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御医陈卉丽:一名大国工匠的别样风采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dui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卉丽今年52岁,仍坚守在文物修复第一线带领团队承担全国石质文物保护“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的修复。她潜心总结出石刻修复“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率达95%,被喻为“石头御医国工匠”。她受邀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国家科学院做演讲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喝彩!那么,这个曾经的门外汉是如何成为一名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的呢?
  “纺织女工”华丽转身成文物修复师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您当年是从事纺织行业的,为啥转身去做文物保护呢?
  陈卉丽(以下简称陈):我是地道的四川人,最初学的是纺织专业,一直在针织厂工作,不久成了业务尖子,后来因为爱情,我改行走上了保护文物的道路。我和爱人是同学,结婚后分居两地。1995年6月,组织上出于对我的关心,把我从老家四川的汉针织总厂调到丈夫所在的单位—重庆大足石刻博物馆(现大足石刻研究院)作,成了一名文物监测员。从此,我便与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刚开始您要搞石刻文物修复时,您丈夫的态度如何?众人又怎样看待您呢?
  陈:1996年3月的一天,我向丈夫透露自己想涉足馆内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文物修复的想法时,丈夫给我泼冷水。那时,几乎所有人都说我学阵子肯定要当“逃兵”,丈夫也觉得我中途会打退堂鼓。我没有理会这些,只管埋头去学习。
  记:石质文物修复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您是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的
  陈:不错,石质文物修复不仅要懂得历史学、,考古学、鉴定学、金石学、化学等知识,还要熟悉石刻色彩、髹漆、贴金等实用技术,这对于只有中专文凭且从事文保工作仅一年的我来说,确实有些异想天开。业内有“十年磨一剑”的说法:先跟师傅看3年,基本功练好了,才有资格摆弄文物本体,最后才能独立修复。可我这人个性要强,我觉得事都是人干出来的我就不信我不行!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我坚持边干边学,白天请教同事,晚上啃书本恶补知识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到了这上面。丈夫看我义无顾,倒也支持我,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我只用3年时间就取得了别人要用10年才能取得的石质文物修复师资质
  记:听说您琢磨出了一套“望闻问切”四诊法这是怎么回事?
  陈:在与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觉得文物也是有生命、有故事的。通过不断琢磨,我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望”是看文物的断裂、破碎表面情况,对比存档的资料影像;“闻”则是嗅文物本体气味,看是否有污染霉变;“问”则是向看护人员了解文物变化情况;“切”则是采用手轻摸触碰感受文物是否疏松,或用银针刺探被金箔彩绘覆盖的石质本体风化情况。同行们说我的“四诊法”在实践中可诊断出文物病害20多种,准确率达95%以上。到2001年,我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了,被任命为重庆市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完成国家文保“一号工程”抢救性修复
  记:2008年,您受命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的修复,难度大吗?
  陈:因经受了800多年风霜侵蚀,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出现了砂岩风化、手指断裂、金箔脱落等病害达34种拯救工作刻不容缓。鉴于此文物价值之巨大、病害之复杂、保护修复难度之高,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其确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面对如此棘手的修复工程,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亲自点我的将,要我组团出战。修复“千手观音”没什么案例可供参考。
  记:面对“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修复的诸多困难,你带领团队是如何克服的?
  陈:调查一开始,我发现病害对“千手观音”侵蚀和破坏的程度远超出我的想象。该石刻文物造像占崖立面面积98平方米,展开面积超过220平方米,34种病害涉及石质、金箔、彩绘等多种材质,病害面积近200平方米,850余只手“病症”各不相同仅残缺的就达440处。可以说,当时的“千手观音”已千疮百孔。我非常吃惊,同时难过得想哭,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不辱使命,让千手观音在游客面前金光再现!接下来,在石刻修复现场狭小的空间里我和同事每天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开始工作。而这一站通常就是一整天。除了吃饭,我们一直在“面壁”,长期嗅着刺鼻的材料味,粘一身尘土,或站或蹲,有时还要躺着,七八个小时不说话,嘴巴都憋出苦味了。一天下来,眼睛和身体都吃不消。又因文物保护环境的限制,再热不能吹电扇,再冷不能烤火。蚊虫叮咬、冻疮、化学试剂过敏等一个个折磨我们都得忍受着。尽管累、苦,但大家都没有抱怨过。
  记:对造像文物“打针”注射的加固剂,是您自制试验成功的,这不简单啊!
  陳:在技术上我们遇到了不少难题,其中一个就是“千手观音”石质本体的修复。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对文物“打针”注射加固剂,但药剂的选择却让我绞尽脑汁。原本使用的是北方常用的加固剂,浓度为5%,可由于石质风化程度和环境差异,千手观音使用这种加固剂效果不好。我决定自制加固剂,和同事调配材料在崖壁上反复试验,一干就是三年,前后用了10多种材料。2010年4月,我用专业仪器诊断自制加固剂成效显著时,众人一片雀跃。把保护文物当成毕生事业。
  记:工作之余,您还经常四处奔走宣传保护文物的意义,不累吗?
  陈:在普通人眼里,石刻文物是冷冰冰的石头,但在我眼里,它们却是有着鲜活生命的宝贝。国家对文物保护很重视,所以宣传就十分必要。我在工作之余,时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奔走于学校、社区、村落、街头,向人们宣讲保护文物的要求与意义。次我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在那个破四旧的特殊年代,为了保护“千手观音”,避免颐和园万寿山造像的悲剧重演,当地信众自发组成人墙,昼夜值守,才使这座全人类的瑰宝得以幸存。众人听了很感动。
  记:这些年您不仅战斗在文物修复第一线,还著书立说,很有成就感吧?
  陈:当国家文物局需要我,要我参与一些石刻文物修复时,我随叫随到。四川乐山大佛、甘肃敦煌石窟壁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北蔚县博物馆彩绘贴金石质文物、四川安岳茗山寺文殊像、潼南大佛等多处著名文物保护修复现场,我都去过。我用“四诊法”诊断解决石刻文物的疑难病症,与先进仪器的诊断基本吻合。很多权威专家对我啧啧称赞说我“技能独到惊艳业内,在全国文物修复界一枝独秀”,说得我脸都红了……我从事文保工作已23年,坚守在文物保护一线,也能静下心思考虑一些问题,相继在《华夏考古》《中国文物科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让自己颇为满意的是,我撰写出版的45万字专著《大足石刻保护探索与实践》,引起了轰动,被业内人士称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的典范性论著。其间,我还受邀参与《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古代壁画地仗可溶盐分析取样与测定》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专家评审事宜。
  据《妇女生活》整理
其他文献
在《朗读者》节目中,魏世杰称自己是”核弹老人”,1964年作为核物理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他受国家委派前往青海和钱三强、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一起进行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在戈壁荒滩上隐姓埋名26年,为我们国家的核武事业、国防事业奉献了全部的青春。他又称自己是“倒霉老头”,77岁的魏世杰因为家里有一个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儿子,还有患有精神分裂的女儿和妻子,依然担当着家里的顶梁柱。  隐姓埋名,默默奉献26年
期刊
邹琰是西南大学传媒学院的一名老师,同时也是一位8岁男孩儿的母亲。儿子周子寓善良可爱,但性格却很自我,这让她很头疼。孩子的一位老师曾私下里对她说: “你这孩子其他方面表现都很好,就是有两大短板:一、自理能力稍差,二、自我意识太强。不过,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缺点,班上很多同学都有。”  儿子二年级上学期的一天,放学回来后,兴冲冲地告诉邹琰: “老妈,今天老师夸我作文写得好了。”邹琰拿过来一看,原来是前几
期刊
他是演员,主演过《芙蓉镇》《春桃》《红高粱》等一系列作品;他是导演,作品“产量”不高,但部部有口皆碑;他是“细节控”,众人眼中“演技”和“质量”的标签…从演员到导演、编剧,姜文表现出对不同题材、不同角色的驾驭能力。作为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近日,姜文在接受采访时再次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面对记者的提问,姜文展现出一个好演员的水准,他时而皱眉,时而大笑,时而凝重,时而沉思,似乎用表情
期刊
身高不足1.6米,满手老茧,朴实憨厚的笑容,24本無偿献血证,在身边人眼里,浙江江山人伍庆文是位“不平凡”的乡村泥水匠。今年46岁的伍庆文,自2004年以来,已无偿捐献血小板137次,按比例计算,累计献血10万余毫升。  谈到如何会走上捐献血小板之路,伍庆文说,“纯属偶然。”2004年,伍庆文还在杭州工,路过吴山广场时,恰巧碰到无偿献血车停靠在一角。他看见,车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平日里就爱帮助别人的
期刊
你家孩子爱读书吗?你家孩子闲暇时间都在做什么?日前,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读书”才能做到”自信、理性、平和、乐观”这8个字,白岩松说,”除了读书,没有其他办法,没有捷径”。”现在大家都在看手机,手机是碎片化阅读,大部分信息是与你同质化的人群筛选出来的,它不会提高你。而书本是经过了岁月和很多人筛选出来的,它会高于你。有人问我,你闲暇时间都读什么书?我说,我是在读书的闲余时间里,才干
期刊
2018俄罗斯世界杯激战正酣,但苏炳添、谢震业却成为了世界杯期间,最出风头的中国运动员:先是北京时间6月20日凌晨,谢震业在法国蒙特勒伊举行的一场田径赛中,以9秒97的成绩,刷新了此前由苏炳添保持的9秒99的全国纪录,成为跑得最快的黄种人。紧接着,北京时间6月23日凌展,苏炳添就在国际田联举办的世界田径挑战赛马德里站男子100米决赛中,以9秒91的成绩打破了谢震业刚刚创造的全国纪录,获得冠军,并追
期刊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岐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她说:我是真的喜爱诗词。我总是想,我要把我所懂得的、体会的,尽量传递给下一代年轻人。她还说:如果可以见到一位古人,自己最想见的是孔子。  6月24日,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穿裙子的先生”叶嘉莹,现身南开大学迦陵学舍的一间小屋。她衣着简单白裙和水墨罩衫,如其性格一般简单、恬静。本来十分拥挤的房间内让出一条路,供叶嘉莹通过,落座后响起阵阵掌
期刊
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日前迎来迄今年龄最大的乘客。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82岁高龄的汪品先院士在南海下潜,并在海底获得重要发现。  汪品先正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探索一号”科考船上参加“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该航次共有来自全国14个单位的60名科考队员参加。主要聚焦于南海西沙海域的冷泉、沉没珊瑚礁和深海浊流三大科学主题开
期刊
“我想死你们啦”,不久前与大荧幕阔别十年的冯巩携新作《幸福马上来》给观众打了一个温暖的招呼……  记者:电影前期创作采风过程中有哪些有意思、打动人心的细节和故事,对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冯巩:这部电影是以重庆江北区的老马和许多调解员的生活为基础创作的。经过深入的采访,我们了解到调解员是一个非常值得尊重的职业,我们现在是4G时代,调解员也是“4剂”,怎么呢?他是家庭关系的黏合剂,邻里之间的润滑剂,
期刊
他叫司家艗,来自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她叫卜子贻,来自上海市公安局特警总队。他们都是90后,他们是夫妻,他们亦是双警家庭,他们被大家称作“中国版史密斯夫妇”,他们因摔跤结缘,因摔跤生情。生活中,他们却是逗趣的“萝卜”夫妻。他们一路从学生时代开始摔跤,摔到了特警队;摔到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摔到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人》。  因摔跤结缘  同练跤,大学同班,同一天成为特警。司家艗問和卜子贻的人生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