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春运前,铁路部门宣布将在广州、成都等地试行购买火车票实名制。实名制的横空出世,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虽然有几个网络调查显示,民众的支持率占了压倒性优势,但实名制能缓解春运买票难吗?
岁末年初,很多事情值得盘点和展望。笔者发现,近来与“实名”有关的三件事颇值品味。
一是2009年10月在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开展“预约挂号实名制”,二是2009年11月北大在全国39所高中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再就是近日铁道部宣称将于今年春运期间在37个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三项“实名制”举措,无一不引发公众关注与讨论。
关注,是因为这些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医疗、教育、交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置身其中。过程热闹非凡,过后,一片静寂。“实名预约挂号制”在一片口水战中举步维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在一片质疑声中落寞收场,如今“火车票实名制”的试行已将铁路部门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其结果仍未显现,却貌似不难猜测。
三项“实名”举措,在各自奉行的美好初衷之下施行,却不得不接受社会公平机制的考问:这么做,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挂号难”的根源在于优秀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以及无法满足民众巨大的就医需求,这是“供”与“求”之间的矛盾,而“实名预约挂号制”改变的只是“求”上的秩序问题,一号难求,也是有医院内鬼在和号贩子勾结,“实名”了之后,该挂不上号的还是挂不上,这一剂“药”恐怕是用错了地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只给全国39所高中的校长大人发放了“绿卡”,这一选拔机制造成的机会不均等,也没有给北大输送进去什么大的惊喜。
新近试行的火车票实名制,可以说和“实名预约挂号制”一样,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打击了“黄牛党”,可是“黄牛党”的票有几个是从窗口买出来的?同时,紧张的铁路运力对于强大的百姓需求来说,消灭几个“黄牛党”是无济于事的,一旦正常供给难以维系,不良索票方式会再以别的方式滋生。
以上三例的社会各方面利益分配不均还是没能彻底解决,资源配置不均或是短缺使得公众不能得到均等的服务,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在逐步加大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公。优化资源配备,加大政府投入,增加政策倾斜,改善目前已经出现的问题是根本,而不是舍本逐末虚化百姓的诉求。
“实名制”一次次被当做灵丹妙药,可是这药似乎总是用错地方。“实名制”,它不应该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小喇叭
民众的怨气很大程度上针对的是“票贩子”,针对铁路系统的“内外勾结”,实名制至少是一个姿态,是铁路部门愿意倾听民意、改善自己工作的一个姿态。更何况,“实名制”肯定能够让不少车票重新回到“销售窗口”,社会正义往往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勿因善小而不为。
蚕花
“实名制”恐怕只对最低级的票贩子能管点用吧!倒票早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以目前的制度设计看,投机的空间依然存在。那些在车站内有关系、形成链条的高级票贩子,完全可以通过事先收集身份证或造假,规避实名制。
果动步町·思
就事论事:火车票实名制
经过多年的翘首期盼,铁道部终于决定今年春运期间在成都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下辖火车站试行购买火车票实名制。首先应该祝贺铁道部迈出这实质性的第一步,虽然各种声音褒贬不一,但这一步必将载入史册。
但要说火车票实名制对打击“黄牛”有多少意义,个人认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试想几十年来“铁老大”内部外部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一个实名制就可以瓦解的,实名制的实行肯定会影响到某些人的利益,这实际还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实名制”的提出就是对铁道部打击“黄牛”不力,民众广泛质疑铁道部内部某些不合理、不公平交易的反映,如“关系票”、“被高速”等等。铁路改革的方向还不甚明朗,究竟是“公司制”还是在下届政府机构改革时将铁道部直接并入“大交通部”暂且不论,如果“铁老大”永远不放下自己的架子,倾听民意,铁路改革永远都将是自说自话。
当然从长远来说,实名制是趋势,铁道部每年都说这困难那困难,实名制也缓解不了春运紧张的状态,只会加重管理成本等等言论,实际是在推卸责任,我也希望铁道部不要以“今年实名制效用不大”为借口,行“堵天下人嘴”之实,继续我行我素,又对实名制束之高阁。所以从一开始不要对“实名制”过于挑剔、要求过高,进步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始终相信随着实名制的实行以及由此基础上的创新优化必然对打击“黄牛”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这也是广大“实名制”拥护者的初衷。
插入一句题外话,由于中国的实际国情,要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难的问题,还是得缩小地区差异,使民工在原籍地安居乐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无谓的“民工流动”,只要“民工流”不再是主流,在客运方面的商旅流和学生流就不会有很大的冲击。但是真的不再有那么汹涌的“民工流动”的时候,又会对货运提出更高的要求,似乎这方面铁道部也不轻松;而在客运方面又会对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铁道部都准备好了吗?■
邓海建
火车票实名制不需要诡辩式批评
一票难求、满街黄牛的时候,他们告诉群众,连印度都实名制了,我们还不搞明摆着“存心不良”。等到实名制真的来了,他们又马上跳出来谆谆教诲我们说实名制并不是“黄牛解毒丸”,有专家认为,“实名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乘车难,反而会增加春运压力”,批评声不一而足。
我就纳闷了,这实名制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既然实名制这么不受待见,当时呼声一片的时候为什么他们不出来发声?姑且不问这些质疑实名制的专家论者当年是何观点,先不妨听听他们的反对意见吧:比如说“实名制不能根本解决乘车难”。我只能说,真够剽悍。实名制的指向在于票务公平,这本身就不是增益运能的举措,现在却用运能的理由否定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好比说,火车票不能坐飞机,所以你是欺诈消费者?
诚然,实名制作为一道新的程序,必然要衍生出新的损耗,比如买票、上车时要增加检查环节等。但是,任何公平正义总有个程序成本的问题。又要目的正义,又幻想绕过程序公平,痴人说梦。
在火车票实名制问题上,我们又一次见识了非理性批评的势利与分裂。说其势利,是因为大众关心什么,其批判的锤子就砸向哪里,只有批评,没有合理建议;说其分裂,是为了质疑而质疑,情绪化地怀疑一切,大家说是的时候他说非,大家说非的时候他说是,不讲逻辑,无需经验证据,只是用诡辩代替了骂街。此般戏剧,我们已经不止在一个公共事件上欣赏过了。比如教改,没有校长推荐的时候,说外国如何如何,有了推荐制,又说其掐尖之弊不如没有。
一张火车票,不实名制不对,实名制也不对,那就请神仙赐他们一张实而不名的票吧:开往一个只需处处摇头说NO的星球。■
观点
正方:经过这么多年的春运,民众早已经了解到春运买票难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法解决,只能缓解。民众只是希望得到一个公平,“实名制”就是实现有限的资源(火车票)透明、公平交易的一步,火车票实名制当然值得鼓励。
反方:如果为了这一点正义,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调动大量社会资源,不可取。春运期间,客流量大,相当拥挤,实名制增加很多麻烦程序,紧张状态下不容易疏散。更何况,火车站有能力贯彻实名制吗?光身份证验证,就是一个技术活。
点评:不可否认,铁道部推出火车票实名制,顺应了民意,是一大进步。但作为一个政府机构暨公共服务部门,应该看得更远。“实名制”出台留给火车站调整期仅仅12天,这难免会给人以铁路系统被动释放社会压力的印象。实名制真能达到的效果也必然打了折扣。其实,抛开实名制,一名乘客如果订不到机票,他自然会认为是机票卖完了,而不会有不公平的感觉,为什么买不到火车票的乘客,却会感觉不公平呢?火车票实不实行实名制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主要还是票务的透明度和诚信度。
岁末年初,很多事情值得盘点和展望。笔者发现,近来与“实名”有关的三件事颇值品味。
一是2009年10月在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开展“预约挂号实名制”,二是2009年11月北大在全国39所高中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再就是近日铁道部宣称将于今年春运期间在37个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三项“实名制”举措,无一不引发公众关注与讨论。
关注,是因为这些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医疗、教育、交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置身其中。过程热闹非凡,过后,一片静寂。“实名预约挂号制”在一片口水战中举步维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在一片质疑声中落寞收场,如今“火车票实名制”的试行已将铁路部门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其结果仍未显现,却貌似不难猜测。
三项“实名”举措,在各自奉行的美好初衷之下施行,却不得不接受社会公平机制的考问:这么做,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挂号难”的根源在于优秀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以及无法满足民众巨大的就医需求,这是“供”与“求”之间的矛盾,而“实名预约挂号制”改变的只是“求”上的秩序问题,一号难求,也是有医院内鬼在和号贩子勾结,“实名”了之后,该挂不上号的还是挂不上,这一剂“药”恐怕是用错了地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只给全国39所高中的校长大人发放了“绿卡”,这一选拔机制造成的机会不均等,也没有给北大输送进去什么大的惊喜。
新近试行的火车票实名制,可以说和“实名预约挂号制”一样,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打击了“黄牛党”,可是“黄牛党”的票有几个是从窗口买出来的?同时,紧张的铁路运力对于强大的百姓需求来说,消灭几个“黄牛党”是无济于事的,一旦正常供给难以维系,不良索票方式会再以别的方式滋生。
以上三例的社会各方面利益分配不均还是没能彻底解决,资源配置不均或是短缺使得公众不能得到均等的服务,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在逐步加大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公。优化资源配备,加大政府投入,增加政策倾斜,改善目前已经出现的问题是根本,而不是舍本逐末虚化百姓的诉求。
“实名制”一次次被当做灵丹妙药,可是这药似乎总是用错地方。“实名制”,它不应该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小喇叭
民众的怨气很大程度上针对的是“票贩子”,针对铁路系统的“内外勾结”,实名制至少是一个姿态,是铁路部门愿意倾听民意、改善自己工作的一个姿态。更何况,“实名制”肯定能够让不少车票重新回到“销售窗口”,社会正义往往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勿因善小而不为。
蚕花
“实名制”恐怕只对最低级的票贩子能管点用吧!倒票早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以目前的制度设计看,投机的空间依然存在。那些在车站内有关系、形成链条的高级票贩子,完全可以通过事先收集身份证或造假,规避实名制。
果动步町·思
就事论事:火车票实名制
经过多年的翘首期盼,铁道部终于决定今年春运期间在成都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下辖火车站试行购买火车票实名制。首先应该祝贺铁道部迈出这实质性的第一步,虽然各种声音褒贬不一,但这一步必将载入史册。
但要说火车票实名制对打击“黄牛”有多少意义,个人认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试想几十年来“铁老大”内部外部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一个实名制就可以瓦解的,实名制的实行肯定会影响到某些人的利益,这实际还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实名制”的提出就是对铁道部打击“黄牛”不力,民众广泛质疑铁道部内部某些不合理、不公平交易的反映,如“关系票”、“被高速”等等。铁路改革的方向还不甚明朗,究竟是“公司制”还是在下届政府机构改革时将铁道部直接并入“大交通部”暂且不论,如果“铁老大”永远不放下自己的架子,倾听民意,铁路改革永远都将是自说自话。
当然从长远来说,实名制是趋势,铁道部每年都说这困难那困难,实名制也缓解不了春运紧张的状态,只会加重管理成本等等言论,实际是在推卸责任,我也希望铁道部不要以“今年实名制效用不大”为借口,行“堵天下人嘴”之实,继续我行我素,又对实名制束之高阁。所以从一开始不要对“实名制”过于挑剔、要求过高,进步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始终相信随着实名制的实行以及由此基础上的创新优化必然对打击“黄牛”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这也是广大“实名制”拥护者的初衷。
插入一句题外话,由于中国的实际国情,要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难的问题,还是得缩小地区差异,使民工在原籍地安居乐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无谓的“民工流动”,只要“民工流”不再是主流,在客运方面的商旅流和学生流就不会有很大的冲击。但是真的不再有那么汹涌的“民工流动”的时候,又会对货运提出更高的要求,似乎这方面铁道部也不轻松;而在客运方面又会对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铁道部都准备好了吗?■
邓海建
火车票实名制不需要诡辩式批评
一票难求、满街黄牛的时候,他们告诉群众,连印度都实名制了,我们还不搞明摆着“存心不良”。等到实名制真的来了,他们又马上跳出来谆谆教诲我们说实名制并不是“黄牛解毒丸”,有专家认为,“实名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乘车难,反而会增加春运压力”,批评声不一而足。
我就纳闷了,这实名制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既然实名制这么不受待见,当时呼声一片的时候为什么他们不出来发声?姑且不问这些质疑实名制的专家论者当年是何观点,先不妨听听他们的反对意见吧:比如说“实名制不能根本解决乘车难”。我只能说,真够剽悍。实名制的指向在于票务公平,这本身就不是增益运能的举措,现在却用运能的理由否定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好比说,火车票不能坐飞机,所以你是欺诈消费者?
诚然,实名制作为一道新的程序,必然要衍生出新的损耗,比如买票、上车时要增加检查环节等。但是,任何公平正义总有个程序成本的问题。又要目的正义,又幻想绕过程序公平,痴人说梦。
在火车票实名制问题上,我们又一次见识了非理性批评的势利与分裂。说其势利,是因为大众关心什么,其批判的锤子就砸向哪里,只有批评,没有合理建议;说其分裂,是为了质疑而质疑,情绪化地怀疑一切,大家说是的时候他说非,大家说非的时候他说是,不讲逻辑,无需经验证据,只是用诡辩代替了骂街。此般戏剧,我们已经不止在一个公共事件上欣赏过了。比如教改,没有校长推荐的时候,说外国如何如何,有了推荐制,又说其掐尖之弊不如没有。
一张火车票,不实名制不对,实名制也不对,那就请神仙赐他们一张实而不名的票吧:开往一个只需处处摇头说NO的星球。■
观点
正方:经过这么多年的春运,民众早已经了解到春运买票难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法解决,只能缓解。民众只是希望得到一个公平,“实名制”就是实现有限的资源(火车票)透明、公平交易的一步,火车票实名制当然值得鼓励。
反方:如果为了这一点正义,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调动大量社会资源,不可取。春运期间,客流量大,相当拥挤,实名制增加很多麻烦程序,紧张状态下不容易疏散。更何况,火车站有能力贯彻实名制吗?光身份证验证,就是一个技术活。
点评:不可否认,铁道部推出火车票实名制,顺应了民意,是一大进步。但作为一个政府机构暨公共服务部门,应该看得更远。“实名制”出台留给火车站调整期仅仅12天,这难免会给人以铁路系统被动释放社会压力的印象。实名制真能达到的效果也必然打了折扣。其实,抛开实名制,一名乘客如果订不到机票,他自然会认为是机票卖完了,而不会有不公平的感觉,为什么买不到火车票的乘客,却会感觉不公平呢?火车票实不实行实名制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主要还是票务的透明度和诚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