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有一位消化科疾病专家任伯良,不但医术精湛,知识渊博,而且医德高尚,更有口皆碑。但是,对病人有关病情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答复往往是“说不清”。这就难免使人们感到纳闷一位专家级医生怎么能使用这种不确定的语言呢?实际上,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制约。而“说不清”正是对这种现代医学历史局限的通俗、深刻概括。比如痢特灵是一种治疗痢疾的杀菌药。按照传统的经典理论,由于人体胃液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其浓度高达0.4%-0.5%。盐酸又是一种强酸,可以将任何病菌迅速杀灭。而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胃酸含量比正常人还高,更不具备病菌的生存条件,因而根本没有痢特灵“用武之地”。但是,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位专家在县城一所基层医院担任一般医生时,痢特灵治胃病这一偏方就已广为流传,并且对相当一部分患者确有疗效。其中的道理,他本人固然“欲说当年好困惑”,即使是医学院中的一流教授、消化疾病权威同样“说不清”。直到几十年以后,一项伟大的发现才揭开了其中之谜。
澳国医坛惊巨雷“幽门螺杆”露狰狞
1979年4月,澳大利亚珀斯皇家医院42岁的研究人员沃伦,在一份胃炎病人的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一条奇怪的“蓝线”。在高倍显微镜下,他看到了无数细菌紧粘着胃上皮。但他的许多同事都说“看不到”。沃伦气恼之余,决定对切片进行染色处理,结果不但细菌清晰可见,而且数量更多。由于沃伦在其他许多胃溃疡、胃炎病人的活体标本中,也发现了这种细菌,因此,他推测,这种细菌可能与胃溃疡、胃炎有密切关系。但是,当时,广大医学界对沃伦的这种观点普遍持怀疑态度。这是由于沃伦的发现,不但与胃酸使人体胃中细菌无法存活的传统医学理念相悖,而且要确认一种疾病是由某种微生物感染所引起,必须同时满足国际公认的“柯赫法则”中的四个条件。沃伦仅仅满足了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必须从病人身上分离并培养出这种病原体。这时一位年轻的同行——马歇尔给予了沃伦全力支持。由于细菌的培养条件既复杂又严格,以氧气的供应为例,就有“需氧”“微(低)氧”和“厌氧”之分,因而他们经历了多次失败。直到1982年4月复活节前夕,按照惯例,休假4天,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多待了几天,结果这种微氧细菌终于培养成功了。于是,1983年,沃伦和马歇尔联名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将工作成果在英国著名的医学刊物《柳叶刀》上发表。随后,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这种细菌的形态、生长特性、生化反应及其DNA排列,正式命名为幽门螺杆菌。但是,他们的正式论文,尽管措词十分谨慎,仅仅认为胃溃疡与这种新发现的病菌有关,开始仍被打入冷宫。直到1984年,在一位权威的支持下,才与广大读者见面。其原因是论文的主要依据用一种杀菌剂杀死了培养皿中的幽门螺杆菌,而这种杀菌剂早就证明对治疗胃溃疡有效。如果沃伦和马歇尔的新发现,真是一声震动澳国甚至全世界医学界的巨雷,还必须找到直接证据。
吞病菌学者献身 缉“元凶”志愿助阵
这个直接证据就是要满足柯赫法则的第三个条件。换句话说,这种经过培养的细菌应该使实验动物引发同样的疾病。但是,沃伦和马歇尔虽经多方努力,却始终找不到一种合适的动物可以作为幽门螺杆菌的宿主。于是,马歇尔瞒着家属和沃伦,毅然决定将自己当“实验动物”。他没有胃炎,也没有胃部其他不适。他让其他医生取出了一些胃的黏膜组织,以证明自己胃中没有幽门螺杆菌。随后,他吞下了含有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马歇尔开始出现胃痛、恶心和呕吐等胃病症状。通过内窥镜捡查,马歇尔不但已经患上胃炎,而且在发炎处周围充满了幽门螺杆菌。在应用抗生素等药物后,他的病很快就痊愈了。而另一位同样吞服这种培养液的莫里斯医生,恢复健康却花了几年的时间。
由于通过对马歇尔和莫里斯胃组织的病理活检,都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因而他们的实验不但已同时满足了柯赫法则的第三个和第四个条件,或者说全部条件,而且这种献身科学的大无畏精神更令人钦佩。但是,从科学研究程序的角度看,这种人体实验仍有不足之处。首先,样本太少——只有两例。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医生把自身作为实验对象,无法保证其公正性。于是,他们按照国际惯例,招募100名健康的志愿者进行临床实验,并于1988年完成。截止1992年,全世界至少进行了3次这种大规模临床实验。
破传统病人福音 “说不清”非洲“怪异”
2005年,沃伦和马歇尔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获奖的具体理由是:这项发现完全相左传统的知识和教条。首先,研究表明,由于幽门螺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氯云”保护层,因而可以抵抗胃酸的作用。这与“胃酸使细菌无法存活”的传统观点明显“相左”。其次,按照传统的观点,消化性溃疡主要由于病人精神负担过重,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引起胃酸分泌过多,部分胃或十二指肠黏膜被“消化”而形成。而实际上,其祸根却是幽门螺杆菌。至于慢性胃炎的病因,长期以来也是“说不清”的。而今天根据这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完全可以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加以合理解释。当然,在临床实践上这一重大发现,更突破了从上世纪初就开始形成的“无酸,无溃疡”的百年传统治疗模式。例如用常规抗酸药物治愈的消化性溃疡,停药后一年复发率高达60%:而目前采用的国际经典三联方案:羟氨苄青霉素 克拉霉素(两种抗生素) 奥美拉唑(胃酸抑制分泌剂),一年复发率降至10%以下。如果患者无幽门螺杆菌重复感染,在5年或更长时间内溃疡可不再复发。此外,还发现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淋巴瘤(MALT)密切有关,不必立即手术,针对该病菌的治疗已可使这种恶性肿瘤得到缓解。
痢特灵能治胃病,是因为杀灭了幽门螺杆菌。这个道理虽然今天已“说得清”了,但为什么只对部分病人有效呢?又“说不清”了。特别是非洲有一个国家,居民体内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高达80%,但胃癌发病率却特别低。而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大多数胃癌患者都对这种病菌呈阳性检测反应。这个医学界的“非洲之谜”就更“说不清”了。所以,马歇尔2006年来华讲学时说,一个合格的医生,应该以“说不清”为动力,不断地质疑、探索和创新,去发现自己的答案。必要时甚至为了造福病人,不惜以牺牲自身的健康为代价,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崇高称号!
澳国医坛惊巨雷“幽门螺杆”露狰狞
1979年4月,澳大利亚珀斯皇家医院42岁的研究人员沃伦,在一份胃炎病人的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一条奇怪的“蓝线”。在高倍显微镜下,他看到了无数细菌紧粘着胃上皮。但他的许多同事都说“看不到”。沃伦气恼之余,决定对切片进行染色处理,结果不但细菌清晰可见,而且数量更多。由于沃伦在其他许多胃溃疡、胃炎病人的活体标本中,也发现了这种细菌,因此,他推测,这种细菌可能与胃溃疡、胃炎有密切关系。但是,当时,广大医学界对沃伦的这种观点普遍持怀疑态度。这是由于沃伦的发现,不但与胃酸使人体胃中细菌无法存活的传统医学理念相悖,而且要确认一种疾病是由某种微生物感染所引起,必须同时满足国际公认的“柯赫法则”中的四个条件。沃伦仅仅满足了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必须从病人身上分离并培养出这种病原体。这时一位年轻的同行——马歇尔给予了沃伦全力支持。由于细菌的培养条件既复杂又严格,以氧气的供应为例,就有“需氧”“微(低)氧”和“厌氧”之分,因而他们经历了多次失败。直到1982年4月复活节前夕,按照惯例,休假4天,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多待了几天,结果这种微氧细菌终于培养成功了。于是,1983年,沃伦和马歇尔联名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将工作成果在英国著名的医学刊物《柳叶刀》上发表。随后,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这种细菌的形态、生长特性、生化反应及其DNA排列,正式命名为幽门螺杆菌。但是,他们的正式论文,尽管措词十分谨慎,仅仅认为胃溃疡与这种新发现的病菌有关,开始仍被打入冷宫。直到1984年,在一位权威的支持下,才与广大读者见面。其原因是论文的主要依据用一种杀菌剂杀死了培养皿中的幽门螺杆菌,而这种杀菌剂早就证明对治疗胃溃疡有效。如果沃伦和马歇尔的新发现,真是一声震动澳国甚至全世界医学界的巨雷,还必须找到直接证据。
吞病菌学者献身 缉“元凶”志愿助阵
这个直接证据就是要满足柯赫法则的第三个条件。换句话说,这种经过培养的细菌应该使实验动物引发同样的疾病。但是,沃伦和马歇尔虽经多方努力,却始终找不到一种合适的动物可以作为幽门螺杆菌的宿主。于是,马歇尔瞒着家属和沃伦,毅然决定将自己当“实验动物”。他没有胃炎,也没有胃部其他不适。他让其他医生取出了一些胃的黏膜组织,以证明自己胃中没有幽门螺杆菌。随后,他吞下了含有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马歇尔开始出现胃痛、恶心和呕吐等胃病症状。通过内窥镜捡查,马歇尔不但已经患上胃炎,而且在发炎处周围充满了幽门螺杆菌。在应用抗生素等药物后,他的病很快就痊愈了。而另一位同样吞服这种培养液的莫里斯医生,恢复健康却花了几年的时间。
由于通过对马歇尔和莫里斯胃组织的病理活检,都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因而他们的实验不但已同时满足了柯赫法则的第三个和第四个条件,或者说全部条件,而且这种献身科学的大无畏精神更令人钦佩。但是,从科学研究程序的角度看,这种人体实验仍有不足之处。首先,样本太少——只有两例。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医生把自身作为实验对象,无法保证其公正性。于是,他们按照国际惯例,招募100名健康的志愿者进行临床实验,并于1988年完成。截止1992年,全世界至少进行了3次这种大规模临床实验。
破传统病人福音 “说不清”非洲“怪异”
2005年,沃伦和马歇尔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获奖的具体理由是:这项发现完全相左传统的知识和教条。首先,研究表明,由于幽门螺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氯云”保护层,因而可以抵抗胃酸的作用。这与“胃酸使细菌无法存活”的传统观点明显“相左”。其次,按照传统的观点,消化性溃疡主要由于病人精神负担过重,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引起胃酸分泌过多,部分胃或十二指肠黏膜被“消化”而形成。而实际上,其祸根却是幽门螺杆菌。至于慢性胃炎的病因,长期以来也是“说不清”的。而今天根据这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完全可以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加以合理解释。当然,在临床实践上这一重大发现,更突破了从上世纪初就开始形成的“无酸,无溃疡”的百年传统治疗模式。例如用常规抗酸药物治愈的消化性溃疡,停药后一年复发率高达60%:而目前采用的国际经典三联方案:羟氨苄青霉素 克拉霉素(两种抗生素) 奥美拉唑(胃酸抑制分泌剂),一年复发率降至10%以下。如果患者无幽门螺杆菌重复感染,在5年或更长时间内溃疡可不再复发。此外,还发现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淋巴瘤(MALT)密切有关,不必立即手术,针对该病菌的治疗已可使这种恶性肿瘤得到缓解。
痢特灵能治胃病,是因为杀灭了幽门螺杆菌。这个道理虽然今天已“说得清”了,但为什么只对部分病人有效呢?又“说不清”了。特别是非洲有一个国家,居民体内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高达80%,但胃癌发病率却特别低。而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大多数胃癌患者都对这种病菌呈阳性检测反应。这个医学界的“非洲之谜”就更“说不清”了。所以,马歇尔2006年来华讲学时说,一个合格的医生,应该以“说不清”为动力,不断地质疑、探索和创新,去发现自己的答案。必要时甚至为了造福病人,不惜以牺牲自身的健康为代价,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崇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