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高盛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_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经济尚未根本好转,国家债务风险的显现,已迫使政府不得不立即整肃市场
  
  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控告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在合成债权抵押债券(Synthetic CDO)交易中,涉嫌欺诈,致使投资者损失10亿美元以上。
  
  此案一出,市场担心次贷伤疤再次揭开,严重损害刚刚修复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当日,用于衡量市场信心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VIX急升15.5%。全球股市應声下跌,黄金及大宗商品市场大幅下挫。动荡气氛弥漫于全球金融市场。
  
  于是疑问油然而生——为什么是高盛?为什么是这时?它意味着什么?
  
  区别于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一般不从事资产负债业务,而是通过提供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在资本市场上不断进行风险对冲,从而将风险分散于市场参与者之中。其首要原则就是向市场参与者充分解释和披露风险。
  
  高盛公司已有100多年从事该业务的经历,是投资银行的翘楚。按理说,深谙此道。然而,早在2008年初,市场就传出消息,高盛公司在不断向客户推销CDO的同时,自己又在卖出CDO,其行为令人生疑。
  
  更为重要的是,在随后的金融危机中,高盛公司又因为“大而不倒”,首先获得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务救助,市场地位反而得到强化。
  
  人们担心,这种“大而不倒”不仅使其过去的错误得不到清算,而且“道德风险”会更肆无忌惮。以此推论,金融危机的系统性风险会再次降临,甚至周而复始。于是,整肃市场便成为不得已之举。谜底在于昭示市场,“大不能不受惩罚,资本市场是有原则的”。
  
  但是,“大而不倒”并非问题的实质,更深刻的问题在于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位和监管原则。
  
  作为投资银行,其传统业务是通过提供包括产品设计在内的顾问服务收取费用,即“收费业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银行不满足于“收费业务”的微薄收入,而青睐于资产负债业务的丰厚利润。利用杠杆融资,建立其自身的自营业务,开始对冲基金化。此次高盛就提出,自己也有损失。
  
  高盛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并未欺诈。但问题不在于它是否损失,而在于投资银行是否应该拥有对冲基金的自营业务。
  
  当投资银行拥有对冲基金的自营业务,其顾问与自营之间的“防火墙”就会淡化,“道德风险”由此滋生。更严重的是,一旦投资银行内部“防火墙”失效,而外部又没有适当的监督机制和措施,风险便会跨业务、跨部门传递,投资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就会变成外部市场的实际风险,引发系统性危机。
  
  事实上,自金融危机以来,人们一直在反思现行金融体系的弊端,而其改善的方向是:强化外部监管,最简便有效的就是分业经营。
  
  目前,美国国会正在激辩金融监管改革,混业还是分业是辩论的焦点之一。这是本次诉讼的背景,而对高盛的诉讼也为辩论增添了“砝码”,其中折射出美国两党政治的较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即使高盛有点冤枉,但是情势所迫,不得不为。
  
  混业还是分业是金融界长期争议的问题。早在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是一体的。后来,大危机促使美国采用了分业体制,而欧洲依然维持混业经营。
  
  到了90年代,美国也认为这种分业体制过分僵化,不仅阻碍了交叉销售,限制了规模效益,也损害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于是,美国政府于1999年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改革了分业的限制。
  
  由此可见,分业还是混业仅仅是表面,实质是风险能否得到有效控制。金融危机表明,现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架构并不能控制风险,危机前的问题又有故态复萌的迹象;而政府的救助行为只是用国家债务的扩大来取代私人债务危机。
  
  而希腊债务危机则告诫人们,此举风险巨大——政府的开支无度或可导致国家破产。目前,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负债总额接近GDP的90%。尽管经济尚未根本好转,国家债务风险的显现,已迫使政府不得不立即整肃市场。
  
  作者为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其他文献
虽然在外部和美国因素作用下,MSCI中国指数仍将持续波动,但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正在减弱    在上篇专栏中,我们提到,前一段时间发生在中国股市的调整,反映了市场不断积聚的忧虑感。但是,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值得乐观,基本面向好和流动性强劲的特征一直没有改变。未来数月内,市场可能继续呈现防守性态势,以待宏观政策不确定性拨云见日。   进一步分析,虽然市场调整可能会被唱空者拿来夸大中国经济放缓和宏观政策
2010年5月以来,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开始在13个省推行,这是一项高规格的试点工作,由中央编办、中农办、国家发改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六部委主导。  按照六部委下发的文件,试点旨在加快体制创新,调整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下放城建、环保、治安等管理权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新编制管理,适当增加的编制由省级政府负责调剂。  首次列入试点的是河北、山西、吉林、江苏、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