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p53基因第2~4外显子突变与HPV16型阳性子宫颈癌易感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4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外周血p53基因第2~4外显子突变与HPV16型阳性子宫颈癌易感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经HPV分型检测及病理检查证实为HPV16型阳性的子宫颈癌患者167例(子宫颈癌组),以同期在门诊体检的高危型HPV阴性的健康妇女160例为对照组。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及双向测序法检测后使用DNAstar软件分析两组妇女外周血p53基因2~4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并对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子宫颈癌患者外周血p53基因2~4外显子各突变位点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单体型(即指rs1042522/rs17878362位点单体型,包括C-A1、C-A2、G-A1、G-A2)频率进行比较。

结果

(1)双向测序法检测并经DNAstar软件分析后显示,p53基因2~4外显子区存在3个突变位点和1个插入或缺失片段,分别为第2内含子区SNP11827位点C/G突变、第3内含子区SNP11992位点A/C突变、第4外显子区第72密码子rs1042522位点C/G突变以及第3内含子区rs17878362位点16 bp处的重复插入或缺失(acctggagggctgggg,其中缺失记为A1、插入记为A2)。各位点的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及单体型频率在两组妇女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2)对子宫颈癌患者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进一步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非鳞癌患者比较,鳞癌患者的A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1.8%(4/34)、3.5%(10/284);χ2=4.90,P=0.027]、A1A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17、7.0%(10/142);χ2=5.14,P=0.023]、C-A2单体型频率[分别为11.8%(4/34)、3.5%(10/284);χ2=4.91,P=0.027]均明显降低;与低分化患者比较,高~中分化患者的SNP11827、rs1042522位点的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0.8%(61/120)、38.8%(62/160);χ2=4.07,P=0.044]明显降低,而G-A1单体型频率[分别为49.2%(59/120)、61.2%(98/160);χ2=4.07,P=0.044]明显增高;与深肌层浸润患者比较,浅肌层浸润患者的SNP11827、rs1042522位点的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3%(25/54)、21.1%(8/38);χ2=7.06,P=0.029]明显降低;各等位基因、基因型、单体型频率在临床分期为Ⅰ期与Ⅱ期、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周血中p53基因2~4外显子突变与HPV16型阳性子宫颈癌的发生无关,但携带突变位点的C和A2等位基因、GG和A1A2基因型、C-A2和G-A1单体型的子宫颈癌与其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和病理类型为非鳞癌有关。p53基因多态性分析可为子宫颈癌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1b(rhIFNα1b)治疗儿科常见病毒性疾病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参考。方法检索PubMed文献检索服务系统、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关于rhIFNα1b治疗儿童病毒性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文献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RCTs,合计2 731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rhIFNα1b治疗组1 437例,发生不良反应59例
既往对百日咳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4+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清除百日咳感染中至关重要。CD4+ T淋巴细胞根据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可分化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及Th17等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动物实验证实百日咳杆菌的彻底清除需要Th1与Th17反应。动物实验与人类的研究结果均表明,自然感染和全细胞百日咳(wP)疫苗可
目的评估儿童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并比较采用临床路径治疗的181例(临床路径组)和非临床路径治疗的12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对照组)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抗生素使用率、治愈率、院内感染率等方面的差异,讨论临床路径的变异情况。结果临床路径组住院时间为4.96 d(4.00 d,6.00 d),短于对照组[5.81 d(4.82 d,7.00 d)],差异有统计学
目的总结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近9年儿童骨关节化脓性感染致病菌的类型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2例血源性骨关节化脓性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男57例,女45例;年龄10 d~14岁,平均5.5岁。其中急性骨髓炎38例,化脓关节炎30例,慢性骨髓炎27例,同时患有血源性骨髓炎伴化脓性关节炎7例。对其血培养、脓液培养结果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应在免疫活动期启动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药物首选干扰素(IFN),不能使用IFN类的患儿可以选用核苷(酸)类似物(NAs)。IFN治疗须注意个体化和不良反应的处理,NAs治疗需注意耐药和停药后的复发。临床研究初步显示IFN联合NAs治疗儿童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患儿大脑半球瘢痕性脑回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功能神经外科接受癫痫病灶及致痫灶切除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瘢痕脑回的26例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儿中男19例,女7例,发病年龄出生10余天~12岁(平均3.93岁),病程1个月余~13年(平均5.42年)。其中围生期获得性损伤
儿童因为其肝脏解剖生理特点和功能尚不完善,所以肝脏代偿能力不足,在严重全身性感染或肝外脏器严重感染时易发生肝损伤,甚至严重肝病,建议称之为"儿童严重感染相关性肝病"。目前,该类疾病尚缺乏儿童发病率的大样本临床研究。现从儿童肝脏解剖生理特点引申到主要发病机制和肝脏病理改变,重点介绍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分类以及综合治疗措施,期望对临床医师认识该病和临床处理有所帮助。
慢性丙型肝炎(CHC)患儿丙型肝炎病毒RNA阳性即可考虑开始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或聚乙二醇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多。不良反应可通过与监护人的沟通、必要的护理与治疗可以缓解。一部分小分子化合物已开始在儿童CHC中进行临床试验,初步取得了与成人一样的安全性和疗效。但鉴于儿童这个特殊人群还有很多的研究工作要做。
目的探讨生酮饮食(KD)治疗婴儿痉挛症(IS)的疗效和依从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3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采用KD治疗的98例IS患儿,其中新发组24例(A组),1种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失败组28例(B组),2种或2种以上AEDs治疗失败组29例(C组),AEDs联用促皮质素(ACTH)治疗失败组17例(D组)。比较KD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4组
目的探讨45岁以上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相关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EAOC)患者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1994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年龄≥45岁的1 038例卵巢型内异症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EAOC 30例。回顾性分析EAOC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影响EAOC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1)EAOC的临床病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