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ping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人都希望与父不同,弑父后新生,但弑父之后其实又变成了父,周而复始便是世界。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圈,“讫起”其实也算是《8》的隐喻之一。
  ——王靖闻
  王靖闻
  1990年 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
  2011年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2012年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现实验艺术学院)
  采访时间/ 6月17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在中央美术学院4年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影响?
  4年的大学生活对我来说像是一个庇护所,其实初中毕业后我便工作了,两年后才重新上高中考美院。所以美院对于我的意义是很特别的,美院里接触到的人令我有一种归属感。
  在学习过程中,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
  其实所有事情都像音乐或者电影一样是有节奏的,我总是把握不好这种节奏,就好像专心创作时会忘记很多事情,一整天油盐不进,几日闭门不出,通宵达旦都是常事,其实这样就会把节奏弄得很快很急,自己也很累。
  在结束学业,马上要转换为艺术家身份的时刻,你的状态是怎样的?
  期待吧,我很向往独立的生活以及创作,思想独立的前提是经济独立,毕业即独立的开始。
  毕业后的计划是怎样的?
  在我的计划中,《8》其实就是一个序篇,算是开胃菜吧,还有两部短片,这3部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所以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把这个作品完成,但是动画这种媒介比起其他媒介来说,对创作者的消耗更大,我是指时间成本,以及经济成本,甚至健康成本。所以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合适的人,一起完成这个作品。至于经济上的计划就顺其自然吧。
  对你来说,创作意味着什么?艺术是什么?
  从我的主观角度来看,创作其实就是讲话,用一种我最舒服的语言跟别人讲话,如同吃喝拉撒一般的生理需求。每个人都有表达欲,告诉别人自己脑子里的想法、欲望、感官经验等待,当语言无法准确的传达出这些内容时,自然就会去寻找合适的媒介,哑巴用手语,诗人用文字,我这次用的是动画。至于艺术,我不想谈。
  你是如何理解“讫起”的?
  结束即开始。
  “讫起”在你的作品中有哪些体现?
  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圈,其实也算是《8》的隐喻之一。
  “莫比乌斯环”的哪种特质吸引了你,让它成为你影像作品中非常关键的元素?
  其实莫比乌斯环只是《8》中的一个元素而已,匕首、乌鸦、人都和莫比乌斯环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我很喜欢循环结构,西西弗斯、坛城、无限不循环小数,莫比乌斯会更直观的体现这种循环结构及限制性,自然就选择它了。
  是否会坚定的走艺术创作这条路?
  谈不上坚定吧,有表达的欲望自然就会创作,如果有一天没什么话说了,硬挤出来的肯定是废话。但是现在还有很多想“说”的,一时半会儿还不至于词穷吧。
  对自己的毕业作品是否满意?如何看待毕业创作对你个人的意义?
  肯定不是很满意啊,其实有很多画面都没有实现,叙事结构很简单,展厅也没有布置,声音的层次空间感都不太好,整体质量并不高。但是年轻人嘛,在时间和经济成本的限制下,能实现到这种程度已经挺让自己欣慰的了,毕竟第一次尝试这种媒介,做得太好让人家专业搞动画的怎么活,开玩笑啦。
  《8》的完成算是一种自我救赎吧,说实话《8》完成后我很少看,我不喜欢它的情绪,就如同有时你不敢直视镜中的自我。《8》之前我患了一种病,遗传基因造成的,对我的冲击挺大的,有时痛觉会影响思考,身体的变化也令我愈来愈孤僻,于是似乎《8》就成了我唯一能做的事。
  其实这种经历也是《8》的成因吧,年轻人都希望与父不同,弑父后新生,但弑父之后其实又变成了父,周而复始便是世界。不过《8》的完成似乎给了我脱离莫比乌斯的希望。话说之后希望能让作品的情绪稍微幽默点。
其他文献
给出了有损串联双微环谐振器的传输谱线和归一化延迟的解析表述,研究了耦合系数以及损耗对传输谱线和归一化延迟的影响。解析研究表明,在一定的耦合系数和损耗条件下,传输谱
一、创意与剧本  两年以前,在媒体上看到全国美德少年段红艳的事迹,内心被深深地触动。因为父母残疾,段红艳从三岁起便担负起照顾爸爸妈妈的重任,成了这个家庭唯一的顶梁柱。当时觉得这个小女孩的成长经历,非常难能可贵,在她身上蕴含的精神和力量,完全可以拍一部很好的励志电影。对现在的社会特别是那些未成年人来说应该很有意义。  之后联系了几家投资方,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进行实质性投入。直到去年首届丝绸之路电影节
Amoco 公司使用连续油管(CT)完成一个模拟寻找油井落物的试验,并取出井下9500英尺处被卡钢丝(0.108英寸)。该技术被认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消除了通过传统的钢丝绳打捞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