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卉:“漂亮妈妈”的聋儿康复事业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jc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卉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妈妈,曾经还是一家老字号洗化用品企业的品牌经理,可是这一切都在女儿出生之后改变了。
  陈卉的女儿出生11个月后,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耳聋,陈卉初为人母的喜悦被冲得烟消云散。然而,伤痛的泪水流过之后,陈卉开始通过报纸、杂志等渠道学习康复理论知识,并掌握了很多康复手段和方法,并把它们都运用到女儿身上,使女儿不但进入了正常学校学习,并且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
  如今,女儿已留学国外,陈卉的华澳听力语言康复托养中心也已经成功创办了9年多,多少聋儿家长慕名而来,陈卉也相继获得“感动2004·中国十大真情故事之‘漂亮妈妈’”、南京好市民、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然而,正如陈卉所说:“我的人生有两次创伤,第一次是得知女儿的病,第二次就是创业初期的艰难……”
  为了聋儿,为了女儿,坚持
  起初,陈卉并没有想到要创办康复中心,可是听闻她康复好了自己的女儿,并且女儿还如此优秀,很多聋儿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陈卉家里来,请求陈卉帮忙康复。陈卉的先生有着很成功的事业,他一直都很支持陈卉,但陈卉想,如果真的要帮助别人家的孩子,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像点模样,与其在家里做,不如干脆成立康复中心。就这样,陈卉辞了自己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聋儿康复事业。
  从一开始创业,陈卉就没有想到要以盈利为目的,因为她明白自己的这份事业不同于其他事业,她更理解那些聋儿家长的心情。而且,有一个现实,也是陈卉不得不正视的,那就是很多聋儿的家庭都很贫困,他们也是拿不出多么昂贵的学费来的。很多聋儿的家长一在陈卉面前抹眼泪,陈卉就忍不住一再减免他们的费用。而无论日托,还是全托,陈卉的收费都很低廉,都是家里在不断地支持她。
  创业初期,虽然只有2名孩子,但陈卉仍然从规范管理的角度聘请了7名老师,分别负责康复、保育、后勤、办公室等不同教务工作。然而,在最初不能够理解陈卉的创业理念时,有很多老师来了又去了,直到今天留下来的都是陈卉最坚实的拥趸。
  最艰难的时候,陈卉也犹豫,也怀疑,自己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可是,是女儿的帮助让她坚定了信心。
  那是一次老师招聘,陈卉安排在周六面试,当时十来岁的女儿也休息,陈卉就带着她一起去了康复中心。面试的老师都来了,面试的地点在陈卉的二楼办公室。陈卉没想到,没有任何人安排,小小的女儿就主动地一个个地把老师们领到楼上,送到陈卉的办公室。就这样,楼上楼下,请进请出,女儿认真地忙碌着。陈卉脸上虽然镇定地面试着老师,但内心里却波涛汹涌,她感受着女儿对于她的无声支持,整个身心都被一种巨大的感动和幸福包围着。
  正是因为女儿这样的支持,以后的日子里,遇到再大的困难,她都选择了坚持。同时,这一份坚持的力量,还来自于那些康复成功以及正在康复中心里期待康复成功的聋儿们。
  王一鸣父母找到陈卉的时候,王一鸣才刚刚18个月,走路的步伐还很稚嫩,歪歪倒倒的像是随时都要摔跤的样子。王一鸣的父母是偷偷找到陈卉的,因为小一鸣先天性的耳聋,爷爷奶奶一直想要把他送走,然后让他的父母再生一个。一鸣的妈妈哭着说:“这个家容不下他……”当他们得知陈卉帮自己的女儿康复好了,并且还开办了一所聋儿康复中心,立即就找来了。他们把小一鸣托养在陈卉这里,带着满腔的不舍和希望回去了,而给爷爷奶奶的交待是,孩子被送走了。
  陈卉收下了这个孩子,同时也承担起了孩子父母的期望和压力。因为是全托,孩子父母每个月来看一次,但电话却是常常打的,电话一打来就会询问:“我孩子会说话了吗?”陈卉说:“真的是好有压力啊。”不仅仅是因为聋儿康复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成的目标,还因为孩子脾气大不好教。陈卉说,这也是聋儿中常见的现象,因为孩子的先天不足,父母常有一种愧疚和补偿心理,对孩子是百依百顺,百般溺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所以多数孩子都养成了任性、耍赖、一不如意就拔助听器不肯学习的坏习惯。所以,陈卉和老师们不仅仅要帮助孩子做康复练习,更还要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性,养成良好品性。
  尽管如此,陈卉说起王一鸣来,依然是笑容满面,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孩子有些坏习惯,这是父母教养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呀,孩子都是可爱的孩子。”这就是陈卉的观点。怀着巨大的耐心和爱心,陈卉和老师们把小一鸣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因为小,老师们做什么都带着他,然后蹲下身子,用清晰的声音告诉孩子他们在做什么。
  终于有一天,小一鸣学会说话了,他的父母再打电话过来,陈卉直接让他接了电话。当一鸣对着话筒说“爸爸好,妈妈好,鸣鸣想爸爸,鸣鸣想妈妈……”时,那头,一鸣的父母已经激动得泣不成声了。孩子一开口,他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告诉爷爷奶奶孩子的去向,并且不用再担心老人要把孩子送走了,他们也不用被迫生二胎了。
  如今,一鸣早已回到家乡,是一名常规小学的三年级学生,成绩优异,经常考双百,还被评为了“三好生”。
  陈卉常说的,我们要让孩子全面回归,不仅是单一的会说话,要让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更有可能还要让他们比正常孩子更强大,更坚韧。他们由于耳聋的原因,生活的起点就比别人低,如果仅仅康复至会说话,还是比别人差一大截儿,所以,我们需要更努力。
  因为带着这样的愿望和目标,陈卉的康复中心不仅仅针对聋儿开设各种课程,更还为聋儿的父母开设了“爸爸妈妈课堂”。
  爸爸妈妈课堂
  陈卉的“爸爸妈妈课堂”是公益的,她没有收这些父母们一分钱,却一样为这个课堂精心备课,认真上课。
  陈卉之所以做这件看起来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是因为多年在做聋儿康复的过程中,她意识到,如果家长不学习,仅仅依赖康复中心的课程,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甚至可能不成长。想要孩子康复得快,或者就是正常康复,家长必须要学习,要投入精力陪同孩子一起成长。然而,绝大多数的聋儿家长一听说陈卉康复好了自己的女儿,并且还开办了康复中心,原本绝望的心都生出了希望,他们随即把孩子送进来,然后他们就撒手不管了,就坐等着孩子有一天开口说话,叫爸爸妈妈。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一点,陈卉当年为自己女儿的康复投入了多少心血,虽然如今她的康复中心可以帮助孩子康复,但如果加进父母的努力和帮助,孩子的康复效果会更好。因为亲情的力量是巨大的,世上任何一种教育的力量都抵不过情感的力量。
  因为要教授父母,更因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需求,陈卉持续不断地学习了灵修、国学等课程,而她自己学习这些课程都是收费的,并且价格不菲。她学习完后,再把课程的内容完全无偿地传授给父母们。
  从2008年开始直到如今,陈卉1周1次的“爸爸妈妈课堂”从未间断。有些父母很积极地来上课,也有些父母上着上着就没了踪影。陈卉从不着急,因为她知道每个人的成长方式、成长速度都不一样,她从不轻言放弃某一对父母。
  康复中心有一个孩子来自安徽,父亲小时因为小儿麻痹症导致跛足,母亲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人很好。他们家里开着一间摩托车车行,得知陈卉的康复中心后,他们马上把孩子送了过来,全托在这里。得知陈卉提倡“家校共育”,中心也有爸爸妈妈课堂,起初父亲也很积极,把车行交给爷爷奶奶打理,自己带着孩子母亲来到南京,上课,陪同孩子一起康复。然而,不管是自己的成长,还是孩子的康复,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亲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想要的效果后,十分失望,随后就不来上课了。陈卉在课堂上见不到这对父母,打电话给他们,得知了他们的心理困境,立即约了孩子父亲面谈。在帮他解决了心理问题后,还帮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且愿意给予孩子母亲单独的指导。孩子父亲重又带着信心和希望走出了陈卉的办公室,陈卉又把孩子父母的情况通报给孩子的康复老师,这样形成了资讯畅通,更有助于孩子的康复计划,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还有一个妈妈给陈卉打电话:“陈老师,我想让孩子每天跟着康复老师多学习一小时,你怎么收费都可以。”陈卉问她:“那你呢?”那个妈妈支支吾吾地说:“我能力不够……”陈卉说:“你觉得能力不够,我们可以教你。你自己都不想学习,怎么还要求孩子多学习呢?”或许有人觉得陈卉呆,家长愿意交钱的事她为什么不办?但陈卉认为,要见得思义,当自己赚了这份钱良心却不安的时候,那就宁可不赚,而且从一开始,她创办这家康复中心从来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陈卉常对父母们说:“不学无益于得,不学无益于才,庄稼长得不好,不怪庄稼,要怪农民。”
  这是一份爱的事业
  康复聋儿,开设家长课堂,陈卉对于老师的培训就更加不容懈怠了。她的员工,每周都要进行2次专业学习,1次人生智慧学习,月底还有1次大的关于企业文化的培训学习。她把自己所学儒家思想、佛学伦理、灵修情操的心得全都无私地分享给她们,她跟她们说,她觉得一个真正有价值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利的,还要是利他的;人对人的尊重是由内心而发的,而不仅仅是凭制度来约束的;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学习是给自己最好的福利;她的康复中心永远追求是爱的心灵,以爱的心灵滋养聋儿们,还给家长们一个能听、会说、全面发展的孩子!
  如今,创办9年的华澳听力语言康复托养中心有70个孩子,近30名教师,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份量身定做的康复计划。虽然聋儿康复事业没有给陈卉带来经济效益,但陈卉却享受着巨大的精神回报:当孩子们学会说话、学会交流,回归主流社会,可以正常学习、生活,甚至获得超出同龄正常孩子的成就时,陈卉的心中充满了满足感;当那些孩子一个个打来电话或者回来看陈卉,亲昵地喊着“陈卉妈妈”时,陈卉觉得这就是她这份事业给予她的最好回报!她一定会把这份爱的事业坚持下去!
其他文献
一株野生植物经常会遭受害虫的侵入与蚕食,如果一味任其发展,不采取防御措施的话,它们只能坐以待毙。  为此,一些植物会相应分泌出毒素,并散发出某种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以达到驱逐害虫的目的。这一方法虽然短时间内会产生一定作用,然而随着害虫耐抗性的适应便会逐渐失效,而且其体内累积的毒素也会或多或少地对自身生长形成一定的伤害。  而另一些植物采取的策略则完全相反。它们在伤口处分泌出绿色汁液,并散发出沁人心脾
期刊
高椅古村坐落在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城东北48公里处,三面环山,一面依水,宛如豪门贵族家高大的太师椅,是南宋威远侯杨再思后裔寻找了124年,后世子孙生活了900多年的风水宝地,是人类寻找了1600年的“桃花源”。  它自然环境优美,建筑规模宏大,人文历史丰厚,被专家誉为“古民居村落活化石”、“耕读文化的完美典范”、“江南第一古村”。  桃源深处有人家  盛夏的早晨,我站在那个叫鸠坡的地方,忍不住“哇”
期刊
动物寓言    1、狐狸钻进鸡舍里,一口气吃下了三只鸡,撑得不行了才住嘴。当它想从进来时的墙洞里溜出去时,被墙洞给卡住了。望着越来越近的巡夜狗,狐狸自言自语道:“是贪得无厌害了我。”  巡夜狗听到了狐狸的哀叹,评论说:“你的反思非常深刻,可是,如果我放你出去,下次你保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2、豹和土狼合伙捕猎。每次捕到猎物,豹都一个人霸占着大嚼大咽,最后只留下几根骨头给土狼啃啃。  土狼抗议说
期刊
有位朋友一直打算做个丁克族,他是个非常有原则的人,我们相信他肯定言出必行,但有一天,他突然说,最近正在考虑是否要一个孩子。此言一出,我们纷纷笑他终于顶不住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了,他没有解释,但当晚我在网上遇到他的时候,他告诉我,其实想要一个孩子的原因很简单,但当众解释的话,这个理由好像有点矫情。  “前不久的某一天,我正在家里看书,突然听到楼下有个小孩在叫爸爸,稚嫩清脆的声音中先是带一点喜悦,渴望
期刊
早晨睡到自然醒,躺在床上打开手机,看到好友转发的微博:“一大早被闹钟吵醒,说明你还活着;听别人的话刺耳,说明还有人注意你;想休假但没被批准,说明还有一个岗位离不开你。”调侃中透出些许无奈,不想承认,却又无可辩驳——这本来就是生活的真相。  还记得电影《听说》里那个情节:秧秧的姐姐是聋哑人,父母从小就让她学习手语,为的是将来给姐姐当翻译。但是秧秧很讨厌学手语,总是敷衍了事,因为她每天还要被父母逼着弹
期刊
我家小宝三岁的时候,眼见她蹒跚于纷繁世界,心有所动,以半尺素笺的形式,跟这个世界“谈了谈”,主题是孩子。在我看来,孩子和世界是这么一种关系:孩子是世界的孩子,世界终将是孩子的世界。时光飞逝,小宝已经读高中了,眼睛里飘的、嘴巴里吐的尽是问号,怔忡之际,将之掷向我,令我猝不及防,有时无语应答。  我想和孩子谈谈这个让她充满疑问的世界。  亲爱的孩子,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甚是奇妙,大至无穷,小亦无穷。浩瀚
期刊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与乔布斯的距离,也是世上99.9999999%的人与他的距离。我们好像都渴望非常途径的成功,这让我们膜拜他的一切,显得“合理”。  如果我是《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这会儿我应该用克林贡语叽里呱啦一番,表达一下对这位同样是偏执狂天才的悼念。接着我或许还会用令人疲惫的地球语言表达一下置身事外的冷静:“感情过度了!你们的喜爱和崇拜,多少有点那么‘马后炮’,如果
期刊
灰色衬衫,黑色外套,牛仔裤,还有不可缺少的眼镜,组合成了一个标准的“科研男”。张宴是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他虽然正如想象中那样严谨、表情平和,但脸上更多了些随和、轻松的神情。2011年8月,经过层层考察、选拔和审定,具有杰出创新科研能力的张宴成为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研究生组的获奖人之一。    脚踏实地的成长  1985年出生的张宴,是地道的徐州铜山人。他生于斯,长于斯,在徐州读完了小学
期刊
戴上耳机,漫步在这个不能再熟悉的校园,任丹桂清香扑鼻,任微风轻拂脸庞,对比眼前韵味和谐的景致,想起六年前满眼未完工的灰色建筑物,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假小子穿着肥大的迷彩服在风雪中踢着笨拙的正步。  这样的秋日,似乎最适合睹景抒情。时间好快,成长也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俗人如我,俗物如矿大。我即将离开这个承载了我七年最美好青春年华的校园,矿大也已经度过它的102岁生日。百年的光阴里,一代人离开,一代人走来
期刊
大学毕业,我成功应聘到一家公司。进公司前,我从一个师兄那儿了解了一下公司的情况,知道公司的老总是个爱才识才的人。  从进公司那天起,我卖力工作,希望能得到老总的赏识,希望他是我的伯乐。  然而进公司不久后,我就发现,公司的老总并非想象的那样好,他为人极为刻薄,经常打击、批评我,甚至批评师兄。每次做方案,师兄都是最认真的,但到最后不仅没有被采用,还被无情地嘲笑。  一次次的批评打击,让我对老总彻底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