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ginalw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延边大学在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大类平台,建立满足大类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5-0068-02
  从我国高校数量看,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承担了大众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因其学科齐全、文理皆有的特点,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不断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其办学特色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何办出特色,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大类人才培养已成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延边大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了更加体现学校鲜明的民族特色,发挥区位优势,共享多元文化教育资源,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大类平台,构建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学校跨文化素质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跨文化高素质人才,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确定了以个性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共享多学科教育资源为平台,以多学科交叉渗透为途径,适应多样化人才需求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学校确立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个性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共享多学科教育资源为平台,遵循多元文化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和差异性教育等教育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高校对人的专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培养功能。学校创建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学科基础教育+特色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创建了课外培养计划平台,构建了“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了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个性化人才培养。
  1.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需要,确定了具有跨文化素质与能力的按类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区域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自身地位不相符合的现象依然存在,不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定位,而是盲目照搬别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延边大学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承担着培养朝鲜族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为突出学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特色,更好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提出并确立了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学科大类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了素质教育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的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人才培养。实现了培养具有素质教育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的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
  2.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创建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长期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体制化,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倾向: 一是重专业,轻基础。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程度,而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面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在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打通程度方面还不够;二是重知识,轻能力。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至于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际能力以及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和特点如何,并不十分关注;三是重传承,轻创造。以向学生传授既有知识为目的,但不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忽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四是重共性,轻个性。多数高校还惯用传承知识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对学生统一要求的单一培养模式,束缚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降低,因此,学校在共享多元文化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只有强化培养跨文化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需要,而学生能力的养成,关键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这给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延边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用性人才;二是培养传承和引领朝鲜族文化发展的具有跨文化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三是培养具有厚基础的学科大类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四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色人才。过去,由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足,只注重专业人才共性培养,忽视人的特长和个性发展,抑制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处理好专业知识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矛盾,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在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药学类、经管类、政治学类等30个本科专业创建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了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建立厚基础课程平台,增强了培养模式的弹性,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收到明显的效果,毕业生基础扎实的跨文化能力人才品牌已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压缩必修课程学分,扩大选修课程学分,增强了培养模式的弹性。
  3.基于个性教育理念,形成了“学科基础教育+特色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基于个性教育理念,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综合大学的个性人才培养规律,分析本科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整合优化个性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努力建构适应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大学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基于个性教育理念的“学科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在大学科门类下,搭建了四个教育平台。即:学科教育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特色教育平台,包括专业特色教育平台、创新实践培养平台等,在每个平台上设置若干个体现专业特色教育的课程平台,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了“学科基础教育+特色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4.基于差异性教育理念,创新了课外培养计划平台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需求,实现专业个性发展,基于差异性教育理念,学校创建了各专业课外培养计划平台,出台了《延边大学学生课外培养计划》,建立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制度,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拟定出一个学生一个创新实践培养计划的“一人一案”的管理办法,创新了各专业课外培养计划平台,保证了每个学生一个培养计划,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5.基于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了“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2009年、2011年、2013年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重点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和改革,根据综合大学的多学科特点,构建了课内教学、课外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同步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课内规定的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体系与课外培养计划的技能训练—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各专项体系相组成。整合了实践教学内容,搭建了实践教学平台,满足创新性实践教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实践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建立了三级实践教学平台,即:一是形成了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二是形成了校内外基地联动实践教学平台,三是形成了校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平台体系。
  6.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改革了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延边大学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绩点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以往建立的绩点学分制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学校自身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在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点,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了突出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成果应用与效果
  1.个性化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广泛应用
  针对不同学科专业采取了不同的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2009级语言类21个本科专业实行了多语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在朝鲜语言文学等9个本科专业,实行了民族文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在教师教育类18个本科专业,实行了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在理学类、工学类、经管类、农学类、药学类、政治学类、机械类等33个本科专业,实行了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语言类、师范类、农学类等45个本科专业,实行了大类涉外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等都取得了预期效果。
  2.培养了学生跨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
  学校培养的学生因具有跨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优势,就业率逐年攀升,就业面得到拓宽,有时甚至供不应求,考研率也一直增加。近两届毕业生出国深造(主要在韩国)占13.86%,考取硕士研究生占17.89%,在国内高校就业(主要在开设朝鲜语专业的高校或民族高校)占1.84%,在三资企业就业占15.63%。这在一般地方综合大学是不多见的。
  总之,在地方综合性高校的教育环境中,共享多学科教育资源已成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大类人才培养方案。
  (责任编辑:刘翠枝)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