式值得所有纪录片从业者学习。  关键词:关系建构;三里冢;小川绅介  一、时间的累积  时间在纪录片中是一种过程的体现,时间的累积带来的过程
期刊
摘要:军队官职多种多样,职能各有不同,因此成为翻译的难点。本文从其官职特点出发,以《蒋翊武评传》中所出现的军队官职为例,探索其翻译手段。  关键词:军队官职;《蒋翊武评传》;翻译策略  一、近代军队官职特点  《蒋翊武评传》是一本关于辛亥革命的书,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军队自然也发生了许多变革。武昌起义的军队,一部分来自革命党人自己编练的军队,一部分来自清军的投诚,这也就让军队内部职位驳杂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网络自制综艺也应运而生。笔者选取《这就是街舞》这个代表性案例,分析总结该节目的内容特色,探究新媒体时代下街舞类网综风靡的原因,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网络自制综艺;这就是街舞;内容  一、“中国风”的场景设计  顾名思义,“街舞”的“街”所表明的意思是“起源于街头”。所以,它还经常出现
期刊
摘要:《无问西东》作为一部承载历史的怀旧青春片,其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为国产电影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提供了新的创作方法和思路。《无问西东》为新主流电影带入另一种青春颂歌的路径,因此对《无问西东》创作上的讨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其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进行了探索,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日后国产“新主流电影”在创作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无问西东;叙事;非线性  从叙事结构的角度可以将电
期刊
摘要:小说《云图》被誉为“最不可能改编成电影”的小说之一,因小说中时空反复跳跃的结构和群像设置给影像化增加了许多难度。抛开影片两极分化的评价重新审视小说和电影,电影《云图》蕴含了杂糅化的主题和文化融合内涵。它是近年来好莱坞科幻大片中少有的非快餐式作品,所引发的叙事革命和多义性解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关键词:《云图》;小说改编;多元主题  2012年被搬上银幕的电影《云图》由汤姆·提克威和沃卓
期刊
摘要:颂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起源与宗教文化有关,其有着“庄重肃穆”的文体风格,在《诗经》中,《周颂》《商颂》被视作是宗庙正歌,而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颂》因其体式、内容接近风诗、雅诗而被学者称为颂之“变体”,笔者试通过分析《鲁颂》与商周二颂的不同来看颂体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鲁颂》 颂诗 “变体”  一、《鲁颂》之“变”  颂诗在《诗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备受推崇的神圣文体。但是《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在迅猛的发展中,而力学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也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  关键词:力学;现状;发展;应用  一、力学专业的基本特征  力学专业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很多方面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力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力学作为基础学科,也是机械、土木、交通、能源、材料、仪器仪表等相关工科的基础。  作为应用学科,它几乎与所有工科专业交
期刊
摘要:乌兰牧骑作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重要旗帜,不为风吹日晒为自治区的人们传送歌舞,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内涵。“三千江南孤儿进草原”的故事与乌兰牧骑相结合,展现了蒙古族人坚韧不屈、伟大博爱的民族性格,使人们放佛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着“爱之歌”。  关键词:海林都;草原母亲;蒙古族  电影《海林都》讲述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三千江南孤儿进草原”的感人故事。该片由彭军导演执导,以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
期刊
摘要:《少年的你》这部电影讲述了在高考前,被霸凌的少女陈念和小混混小北,如何在意外面前彼此守护的故事。影片抛弃了以往青春题材的爱情情节,而是更多的聚焦在了教育问题上,在高考这一背景中,讲述校园暴力这类社会热议话题,给了大众更多思考。  《少年的你》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大众对于校园暴力的热烈讨论,影片的成功与剧本的优秀息息相关,本论文主要从影片剧本中的环境处理、人物设定和情节设置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