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本文就班级管理提出了适应独立学院的和谐管理模式,并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班级和谐管理模式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班级 和谐 管理模式
班级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单位,是学校完成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在校的最基本归属单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班级管理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下,学生、老师和学校为实现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笔者从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班级管理的和谐管理模式。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主要特点
独立学院属第三批本科(第二批本科B类)院校,学生的入学平均成绩比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稍低,但需缴交的学费普遍较高。报到学习的同学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比较鲜明的特殊性。
1.家庭条件好,干部子弟、企业经营管理者子弟、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个体户子弟占较大的比例,城镇生源及独生子女比例较高。
2.自制力相对较差,对自己的要求缺乏持久性,容易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学生在艰苦朴素作风,劳动观念,抗挫折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3.学生文化基础总体偏差,个体差异较大,但也不乏基础好、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对学校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生活设施和各项服务的要求和期望较高。
4.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强。他们参与意识强烈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对学生社团、第二课堂、院系学生干部竞选报名异常活跃,但往往只满足于个性发展的需要,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在独立学院。应采取“和谐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二、班级和谐管理模式的构建
1.形成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部分高校管理学生的基本理念仍是对政工干部的严格管理,而非民主基础上的学生自律;只注重日常管理,忽视了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纠正自己的管理理念,确立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的理念,首先应该认识到班级不仅仅是学校的班级,也不仅仅是负责管理的教师的班级,更主要的,班级是班级成员自己的;其次,要确实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这样才能逐渐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所在集体的荣辱好坏是同他们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生也才能够接受教师指导下自我管理的模式。
2.确立班级和谐管理模式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实现辅导员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应致力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及形成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最终使其具备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3.制定与专业年级相适应的管理办法。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班级,有着不同的班级目标,我们应该让班级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主人翁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障学生自我管理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得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
三、班级和谐管理模式的几个原则
班级和谐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要让班级的每一位成员得到最大的发展,学生是班级主人,班级是每一个学生的班级,具体的管理措施应围绕班级成员的发展而制定,但它们都具有相通的几个原则。
1.应强化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独立自主”意识是学生的一种天性,他们非常希望有表现自己、欣赏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我们在班级和谐管理形成时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1)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此举可帮助学生增强角色适应能力,提高心态调适能力,体验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的双重感受,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管理能力。
(2)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管理的机制。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工作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制订计划、执行决议,还是检查监督、总结评比,都让学生参与,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监督。当学生在自主管理中遇到困难时,辅导员要及时给予帮助,但不要代替,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锻炼自己独立工作能力。
2.需創建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协调的人际关系、成功的班级活动是营造平等、民主氛围的两大基本平台。班级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体之间不是上下级的行政管理关系。而是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教师和学生完全是等值的人类伙伴,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角色不同,不能认为教育者的价值一定高于学生的价值。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倾向、兴趣和需要,人人都应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独立学院的学生自制力差,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很高。在这种平等、自由和宽容的环境中,才能满足学生自尊和自主实现的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有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可能。成功的活动犹如生活中的浪花、记忆中的亮点,在学生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如何设计学生成功的生活,通过学生在班级生活的表现,显示出班级的整体形象和学生的个性,是班级管理工作需要认真研究。我们关注的焦点不仅在阶段性的主题性的大活动,同样关注班级管理的日常事务,关注班级文化建设,关注班级非正式组织。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欢乐、体验成功。
3.需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承认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可能性,不要因为学生的入学成绩较差,就把学生定型化,对学生的可能变化和发展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尤其要关注“两头学生”,对优秀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不能一眼把他们看死。
4.要善于利用适当的班级目标激励所有的成员,建立班级及个人的成绩评价制度,如制定班级综合测评制度及完善个人综合测评制度等,引导全班学生积极自主地制定班级近、中、远的努力目标以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使班级的所在成员每一天都处于努力奋斗的良好状态当中,每一天都处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班级氛围当中。
只要我们遵循以上原则去管理班级,定能团结班内的每一位同学,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建设和谐班级。
【关键词】班级 和谐 管理模式
班级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单位,是学校完成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在校的最基本归属单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班级管理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下,学生、老师和学校为实现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笔者从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班级管理的和谐管理模式。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主要特点
独立学院属第三批本科(第二批本科B类)院校,学生的入学平均成绩比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稍低,但需缴交的学费普遍较高。报到学习的同学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比较鲜明的特殊性。
1.家庭条件好,干部子弟、企业经营管理者子弟、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个体户子弟占较大的比例,城镇生源及独生子女比例较高。
2.自制力相对较差,对自己的要求缺乏持久性,容易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学生在艰苦朴素作风,劳动观念,抗挫折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3.学生文化基础总体偏差,个体差异较大,但也不乏基础好、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对学校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生活设施和各项服务的要求和期望较高。
4.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强。他们参与意识强烈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对学生社团、第二课堂、院系学生干部竞选报名异常活跃,但往往只满足于个性发展的需要,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在独立学院。应采取“和谐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二、班级和谐管理模式的构建
1.形成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部分高校管理学生的基本理念仍是对政工干部的严格管理,而非民主基础上的学生自律;只注重日常管理,忽视了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纠正自己的管理理念,确立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的理念,首先应该认识到班级不仅仅是学校的班级,也不仅仅是负责管理的教师的班级,更主要的,班级是班级成员自己的;其次,要确实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这样才能逐渐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所在集体的荣辱好坏是同他们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生也才能够接受教师指导下自我管理的模式。
2.确立班级和谐管理模式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实现辅导员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应致力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及形成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最终使其具备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3.制定与专业年级相适应的管理办法。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班级,有着不同的班级目标,我们应该让班级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主人翁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障学生自我管理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得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
三、班级和谐管理模式的几个原则
班级和谐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要让班级的每一位成员得到最大的发展,学生是班级主人,班级是每一个学生的班级,具体的管理措施应围绕班级成员的发展而制定,但它们都具有相通的几个原则。
1.应强化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独立自主”意识是学生的一种天性,他们非常希望有表现自己、欣赏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我们在班级和谐管理形成时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1)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此举可帮助学生增强角色适应能力,提高心态调适能力,体验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的双重感受,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管理能力。
(2)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管理的机制。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工作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制订计划、执行决议,还是检查监督、总结评比,都让学生参与,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监督。当学生在自主管理中遇到困难时,辅导员要及时给予帮助,但不要代替,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锻炼自己独立工作能力。
2.需創建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协调的人际关系、成功的班级活动是营造平等、民主氛围的两大基本平台。班级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体之间不是上下级的行政管理关系。而是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教师和学生完全是等值的人类伙伴,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角色不同,不能认为教育者的价值一定高于学生的价值。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倾向、兴趣和需要,人人都应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独立学院的学生自制力差,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很高。在这种平等、自由和宽容的环境中,才能满足学生自尊和自主实现的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有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可能。成功的活动犹如生活中的浪花、记忆中的亮点,在学生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如何设计学生成功的生活,通过学生在班级生活的表现,显示出班级的整体形象和学生的个性,是班级管理工作需要认真研究。我们关注的焦点不仅在阶段性的主题性的大活动,同样关注班级管理的日常事务,关注班级文化建设,关注班级非正式组织。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欢乐、体验成功。
3.需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承认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可能性,不要因为学生的入学成绩较差,就把学生定型化,对学生的可能变化和发展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尤其要关注“两头学生”,对优秀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不能一眼把他们看死。
4.要善于利用适当的班级目标激励所有的成员,建立班级及个人的成绩评价制度,如制定班级综合测评制度及完善个人综合测评制度等,引导全班学生积极自主地制定班级近、中、远的努力目标以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使班级的所在成员每一天都处于努力奋斗的良好状态当中,每一天都处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班级氛围当中。
只要我们遵循以上原则去管理班级,定能团结班内的每一位同学,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建设和谐班级。